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的研究】 白鹿原民俗文化
Jour nal of Radi o &T V U ni ve rsity (Phi l osophy &S ocial S c i enc e s ) No . 1, 2010(S um No. 152)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总第152期)
《白鹿原》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的研究
O n Vocabulary of Material Folk Cultur e in B a iluyua n
杨姝琼
Y A NG Shu -qi ong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
(Inner M ongolia Ra dio &TV U ni versity , Huhhot Inner M ongolia China 010011)
[摘 要]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梳理《白鹿原》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 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
法予以解读, 以发掘其所蕴藏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物质民俗生活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白鹿原; 民俗文化; 物质民俗文化词汇; 关中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0) 01-0095-05
Abstra ct:
Th is thesis classifi es the v ocabulary of material folk cu lt u re in B ailuyuan fr om t he pers p ective of folk cu lt u re and p r obes int o s ome
s pecifi c examples u si ng t he methods of cu lt u re li ngu istics , s o as t o exp l ore t he conno tat i on of Guanzhong material folk culture depo sit ed i n daily o rdinary vocabulary and the overall feat u re of t he m at erial and folk life in Guanzhong rural areas i n the preceding 50years of last century.
Key wor ds:B ailuyuan;
Fo l k cu lture; Vocabu l ary of material folk cul t u re; Guanzhong
一、引言
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 另一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 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1]P43
词汇的内蕴和管轨, 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词汇的发展变化。某一地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活方式、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文化结构、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因素, 都会在词汇中有所表现; 透过词汇, 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了解
词汇的文化渊源。
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 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而这些都是凭借作品的民俗文化词汇得以充分展现的。
关于《白鹿原》的研究, 学者们大多是从文学、文艺学、美学等视角进行的。从语言学角度对它的研究却显得非常冷清, 只有几篇文章, 而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白鹿原》的语言特别是词汇作系统性研究的文章更是少见。笔者试图从这个薄弱面入手,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民俗文化学的观点, 对《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词汇作一梳理、归
语言学家
罗常培也认为:“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 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 也可以说, 语言的内容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面影。社会的现象, 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 都沉淀在语言里。”
[2]P108
, 语言和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
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 变化最频繁、最迅速的是
词汇, 它不仅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 而且同民俗文化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正如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言:“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者词汇上。”
[3]P131-132
由此可见, 词汇既是记录民俗文化的
符号, 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则是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杨姝琼(1981~) , 女,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讲师。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