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体育锻炼在增强高中生心理健康中重要性的调查研究_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精选)

体育锻炼在增强高中生心理健康中重要性的调查研究_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精选)

体育锻炼在增强高中生心理健康中重要性的调查研究_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  摘要: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北京和广州2009名青少年。

体育锻炼在增强高中生心理健康中重要性的调查研究_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

  摘要: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北京和广州200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做的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而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和金钱等。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广州青少年受心理压力的困扰程度略高于北京,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又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研究认为,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心理健康 重要性       一、研究目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4]胡宜华:《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究》[J].科技信息,2007(6);   [5]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6]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1998.(5)。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