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能源经济学_能源经济学冷门吗(精选)

能源经济学_能源经济学冷门吗(精选)

能源经济学_能源经济学冷门吗摘 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反过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的能源经济。

能源经济学_能源经济学冷门吗

摘 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反过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的能源经济结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经济结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意义与重要性。论述在保证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方面,应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能源经济结构 能源消费 节能减排

引 言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源是创造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因此表现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在 1980 年到 2000 年的 20 年中,我国能源消费翻了一番,支持着我国实现了 GDP 翻两番的惊人增长成绩。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强又推动着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突飞猛进,表现为能源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要素的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能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也变得日益严重。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大国指日可待,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如何在保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力的实施保护环境措施达到节能减排下的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显得异常重要。

一、我国能源使用现状

从1986~2005年20年期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 7.01%,我国 GDP 平均年增长为9.59%;而同期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 2.03%;全球 GDP 平均年增长为3.01%。表1为我国能源使用情况,图1为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情况。

1.能源供需不平衡

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7.8亿t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15.2%;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94t 标准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图2为2006年世界各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比较。近年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停电拉闸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天然气供应不足,至使新建的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无法开工;燃油储备不足,引起加油站限购甚至停止供油的情况时有发生。

2.能源结构亟需调整。

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24.63 亿 t 标准煤,其中煤炭占 69.4%,石油占 20.4%,天然气占 3.0%,水电与核电占7.2%。与 20 世纪 90 年代相比能源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见表 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表现在:

(1)优质能源比重上升。2006 年,天然气、石油、水电、核电等优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30.6%,比 1990 年提高近 7 个百分点,其中石油消费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16.6%提高到20.4%,提高了3.8个百分点。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油气等优质能源消费需求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要保证未来石油供应,只能增加进口量,这将进一步加大对外依存度。油气价格的攀升和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2)能源消费仍以煤为主。自 1990 年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重下降趋势比较明显,由1990 年的 76.2%下降到2006 年的 69.4%,但我国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种能源结构一是造成当前的严重环境污染;二是化石燃料消耗对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

(3)工业用能居高不下,产业机构调整任重道远。自 1990 年以来,我国工业用能始终保持在 70%左右的水平,与国外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工业用能比重明显偏高,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其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严重滞后。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如我国 2009 年第一

产业增加值为 35477 亿元,同期对比增长 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156958 亿元,同期对比增长 9.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2918 亿元,同期对比增长 8.9%。

3.能源利用水平不高

(1)单位产值能耗高。每万元 GDP 由 1990 年的 5.32t 标煤下降到 2008 年

1.102t 标煤,分别是美国的 1.8 倍,日本 5.8 倍。尽管 20 年来,我国节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能源利用产出效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单位产品能耗高。表 3 为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尽管10年来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已有很大的下降,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铜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

(3) 能源利用率低。

2000年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1990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利用率为67.8%,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49.2%。能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 个百分点。

(4)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低。

2000 年,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率为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 15%~20%;中小电动机平均设计效率为87%;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为 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风机、水泵平均系统运行效率低 13%;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盟低15%,比日本低 20%,比美国低 10%;载货汽车百吨千米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8%以上。表 4 为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

我国能源消耗主要是设备,因此在现代设备工程中的节能减排越来越显得重要,加强对设备更新、改造是提高设备技术素质、降耗减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设备更新改造规模越来越大,更新改造速度越来越快,效果也越显著。

4.能源环境亟待改善

2003 年我国 GDP 仅占世界的 4%,但消耗煤量占世界耗煤的 30%,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 68%,这种局面预计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煤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 CO2、SO2、CO、烟尘以及致癌物质等,严重污染了大气。工业锅炉燃煤造成的 SO2 和烟尘排放量占其排放总量的 70%左右。目前燃煤的 SO2年排放量约 1500 万 t 左右;烟尘 700 多万 t;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1/3。随着汽车的快速增长,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由煤烟型向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发展,污染源由点型向面型发展。我国农村能源大部分燃用生物质能源,这种落后的用能方式带来的生物质能源过度消耗,森林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农田有机质下降等问题。燃烧中SO2、CO2、CO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造成 O3层破坏,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构成极大影响,成为21世纪能源领域面临挑战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节能环保型先进设备,改变落后用能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减轻能源消费的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重视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主要是指石油供应的可靠度。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

源,也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战略石油储备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保障体系的重点。预计2010~2020年后世界石油产量将逐步下降,而消费仍将不断增加,将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世界油气资源争夺将加剧。这对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中东地区的石油运抵我国需要经过漫长的海路,经过印度洋海域和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能否畅通将成为能源安全的隐患。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递增,石油输出国的稳定与否、运输安全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均会带来隐患。能源供应暂时中断、严重不足或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损害,主要取决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能源价格和国际能源市场以及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资源、替代能源、能源效率、技术能力等)。为争夺油气资源,各国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能源购买的外部成本即远远高于能源售价。据预测我国原油净进口量 2010 年将增至 1.6~2.16 亿 t,2020 年将增至 2.4~

