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观众效应】
摘 要:体育竞技运动中,在有观众的情况下有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而有的运动员则会因唤醒水平过高而发挥不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有教师在旁的小组,有的学生会表现的特别积极,而有的学生则会一言不发。文章将结合观众效应来说明小组合作学习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及如何来摆脱消极观众效应。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观众效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12-02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其独有的优势,如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是在中小学课堂上常见的两种现象是“热闹”与“安静”,有的小组看似讨论“热闹”实质是脱离讨论的主题或是个人在长篇阔论,而有的小组所有成员都是陷于“沉思”中。这两种现象都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观众效应分为积极观众效应和消极观众效应。积极观众效应会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消极观众效应则相反。社会心理学家茅曼于1904年在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观众效应”。当有人在房间里观看的时候,实验对象试举重物的速度快一些,掷的距离也远一些。经过百年来的发展,“观众效应”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且有越来越多人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究其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效绩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
目前关于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的“观众效应”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而在其他方面研究较少。小组合作学习因其也具备“观众”、“参与人员”;且确实存在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小组成员的发挥水平产生差异这种现象。故可利用“观众效应”相关理论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某些弊端,以期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发展。
一、观众效应的机制
“观众效应”具有三个理论来源,此处将结合各理论来源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共通之处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观众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观众效应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1、驱力理论
邱吉和采恩斯首先提出驱力理论,即当有观众存在的情况下,会提高运动员的唤醒水平,从而能促使其竞赛水平更高,有时能使运动员超长发挥。但如果是运动水平较低、技术生硬的运动员,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却会降低其竞赛水平。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小组代表上台讲演时可以典型的反映出这种现象。基础过硬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可以很好的利用小组讨论的结果而运用自如;而基础一般的同学会很胆怯,因过于紧张而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会吞吞吐吐,整个讲演毫无逻辑。
2、评价理论
科特莱尔首先提出该理论,他把观众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的观众,一类是能评价活动的观众。通过研究发现,前者对运动员几乎毫无影响,也就是说不管观众是否存在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会有影响;后者对运动员有较大的影响,运动员在面对能对其做出评价的观众时则会表现出更高的竞技水平。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就是那个特殊的、且能正确、及时的做出评价的观众;他在各小组中游走时,如果能对参与活动的同学给予鼓励,定会促进学生们讨论的深度与积极性。
3、认知理论
博登认为运动员能主动解释来自情境的信息,并预测观众的反应,相应地改变他的行为;可以这样说,虽然观众的到场可以改变运动员唤醒水平,但是主观上和心境上的社会情境比客观上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总会出现有很多学优生不愿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这种现象该引起教师的注意,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
1、观众因素
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其特性具备了两类不同的观众,一类是具备一般评价水平的同学,一类是具备较高评价水平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中,观众的专业水平、观众与同学的关系、观众的控制能力等都能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及结果。
(1)观众专业水平。在进行小组讨论中,轮到某同学陈述个人观点的时候,如果仅有周围同学在记录和当听众,对其的发言水平和深度影响不大;但是如果预期教师会经过小组且进行旁听,小组成员会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会得到较为丰富且较为准确的讨论结果。
(2)观众与学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中,观众与学生的关系都较为亲密,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则是敬畏,希望得到其认可。因此,个人在讲演时,如果能得到这些熟悉的观众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给予鼓励,对学生的讲演会有较大帮助。
(3)观众控制能力。所谓观众的控制能力指的是学生的自控能力以及教师控制全班的能力。当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其他成员应该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按照分工做好自己的事情,记录员需要做好讨论记录,小组长要维持好秩序,其他同学需要针对发言的同学作出提问。而教师则需要在整个教室游走,要保证各组都是有序地进行讨论活动,要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这就需要教师较强的控制能力。如果观众的控制能力不够,就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安静”与“热闹”的现象。
2、“运动员”个人因素
任何事情都要找出主要矛盾,外因固然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但是还是要找到内因,因为内因是引起矛盾的最主要方面。学生的个人因素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实施的最主要因素。
(1)学生个人基础。基础较好的同学,因其知识储备量较大且思维较为开阔,故能较一般同学更为自信的发言。在有众多观众的情况下,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即使在小组讨论时,观众较少的情况下,也因担心自己的发言会受人嘲笑,而不愿发言。
(2)学生经验。在小组讨论活动时,不论观众的多少以及观众的专业水平,对于多次参与讲演的同学来说,小组发言已不是问题,他能灵活、自如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另外一些不经常发言的则会陷入恶性循环,更不会也不愿参与。这样就造成了小组讨论变成个人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