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向名家学用伏笔] 伏笔(通用)

[向名家学用伏笔] 伏笔(通用)

[向名家学用伏笔] 伏笔何谓伏笔?伏笔就是指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然后在文章的后边再做出回应和说明,这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清代学家林纾曾在《春觉斋论文》里这样说过:“伏笔苟使人。

[向名家学用伏笔] 伏笔

  何谓伏笔?伏笔就是指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暗示,然后在文章的后边再做出回应和说明,这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清代学家林纾曾在《春觉斋论文》里这样说过:“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若能让人“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方知是有用意”,那才叫好。
  伏笔有两大类,一是明伏,就是伏在明处,一出现就让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个伏笔。二是暗伏,和明伏相反,往往伏得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只有到了“应”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伏笔最关键的还是在“应”上。伏得再巧妙,应得无力,这个伏笔别说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败笔!前面噱头很足,悬念很大,到最后弄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大失所望的答案出来,定会遭到非议。明伏和暗伏,应对起来各自不同。相比较,暗伏更加好应,因为暗伏一般不易被人察觉,讨论的人少,作者也不需要给出太具体的信息,往往都是一两个镜头,几个动作。 所以,应的时候,只需要收得有力、果断,就能瞬间制造震撼的效果。可应对明伏就相当难了,因为这个话题已经打开,读者之间广泛讨论,难说最后的答案不会被读者料到。所以,应对明处的伏笔,更需要在之前设计完善。
  伏笔的运用会给文章增颜添色。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题旨的需要,把要涉及到的人或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富于艺术性的表现序列,或先说或后说,要做到该露的时刻露,该藏的时候藏。埋设时贴切自然,巧妙无痕,照应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让人击节赞赏,玩味无穷。
  在我们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巧妙运用伏笔的例子。现举两例:
  一、《第二次考试》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个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划线处是作者何为将一个景物描写用作了伏笔。
  陈伊玲初试时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十分糟糕,很自然地,苏林教授会侧过头去望窗外。为什么文章中会很刻意地描写那样一个狂风暴雨后的狼狈景象呢?读到后面,答案就会揭晓。苏林教授亲自去街道走访,终于发现,陈伊玲之所以复试失败,那是“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这时我们才会明白,前文对台风后惨淡景象的描写,是作者特意留下的一个伏笔,是对后面陈伊玲复试失败原因所作的暗示。如果没有这一伏笔,后文中对原因的揭示就会显得突兀,文章的结构也就因此显得不够严谨。
  二、《小橘灯》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
  划线处是冰心《小橘灯》中一处环境描写的伏笔。
  描写房间布置,通常是用来暗示主人的身份、职业、性格、爱好等等。初看上面的几句描写,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房屋主人的生活简朴。其实不然。这是作者为“我”跟小姑娘见面埋下的伏笔。“我”跟小姑娘之间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借助了那“竹凳”和“墙上的电话”。试想:如果房间里没有电话,小姑娘怎么会来呢?如果电话不是在墙上,小姑娘何以要移动竹凳呢?如果不移动竹凳,“我”何以会听到声音走出房间呢?如果“我”不走出房间,何以能见到小姑娘?何以能帮她打电话?何以能跟她谈话?何以能到她的家里去?何以能见到、拿到那盏美丽精巧的“小橘灯”呢?
  从以上的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写好伏笔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动声色。伏笔是预先作下的交代,但这预先的交代,却又不能让人预先知道,其关键就在于“伏”了。“伏”得不动声色,才会“伏”得深、“伏”得妙。二是通篇运筹。伏笔是为了让后文中人物的出现和事情的发生显得顺理成章,使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紧凑。三是合理和谐。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都可以用作伏笔,当然,其他种类描写或叙述也可以用作伏笔。但是无论用什么作为伏笔,都要注意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逻辑相符合,与文章的风格相和谐。四是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五是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感觉枯燥无味。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