【在日本的留学感受】去日本留学的感受
在日本生活时间久了,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就比较多了,因此也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受。下面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一谈。
融入日本社会
融入日本社会并非容易的事情,对留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的社会中,又不能融入日本社会。这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虽出自于中国而有它的特殊性,或日本人的国民性里有它的“岛国根性”的缘故。有外国人用“害羞的文化人”来描述日本人,可能他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以美国人的眼光来描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来,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主义的大和意识,他们喜欢结团结社,同党、同乡、同窗、同系列公司,只要能找到一个“同”字,他们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自然就很默契,也很快就协调起来,似乎相互关照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互相之间义不容辞。加入他们的这种默契,对外国人来说几乎是望尘莫及的事情。然而,他们在对非“同”的他人之间,却是那样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相互间非常地客气,也相当地礼貌,几乎从他们双方的客气程度和礼貌的分量上就可以辨出哪一方是关照者,那一方是被关照者。尽管他们双方都在一边鞠躬一边说同一句话“从来都在承蒙您的关照”。
日本人在对语言的使用上是极其下功夫的,尤其是在商业及社交方面,不会讲敬语几乎是行不通的。
日本人不喜欢表现自己,言语不多,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以心传心”,“沉默为金”。他们不善于辩论,更讨厌辩解,也就是说对上司不能讲理,更不能辩理,这也可谓是他们的美德。听起来好像中国的旧社会时代的那种感觉似的,其实,日本人是非常重视孔子和老子的,书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方面的书,也有好多人在读《论语》。日本人不喜欢显山露水,更不善于口头表现,喜欢默默无闻地干实事,因此,他们也缺乏一种豪爽大方的性格,在商业社交方面他们只能靠他们的社交至宝“信赖关系” 。不光是商业,在一般人之间也是一样,日本人最怕破坏的就是“信赖关系”。
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了解日本社会的特点,还要理解他们的国民性,再去让自己接受他们的特点,亲自按照他们的礼节去做,用中日两国共同的成语来说那就是“入乡随俗”,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保持那块社交至宝“信赖关系”。要达到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就是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文化和国民性介绍给日本人,让他们理解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达到互相理解,起到一个国际桥梁的作用。
环境给予人们的提示
刚刚进入东京语言学校,日语老师们很照顾新来的外国学生的面子,不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要求得太严格,也许他们不善于说教人。入学一周以后,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师生共同去野游,在一个山间的小河边,开始了野游惯例的野餐。我们谨慎地将餐后的垃圾收拾好,放在袋子里,因为河边到处都很干净,没有可以扔垃圾的地方,就小心翼翼地把它扔在了人们看不见的石头后面。此时,旁边和我们一样进行野餐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到处收拾着垃圾,只见他们把一袋袋垃圾搬上了他们的车。我感到不太好意思,便和一个同学把那石头后面的袋子捡了回来,内心未免有些惭愧。我们都是教育孩子的人了,这件事反倒被孩子所教育。现在仔细想一下,环境是靠每一个人的具体动作来保护的,而不是靠几个有能力的人来治理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不去破坏环境的话,也就无需什么人去治理环境了。更具体地说,每一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块垃圾,如果大家都随便撒手一扔,可能遍地是垃圾,如果大家都不随便撒手,就不会有垃圾出现。一个人对于“撒手”或“不撒手”这两个动作的选择是何等的简单呢。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类造就环境,环境也造就人类。
学习成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应该先学习好了再步入社会,在日本情况不同,私费留学,经济生活需要自立,第一个面临的难题便是老生常谈的“打短工”。
打工和学习是一对矛盾,就看你是把它对立起来,还是把它统一起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工作促进学习,学习促进工作,把工作和学习统一起来是保证大学成绩的关键。教日本人中文是极好的工种,即为人师表,又从师于人,不光是教语言和文化,同时又可以交朋友,到头来与其说教会日本人中文,不如说从日本人那里学会了日语。以足够的日语能力去接受大学里的各科讲义,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前提,优秀的成绩是享受奖学金的条件,奖学金是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三者之间是循环关系。即,成绩越好,奖学金越高,打工时间越少,学习时间越多,成绩就会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给教授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提高成绩的不可忽视的侧面。作为留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要找一个离教授远一点的座位,生怕教授指自己的头来回答提问。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也自然地和大家一样。可是有一次,在几百个座位的教室里,后边的位置几乎被占满,而前边空了许多,我无奈地一狠心坐在第一排教授的眼皮底下,没想到教授误解了我,以为我特别积极地想学习,便以我为榜样,来刺激日本人学生,“没想到坐在最前边的竟然是留学生,而不是你们各位”。当时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就像骑虎难下,总之从此再也不能坐在后边了。果然在前边要经常接受教授的提问,为此要多看书,多查资料,甚至提前看好录像讲义再去听课。尽管如此,还是要出笑话的。日语的法律用语相当难,《六法全书》中大部分是文言文方式,就是一般用语也难以理解,尤其是容易用中国语去猜测而导致大错而特错,比如民法教授提问我日语的“相杀”是什么意思,我本不知其意,但总想用中国语来分析分析,便灵机一动地回答说“相互残杀”。对于这个回答,不知有多少日本学生在忍不住地笑。教授却若有所思地说“原来由此,按中国语的意思竟然是这样,可想而知,那《六法全书》中的大部分文言文,对留学生来讲是一个多么难的课题”。其实日语的“相杀”是“相互抵消”的意思。
日本的教授也比较重视学习态度,不管你会多少,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只要你拿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基本上就给教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许多考察科目,不光是凭考试分数,还参考出席等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不用说这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日本的任何一个公司,在招收新职员的时候,大学成绩几乎都是前提条件。考研究生时就更不用说了。
重视学校或导师的社会效应
一天我去学校,见到揭示板上登出了“桐荫横滨大学,在全日本排名第一,于6月13日领先接受日本国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教育部〉的关于申请设立法科大学院的审理。”这条消息象爆炸一样,震动了日本各家大学,从照片上可见我的导师法学科长山城教授被新闻记者紧紧围住,真是从心里高兴。法科大学院毕业后司法考试的合格率很高,是培养法官和律师的专门课程。虽然与留学生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由于学校和导师的社会信誉的提高,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
进了博士课程,一般来讲就不像大学生那样单调了,要深入社会调查,还要帮导师做一些工作。三年前,由于校长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学校与中国的辽宁大学缔结了友好关系,免费为辽宁大学培养法科研究生,辽大派遣人员中有的是老师,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本科毕业生,他们都是在山城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的。我通过为他们做翻译,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学习和启发。他们都已毕业回国了,工作在大学或法院,相信他们一定会因为来桐荫横滨大学留学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由于某种原因我有幸接受另一位叫做三宅的教授指导,他做了四十年的大法官,是日本民事保全法、民事执行法、破产法、民事再生法的立法提案人,退官后作教授并兼职律师。由于导师非常重视外国人的人权,所以乐于帮助外国人。在日中国人因语言能力的不足或社会关系上的缺乏,在发生民事纠纷的时候,真是感到心里没底儿。遇到一些大的民事案件,介绍他们到导师那里进行咨询,为他们排忧解难。当然学校不同,导师专业不同,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会有所不同。作为大学院研究生的留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助学校和导师的社会效应,为在日中国人做一点事情,也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