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可持续能力 构建_对高等教育财务可持续能力的一些认识
摘 要:经费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和教育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培育和发展高校财务可持续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投资者和高校通过创新以预算为核心的财经管理机制培育和发展财务可持续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务;可持续能力;认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88-03
美国经济学教授克拉克·克尔总结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趋同现象:(1)民族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普遍主义诉求;(2)致力于教育平等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选择;(3)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自治要求和学术人员的职业道德;(4)大学使命陈诉的多样化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要的相关性。在相同的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的系统平衡和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保证是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1]。国内外教育改革实践中,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普遍采取以改善治理结构、增强责任制为特征的新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和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和问题。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政府有限管制背景下的有限市场化趋势”[1],大众化和市场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因,高等教育追求质量和规模均衡发展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大众化和市场化既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发展
新中国教育事业六十余年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1999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据教育部统计,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1998年341万人,2008年2 021万人,普通本科院校平均规模1997年的4 062人,2007年14 057人[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 550万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未来十年内本专科在校学生要净增1 000多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将继续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短时间内还将处于增长态势。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快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实践活动方兴未艾。“无论是应对外部世界的竞争,还是回应内部的增长需求,自主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约束。”[1]市场经济因素将更加深刻地渗透到高校的经济活动中。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贷款发展的扩张策略。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公布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2005年之后高校贷款规模继续高累,短期内无力履行还本责任,利息支出挤占了教育教学等业务经费的投入,也阻碍了自我积累能力的提高。高校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职工集资、校企合作等方式筹集建设经费,采取校区置换、委托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化解债务风险,吸引海外资本和资源开展教育服务贸易,依托学科优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都需要依托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
三、高校经济责任日益多元化
高校的职责不断扩大,目标趋于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变革。”[3]高校要承担起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现代社会建设等多样性任务,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研究和遵守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在处理校内外经济关系时适当地引入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必然催生和推动高校的经济责任的多元化和经济行为的市场化。
四、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含义
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提出了《刻不容缓: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成果报告。该报告指出高校财务可持续能力表现为进行成本回收和投资基础设施(物质的、人力的、智力的)速度适当,具备面向未来实现战略规划、服务学生及其他客户的维持力。实现财务可持续能力要综合发展战略、持续运转、投资、风险管理等四个要素,以及引入适当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
发展战略的要点:学术发展和财务发展相结合,整合战略规划,注重战略分析和研究,科学制定教学、科研核心学术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建设(投资)战略、财务发展战略等。
持续运转的要点:采用全部经济成本核算模式,运用资源开展创收,回收经济成本,采取有计划补贴政策,保持一定比例的盈余以用于投资。
投资的要点:多渠道筹集投资资金,物质设施和人力资源投资并重,进行资产专业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风险管理要点: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机遇与收益对称,建立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预警和控制主要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五、高等教育需要培育和发展财务可持续能力
政府和高校必须重视和研究高等教育财务可持续能力问题。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规模和经费增长速度不协调,经费供给条件区域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性资金没有保障,财务运行处于紧张状态等问题。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建设资金主要的来源渠道,巨额负债引发运行压力和财务风险。高校期望政府来承担规模扩张造成的债务,政府则期望高校通过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改善财务状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单纯数量、规模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
随着校内治理结构和社会参与机制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和权利将进一步扩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将进一步增大。高校制定发展战略、保持持续运转、开展投资和风险管理离不开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和发展。OECD和HEFCE关于财务可持续能力的研究成果,其中的要点和方法可以用于国内高校财务管理实践。
1.培育和发展财务可持续能力是高等教育责任多样化的要求。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提出在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要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将发生几点变化:(1)政府不再是举办高等教育的唯一主体,各种社会组织机构都可以依法开设学校,提供教育服务;(2)公办高等学校要面向社会和特定公众(如受教育者、捐助者)组织经费来源,市场化倾向将越来越明显,相应增加高校的社会和经济责任;(3)筹资渠道更加明晰,不鼓励高等学校直接通过负债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些变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实践逐步深化的结果和未来的趋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的马陆亭研究员认为,在目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中,政府财政和个人支付是主渠道,今后进一步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是除学费外的其他社会投入,包括高等学校通过教育和科技活动获得的社会服务收入,及通过积极融资活动获得的捐集资收入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