3.6 亿t,进口依存度达 60%~70%。油源的安全、运输通道的畅通,都要通过外交努力,势必增长外交附加成本;油源远距离运输加大了运输成本;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增加原油购买成本。油气价格的攀升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成本、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安全。

2007 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 CO2排放国,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的美国,按照当前的趋势中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国只是时间问题,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从我国能源使用现状来看,我国对于能源的利用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能源利用率不高等,国际上通常用能源经济效率( 单位能耗 GDP) 或者其逆指标能源强度( 单位 GDP 能耗) 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较低,2003 年以汇率计算的中国能源强度相当于日本的 8.1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必然依赖能源的支撑,不能为降低能耗而牺牲经济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关于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2003 年,王玉潜将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 10 年来能源

强度的变化趋势。2004 年,蒋金比较了中国的能源效率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并分析了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提出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策略。2006 年,吴巧生等的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2008 年,Ma等利用LMDI (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Index) 模型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得到的结论为: ①技术进步是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1980 -2003 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实际上增加了能源强度; ③能源间的相互替代对能源强度的变化起较小的作用。2007年,Fan的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 1993 年之后的能源效率改进有着显著的影响。2007 年,Hang 等研究发现中国 1995 年之前各类能源的高价格会导致总能源效率的提高,但 1995 年之后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以及行业调整也对能源效率的改进作用更明显。2007 年,徐国泉等定性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并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实证研究了美国 1957 -2004 年的能源效率。另有其他众多学者也分别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在此不一一介绍。

以上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一些结果尚存在争议。从中国学者曹明的一篇《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动态分析及预测的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升不容乐观,加上系统长时间的滞后响应,表明采取政策干预改变以系统变化趋势已经十分迫切。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依赖技术进步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基本的要求,但依赖技术进步来改变现实情况是十分缓慢的。相对来讲调整力度更强的措施是通过结构性调整,最重要的结构性调整应该是产业结构调整,不过也要同时注意能源消费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等结构性调整,这是当前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而抑制能源开采与加工企业过度开采和过度市场竞争也应该引起重视。

三 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

一个国家能源消耗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 1/5,而能源消费总量即占世界总能源消费量的 2/3 以上。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水平、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不同,但在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之间却存在明显的趋势和规律,这就是能源消费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关系称为能源弹性系数指标,计算公式

如下: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ε)=能源消耗量平均增长速度(年增长率)/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年增长率)

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下,环境保护和资源以及以上提及的能源供应的压力突出显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顾名思义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关于节能,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种:世界能源委员会定义节能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我国节约能源法中的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从两种定义中可以看出,节能的含义非常宽泛,在能源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实现节能,并且节能的手段很多,可以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总之,一切为降低能源强度所做的努力都叫节能。

从节能的方式看,节能可以分为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降低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源实物消耗称为直接节能,也叫狭义节能,其特征是指采取改造生产设备、工艺等技术措施实现节能,有时也称技术节能;通过节约任何一种人力、物力、财力、运力、自然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间接途径实现的节能,称为间接节能。间接节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节能的结构节能和通过系统优化实现节能的系统节能上。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结合起来实现的完全节能又称广义节能,其特征是把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结合起来,把节能和提高节能效益结合起来。广义节能的目标是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提高能源经济效率。狭义节能的目标是提高能源系统的技术效率。因此,节能要着眼广义节能,只有大力开展广义节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能源浪费,能源经济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1 节能减排政策提出背景

近 20 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征兆在 20 世纪 90 年代逐渐显现。为了应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

气候变化问题,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世界各国最终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可保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之后,在 1997 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又进一步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始阶段的具体减排目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指导下,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多数发达国家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为减排温室气体做出积极的回应。目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草案提出,全球平均气温不应比工业化开始前高出 2℃,而且要在 2020 年以前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 亿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气候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 0.5~0.8℃;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 2.5 毫米,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从 1986 年到 2005 年连续出现了 20 个全国性暖冬,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与 2000 年相比,预计 202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1.3~2.1℃,2050 年将升高 2.3~3.3℃,年均降水量到2050 年将可能增加 5%~7%。未来 100 年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进一步加重,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会消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75%是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煤炭生产消费国,年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均占世界比重的 1/3 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40 多个百分点,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 15%,位于全球第二。在我国所有人为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活动所占比重高达 96%。1978~2005 年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2.9 倍。同期的 1994 年~2004 年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约为 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 1994 年的 76%上升到 2004 年的 83%。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 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3.65 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87%、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 33%。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1991~2005年间,我国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 8 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 18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较低,能源需求基数较大,受各种因素制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既便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短期内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降低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仍然比其他国家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困难。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 20~30 年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人口总量也将持续增加,这都对能源需求产生巨大的压力,由此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无疑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压力。如何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发展的道路,世界各国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在此背景下,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 节能减排政策的意义

