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绿色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摘要:绿色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语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起始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入;作用;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它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有效教学的绿色导入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一波才动万波涌”、“未成曲调先有情”,给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的导入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常用的导入类型
1.设疑导入。设疑导入就是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教师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适度而巧妙地设置障碍,造成悬念,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致。例如《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教师首先动情地讲述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桑兰试跳时遭遇不幸的一幕,然后以“在遭遇如此不幸后,桑兰会怎么样”的疑问来揭示课题。学生读题之后,教师再顺势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一切”指什么?她是怎样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师再因势利导,对问题进行梳理,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2.情境导入。采用音乐、录像、VCD或多媒体课件及满怀激情的朗读,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气氛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联想和想象,由此把学生带入到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例如,《赶海》一课的导入,教师可先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一种真切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课文。
3.简介导入。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课前应采用简单介绍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可以先简介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现在人们称它为“北大仓”。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对北大荒的环境有所了解。对于文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美在哪里等问题,学生就会有思想准备,稍加引导就能理解。
4.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例如,《小露珠》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 。”学生纷纷猜测,得出答案:小露珠。
5.直观导入。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它们作为直观教材,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狼和鹿》一课的导入,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凯巴伯森林前后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再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6.讲故事导入。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就直接用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这一故事的愿望。
7.旧知识导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可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例如,《海底世界》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以前大家学过《美丽的南沙群岛》和《赶海》两课,你能说说你对大海的感受吗?”在学生回答后顺势提出:“海边、海滩可真美、真好玩呀,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目的是让学生由了解海边、海滩,到今天的了解海底世界,既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能激发学生想要了解海底世界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将有关描写大海的课文形成系列。
在导入设计中,还有游戏导入、析题导入、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等。
二、设计导入的几个注意点
1.导入语的篇幅不宜过长,要短小精炼。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内容要具有代表性,语言最好简洁明快,运用适合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能力的方法走好有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2.导入的指向性要非常明确。教师所用的任何导入类型都要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初步理解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导入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4.导入应当紧扣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准确地引出新的知识。否则,导入无论多么新颖有趣也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枝节问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5.导入应体现教师个人风格。一个精彩的导入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拘泥于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导入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好课堂开端,为学生点亮起航的明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