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 [探析小学生对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班级就成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和重要组织。在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使学生既是自主学习的主体也是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个体。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班主任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由学生自己做主的管理。具体到干部的选拔、班规的制定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学生都有权享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并且让学生参与监督和评价。
一 研究背景的提出
1.现代社会对自主性人才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是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实施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正到来的是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生命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充分发展潜力的时代,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的发展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一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教会学生自主管理。而这种自主发展要从娃娃抓起。
2.新的学生观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具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自己的集体。叶澜以关注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为出发点,指出近代学校教育仅以外在的社会需求去规范人,忽视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具有的主动发展的这种内在潜力的弊端。一方面,传统的学校班干部制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民主意识受到压抑。另一方面,被指定的班委能得到班主任的庇护,使少数小干部有一种特权优势,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生则处于被管状态,班级成为班主任和少数班干部的班级而不是全体学生的班级,长期下去不仅容易形成学生的官本位思想,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
3.相关研究理论日渐成熟
第一,主体性教育理论。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由哲学领域向教育领域辐射,从而在教育界开始了有关“主体性教育”的讨论。主体性教育主张人本教育,把人培养成主体。它的特征是,强调学生不是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教育对象,不是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受动者,而是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者,是与教师共同参与教育过程、达到教育目的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和约束,有利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感。在主体性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第二,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潮,强调在价值取向和方法策略上凸显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倡导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调动和发挥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造潜能。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就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逐渐渴望体验独立,开始主动尝试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越来越强烈的要求思想和行动的自主权。老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为每个学生创造锻炼机会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管理能力。
二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1.责任不明,虚设岗位
在学校中许多班级虽然提供了许多岗位,如: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生活委员、班级公物管理员等,虽然岗位多,但是责任却不明确,可能导致一些人挂着职位的名却不办事或者是越权办事,没有做到分工明确。最后可能导致班级管理一盘散沙,人人有权,实际上人人都没权。
2.班干部职责分权缺乏制度性
班干部职责制度对班干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也是评价和监督班干部的重要方式。虽然班主任制定了一些可操作的规则,如轮流值日制度和课间值日制度等。一方面,这些制度仅是一些外部的规则,并没有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可能只是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另一方面,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班干部培训较少,不对学生进行干部培训,学生自主管理就没有方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就不会提高,管理的效率就会降低。
3.班级中学生参与管理的面积小
班级中主要的学生干部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管理的机会较多,而大部分学生则处于边缘被动状态,参与管理的机会非常少,从而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培养。而且班级中的有些事务是老师提前已经布置好了,只需学生执行,所以学生的管理意识仍只停留在执行老师规定的任务阶段,并没有真正做到民主管理。
三 完善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途径
1.小干部岗位建设与轮换
学生干部的产生方式是体现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方面,比如,公布岗位职责和要求、学生自愿申请、公开竞选者信息、召开竞选演讲、无记名投票、干部任用、岗位轮换等。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岗位”意味着学生在班集体中担任某种职务,就应该负相应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建设班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使班集体凝聚力增强了,实现了岗位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同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设必要的学生岗位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减少干部的兼职和一岗多人。同时在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规章制度中,改变班主任说了算和少数班干部决定班级发展的状况,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制定岗位设置。班主任要打破班干部“任命制”、“终身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个学生在岗位的轮换中,有机会体验岗位的苦乐与责任,同时得到全面的锻炼,逐渐成长成熟。
2.班级责任分明,各司其职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避免学生的自主管理陷入无序的状态,制定更细化的班级干部制度,明确职责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干部制定岗位责任专人负责制,形成行为承包管理规定,明确负责人的职责范围,逐渐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实现“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干;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干”,关键在于班级事务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干部去做,班主任要做一个引导者,只有学生面临问题,通过思考寻求多方支持最终解决问题,才能逐渐积累经验和教训,在处理问题时得到锻炼。适当放权,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3.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定期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班干部培训,为了使小干部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对全体学生进行干部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职位的分配、明确职责、管理的艺术和手段等。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干部,因此要以身作则,起榜样带头作用,具有干部意识、大局意识、工作中勇于创新的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在思想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而且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让全班同学参与到班干部的评价制度中,更显出班级的公正性,全班监督,全员评价,从而使班级的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的起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班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有做人做事的传递,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世界就应该让学生来管理,相信他们可以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管理自己。
参考文献
[1]宋延东、高俊.构建自我管理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胡少云、周珺.浅谈以自我管理为主导的班级管理[J].职教论坛,2005(5)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