第一,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8.6%、

7.69%和 7.05%。目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固然重要,为此既要加快国内资源开发,也要积极利用境外资源,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能源资源都不是无限的,增加供给又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舍此没有别的出路。 第二,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2008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28.5 亿吨标煤,比 2005 年增长了 16%,靠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

境支撑经济增长,难以持久。科学发展观要求,增长不仅要考虑产出,也要考虑投入,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为此,要把节能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作为经济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落实的衡量标准,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三,通过节能减排我国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作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问题。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 13.5%,近年来更是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到 2020 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同时,尽管我国人均排放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使是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也提出了本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通过节能减排也是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 节能减排政策的着手点

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三要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4 节能减排政策的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 2010 年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1:到 2010 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 2005 年的 1.22 吨标准煤下降到 1 吨标准煤以下,降低 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到 2010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 1273 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上。

5 我国目前节能减排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

节能和减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目前能源方面的单行法规仅仅从节能的角度来规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但是,仅有这些零散的节能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纵观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一条关于减排指标的约束性法律规定,关于减排指标的规定反而规定在一些政策性文件中。“十一五”规划中把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作为“十一五”重要的约束性指标。经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3%左右,“十一五” 减排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节能目标也有望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树立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尽管节能和污染物减排指标被“十一五”规划列为约束性指标,规划也明确规定,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十一五”规划中所确定的法律效力是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十一五”规划目前的宪法依据不充足;其本身不是法律;规划属阶段性文件;其指标的约束力不涉及企业。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规制温室气体减排的法律,具体规定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中远期减排目标。而且国内减排标准不具有强制规范的效力,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熊猫标准”正式公布,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确立了自愿减排量的检测标准,并规定了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内容,熊猫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但由于该标准是一个自愿减排标准,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也不是国家层面上的减排标准,因此适用效果有限。相对之下,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根据《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交易机制建立的。该体系的运行为欧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英国借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国内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英国国内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全球排放权交易实践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四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共同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科学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对此,温总理进一步阐述道,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

长。专家们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日益加重,实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几年,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工作力度,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进展。“十一五”前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8.95%和6.61%。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降幅提高0.2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国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1.2亿平方米,居世界第1位;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以刃万千瓦,居世界第4位;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居世界第1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到2020年达到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相当艰巨。对此,各方面都要进一步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我们一定要抓住当今世界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洁净煤、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碳捕捉等技术,加快建筑节能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

五、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

2010 年工业节能的总体要求是:把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坚持宏观指导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技术进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1、能源总量节约型节能政策

能源总量节约型政策指的是通过控制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费的总量来达到节

能减排政策目标的政策路径。从产业角度考察,各个产业对于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不尽相同,各产业的能源效率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能源总消耗要大得多。因此,通过重点控制第二产业能耗、降低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优化重工业等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水平,从总量上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还能够同时起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效提升的作用。

从生活用能角度来看,人口大省往往成为用能大省,例如山东、四川、河南等省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不断加剧,高档家用电器、私人轿车等高耗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由此而来的是生活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能源需求将以级数化不断上升。因此,在能源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针对生活用能应当控制和宣传两手抓,一方面切实稳定区域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加大节能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和理念,在消费过程中自主自觉地降低生活用能。

2、能源结构替代型节能政策

能源结构替代型政策指的是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替代高污染、高消耗的化石能源来达到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政策路径。在生产成本及热值能效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不同的能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而煤炭恰恰是一种高能耗的能源,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在能源消费比重中,以煤炭为主的高能耗能源所占比重越大,整体能源效率就越低。因此,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用以代替高能耗能源品种,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现状,更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进而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天然气、水能、核能和风能等能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区域中该种能源的丰裕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风能较丰富。而核电站由于具有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经济特性决定了建设选址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全国来看,应当统筹开发新能源,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而针对各个区域来说,更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区富有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总体来看,我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各种新型能源的开发潜力极大。

3、能源高效利用型节能政策

能源高效利用型政策指的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能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达到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政策路径。同国际上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相比,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极大的差距。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不高,是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能源的密集消费支撑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和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也保证了我国在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能源消费较低速增长。在现阶段,更应当加快技术革新,特别是大力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利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促进高新技术快速融入生产过程,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源总消耗。例如,通过推广清洁煤技术,可以改造传统的水泥、化工等行业,依靠技术进步使整个工业向节能型方法转化。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必须继续深化制度改革,将加大技术引进与支持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更好地控制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六 结语

在新形势下,国家要基于自己的能源经济结构以及能源消费效益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完善不完整的节能减排制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支持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管,认真落实“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的“三严”执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在符合中国能源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中国低碳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红娟.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河北省定州市环保局,2010-04

[2] 杨申仲 李秀中.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工程分会,2010-07

[3] 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94-300.

[4]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 2004[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167-181

[5] 陈新华.能源改变命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60-165.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 年度报告》,2009-11

[7] 曹明. 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动态分析及预测.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1978-02

[8] 王玉潜.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9] Nwaobi G C. Emission policies and the Nigerian economy: Simulations from adynamicapplied general equilipium model[J].Energy Economics,2004,26:921-936.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