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腹切口二期缝合(大全)

[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腹切口二期缝合(大全)

[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腹切口二期缝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术后伤口的愈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术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线头反应少.住院时间短等。腹部切口缝合是外科的基本操作之一,尤其是孕妇下腹。

[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腹切口二期缝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术后伤口的愈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术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线头反应少.住院时间短等。腹部切口缝合是外科的基本操作之一,尤其是孕妇下腹部脂肪层很厚,术后易出现液化,如何能在保证手术切口良好愈合的同时减少瘢痕,缝合的技术和方法十分重要。对此,将目前临床使用较广的腹壁切口传统缝合法与皮肤连同脂肪层一次性立“8”缝合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有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妇200例,无下腹部手术史估计皮下脂肪厚度>3cm,随机分为两组,年龄21~32岁。其中100例采用皮肤连同脂肪层一次性立“8”缝合(观察组),100例采取腹壁切口传统缝合法,即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对照组)。手术医生均为同组医生。
  麻醉: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法:采用新式横切口剖宫产术[1],手术完毕后,两组产妇切口均常规缝合至筋膜层。观察组:用7号丝线、大号弯角针,从切口下侧距切口1cm处皮肤内进针,至同侧皮下脂肪上1/3处出针,再从对侧〈即上侧〉皮下脂肪上1/3处进针,穿过下2/3脂肪层达切口底部〈腹直肌前鞘〉不留死腔,由底部穿透下侧皮下脂肪下2/3,于上1/3原针孔处出针,再从上侧皮下脂肪上1/3处进针,于上侧距皮肤切缘1cm处皮肤出针后打结。共缝5针,底部不留死腔,止血彻底,避免发生血肿。对照组: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共缝5针。缝合完毕后用敷料覆盖切口并用腹带加压包扎,术后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预防感染,3天换药。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按双侧α=0.05为水准),方差齐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由SPSS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果
  年龄、体重及手术情况: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和切口长度无显著差别,总手术时间与切口缝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有著性差异。见表1。
  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有6发生脂肪液化,其中5例发生切口感染并切口裂开,5例出现线头反应,甲级愈合率89%(92例),观察组脂肪液化0例无伤口感染裂开,甲级愈合100例(100%),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3天换药后,基本上于第5天出院,但对照组因伤口出现脂肪液化,需住院处理,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比明显延长,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2。
  瘢痕情况:术后42天随访切口瘢痕情况。观察组手术切口愈合后皮肤平整,皮下无硬结;而对照组6例脂肪液化及5例染裂开、5例出现线头反应的孕妇手术伤口瘢痕明显大于观察组,其余孕妇手术伤口瘢痕与观察组相比差别不显著,但皮下有硬结。
  讨论
  产妇下腹部脂肪层厚,手术后易出现脂肪层液化。传统的皮肤、皮下脂肪用丝线分两层间断缝合手术时间长细菌污染机会增加且对脂肪层干扰较大,术后易出现脂肪层液化,切口组织暴露过久干燥,脂肪损伤过多和液化,线结多都能降低组织抵抗力,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一旦感染换药时间长,如不清除线头,伤口不易愈合,且可形成窦道管。特别是潜在感染的切口,如产程延长、宫内感染的剖宫产术,更易引起皮肤切口感染。内“8”字缝合法手术减少了上述不利因素且不留死腔,拆线时脂肪层的缝线也一起随皮肤缝线抽出。该方法具有皮肤无线头反应、无硬结、无疼痛、疤痕组织小,不易感染、术中省时且伤口愈合好等优点。本文观察组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无脂肪液化发生,甲级愈合率100%,也证实了这一点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田兰,王宏宾.腹壁横切口剖宫产300例体会[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9):796.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