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及思考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识冲突,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36-01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识冲突,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适宜性,唤起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阶梯:“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在“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创设的问题情境有较好的适宜性,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引起积极的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铁丝圆圈,问:“谁能测出这个圆圈铁丝的长度? “(拉直即可)出示一个硬纸片圆,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片的周长?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怎样知道学校门口圆柱的周长?还能用刚才所用的方法吗?”(不能,可以用一根绳子绕圆柱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接着教师用一根带“球”的线,在空中旋转几周,问:“小球在空中转了多长的距离?还能用刚才的几种方法吗?”(不能)“那么测量圆的周长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不断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趋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情趣性,催发学生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春节到了超市实施买一赠一活动,买一斤果冻,送一大把(可以用你自己的手抓,也可以用你爸爸的手抓),你准备怎么抓法?这个充满情趣的问题会让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要发言,这时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知道爸爸手比我大,我的手比爸爸小。这样很自然的让学生引出“比多比少”这个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难点。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挑战性,激活学生探究欲
小学生好胜心、好奇心与表现欲都很强,只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入手,就可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强烈的挑战心理,强化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后,教师先让学生做“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或半径、直径)和高求体积”类的基础练习,正当学生利用求积公式顺利解答、洋洋得意时,教师突然出示一个大苹果,问:“这个苹果的体积有多大?”学生一愣,充满困惑,教师挑战性地问:“谁能算出它的体积,这个苹果就奖给他!”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把苹果切割后转化为长方体或圆柱体;有的说把苹果浸入盛满水的杯子里,溢出的水倒入量杯,量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说把苹果浸入装有水的量杯中,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还有的说先求出一立方厘米苹果的体积,再称出这个苹果的质量,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等等。在挑战性数学问题中,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富有创意呀。
四、注重问题情境的难易度,吸引学生参与数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是学生在没有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后能回答的,戒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例如:教“长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大长方体。然后提问:“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看看大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大都会说出长方体的体积恰好等于长乘宽乘高,不要机械地提问:“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等于长乘宽乘高”这样的提问难度太低,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五、注重问题情境的生活性,消除学生陌生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适合的仿照生活事例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而且还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例如在教学“估算”时,可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去数图书室书架上有多少本书?教师可提醒书很多,不可以一本一本地数,让学生在小组内讲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估算。这时有的小组可能一排一排的数,看共有多少排,有的小组会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数,看共有多少个书架。最后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用什么方法估算的最快,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不能用准确数据来表示的可以用估算。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