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神性的光辉】 神性光辉意思(大全)

【神性的光辉】 神性光辉意思(大全)

【神性的光辉】 神性光辉意思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对宗教迫害的恐惧与厌恶,中世纪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黑暗的一千年”。带着这种偏见,中世纪美学和艺术也在几个世纪中遭到轻视甚至于忽略。直到19世纪,当思想界以一种公允客。

【神性的光辉】 神性光辉意思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对宗教迫害的恐惧与厌恶,中世纪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黑暗的一千年”。带着这种偏见,中世纪美学和艺术也在几个世纪中遭到轻视甚至于忽略。直到19世纪,当思想界以一种公允客观的眼光去审视中世纪美学与艺术时才发现,它不仅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艺术魅力,而且在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基督教无疑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美学与艺术史角度出发,还原基督教影响下中世纪美学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术
  同古希腊罗马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相比较,欧洲中世纪美学与艺术在美学本质与艺术实践上都是不同的。美学方面,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唯灵主义二元论,它强调精神性的一部分,也就是上帝的神性,这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一元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显著不同。在艺术史研究中,中世纪艺术也不是古希腊艺术的衰落,而是精神上的重新定向。不仅如此,北方的文艺复兴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世纪晚期的艺术传统,由此可以说,中世纪艺术在古典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基督教影响下的中世纪美学
  在对中世纪“黑暗”的审判中,基督教中宣扬的禁欲主义、宗教神权无疑成为了“黑暗”的源头,追溯其根源则是由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基督教神学的唯灵主义,是以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彼岸与现世以及天国与人间的一系列二元对立为基础的” ① 在基督教形成与发展时期,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古罗马上层社会一味追逐奢华享乐的物质生活,造成了物质主义的泛滥。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则强调节制物质欲望、排除内心的杂念,以纯洁人的灵魂,此时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而到了中后期,禁欲主义便演变成了一种外在的苦行,逐渐走向了形式化。随着基督教教会权利的扩大,罗马教廷成为罗马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它依仗封建权势倒行逆施,“赎罪券”和宗教裁判所俨然是禁欲主义与宗教神权过度发展的结果,它们最终使中世纪沦为“黑暗的一千年”。
  基督教唯灵主义二元论虽然有其内在的矛盾,不过相比古希腊哲学美学它重新确立了美的价值本体和审美表现方式,给中世纪带来了新的美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不同,古希腊文化是一种混沌未开的自然一元文化。在这种文化形态中,各种元素之间界限模糊:人神不分,灵肉不分,精神和物质不分,这种“人神同形同性”的状态是它的根本特质。与此相对的基督教文化则不同,“基督教把神理解为心灵或精神,不是个别的特殊的心灵,而是在精神和实质上都是绝对的心灵。”②这就标志着人类的精神从原始混沌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与感性存在决然对立的“绝对精神”,从此人与神分离,灵与肉分离,精神与物质分离,古希腊文化中的唯灵主义在这里便终于演变成了基督教神学的二元论。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基督教只是争取表现更高层次或精神性的一元论的一场艰苦斗争的外部表现”③,的确这种二元分离在本质上导向的是一种以上帝为本体,以灵肉二元分离为形式的二位一体的文化。如果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审视,可以说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被夸大和歪曲的人学:上帝是人类自我中心论的产物,是一种人的本质的异化。不过在基督教中,“宗教是超自然力的人格化”,④上帝耶和华没有直接表露其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通过他的意志、情感和欲望表现了他的人格,这种人格是超越了人性的人格,是对人的普遍精神的一种升华,人们在对上帝的崇拜中不自觉的走向了精神的崇拜。
  基督教的这种唯灵主义二元论对精神的绝对信仰直接导致了美学意识和艺术意识重心的偏离,使精神成为了宇宙的本体和价值核心。尤其是基督的死而复活更加强了精神信仰的绝对性,精神(基督之灵)战胜了肉体(基督之身)的一切形式,事物的本质成为了精神,真实的存在超越了有限的物质形式(死亡)而成为无限的精神形式(永生)。这样,对无限存在的精神追求成了人生存的唯一目的,也成了人存在的最高真实和道德价值。这就彻底否定了古希腊艺术美的准则。以基督神学的眼光来看,古希腊美学与艺术准则是建立在世俗生活的有限性和人的*欲之中的,它既不道德也不真实。基督教神学美学认为上帝才是绝对的完善、完美、无限,这样,基督教就借上帝这个三位一体重新确立了美学本体:美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美不是自然而是上帝。由此而来,古典美学的一切形式都被打破了,古典美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无法符合现在的美学标准,由此,新的艺术实践开始酝酿并逐渐形成。
  二、基督教影响下的中世纪艺术
  像许许多多的艺术史与批评家热情赞颂的那样,古典时期的艺术作品完美的表现了自然和谐之美,而相比之下,中世纪的艺术则更多的让人感到原始、简陋甚至于粗糙。中世纪艺术因此被认为是艺术的衰落时期。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中世纪艺术,而这也是伴随着对哥特式艺术的再认识发展起来的。
  哥特式作为中世纪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在对其走向合理认知的过程中,德国的维也纳艺术史学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德沃夏克在《哥特艺术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中强调了哥特艺术是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精神世界观为基础的,他在文中指出,哥特艺术作品一方面是同它与中世纪的超验思想的关系有关,另一方面是同它与自然和生命的真实和物质元素的关系的历史发展有关。这种关系不是仅仅局限在艺术自身领域中,而是时代和历史事件的所有运动所共有的,它是造成中世纪艺术中内在变化的最重要的渊源。德沃夏克这里说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在中世纪问题中探讨的基础元素一一基督教的世界观,他认为哥特式风格正是在基督教思想和古典艺术传统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德沃夏克提到了古典艺术传统对哥特式风格的影响,这其实是他对早期基督教艺术与古典晚期艺术关系研究成果的延伸。《哥特艺术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是他精神史观艺术史方法框架的初步形成时期,《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一书则是他精神史观艺术方法论确立的标志。第一章《地下墓窟绘画——基督教美术的开端》中,德沃夏克在他老师里格尔对罗马晚期艺术形式研究的基础上,以他自己的精神史的观念分析了地下墓窟绘画这一早期基督教艺术形式与古典晚期的关系,从而肯定了地下墓窟绘画不是古典艺术的衰落,而是艺术的重新定向,而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对基督教的信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