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首长》的“真实”官场 二号首长2有声小说
6月底,湖南省会长沙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湿热的天气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上午10点多,黄晓阳的手机还没有开机,长期写作的他养成了“夜猫子”的生活习惯:晚上写书写得很晚,通常这个时候还没有起床。
将近11点,在靠近湖南日报社的一家咖啡馆里,黄晓阳终于坐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前。1.8米多的个头,身材魁梧。一头抢眼的花白头发直立着,有点突兀。不过,他笑起来显得年轻很多,与50岁的年龄不太相符。每当话说到兴奋点,他的逻辑重音就变得格外分明,还伴着时而握拳、时而举起双手的肢体动作。
这一年多来,黄晓阳迅速走红,一部《二号首长》将他推向了人生巅峰,120多万册的市场销量以及在盗版市场的疯狂表现,将整个出版江湖搅得风起云涌。如今,黄晓阳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声在线读书频道的总编辑,之前他曾任《华声·领导者》杂志总编辑。
被称为“官场教科书”
《二号首长1》、《二号首长2》分别于2011年5月和9月出版,先在厅处级公务员阶层以及国企高管层引发强烈反响,后来,轰动效应如涟漪般向周围扩散。如今,看这部书的人已遍及社会各个层面,许多人称它是一部“官场教科书”。
《二号首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江南日报资深记者唐小舟,因为个性太强,恃才傲物,在报社受到无情打压。事业上不顺利,颇有姿色的老婆也红杏出墙。正当人生陷入低谷时,省委办公厅一纸调令,调他去给新任省委书记当秘书,成为俗称的“二号首长”。唐小舟的命运曲线触底后迅速反弹,高扬攀升。第一时间里,他的手机被打爆了,总编辑谄媚祝贺,老婆温顺关怀,美女徒弟娇媚邀约,各类官员攀附问候……一幅全景式官场画卷随之徐徐展开,唐小舟深知,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大转变,源自他地位的改变。
主人公唐小舟进入官场后,一直将省委书记赵德良视为偶像。外表文弱的“外来省委书记”深谙政治之道,在与本地势力核心人物、省长陈运达的争斗中,逐步掌控局势,并通过人事调整、反腐扫黑等活动,一步步搭建起自己的权力构架,实现了高层权力的重新洗牌。在这个过程中,唐小舟也学到了很多当官的“本领”。在他眼中,官场之上的每一件小事,都闪烁着政治智慧的光芒,当官是“一门技术活”。
且不论《二号首长》这部书里究竟有多少“官场哲学”,但有一点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那就是黄晓阳写出了很多“官场细节”。出版方在相关推介中引用知名学者易中天的话说:“《二号首长》写得还真不错,对官场很熟悉呀,细节到位。”官场小说作家阎真也评价说:“书里有大量到位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令官场人士叹为观止。”比如,唐小舟上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呼上级,“首长”、“书记”、“老板”都是对领导的称呼,但在官场里,什么时候用哪个很有讲究。再如,为什么高层领导办公室的门总是紧闭的,次一级领导的门是虚掩着的,中层领导的门是半开着的,小领导的门一直是敞开着的,这些在官场上大有学问。
作者在书中也有很多自己对官场的思考和总结,如书中写道:“中国的官员升迁机制,既不是西方的选举机制,也不是古代的科举机制,而是先秦时代的伯乐机制。千里马若想仕途顺遂,就一定要去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伯乐……有时候,他们在官场的成败,考验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背后的伯乐。”等等。
“我一天官也没做过”
《二号首长》风靡的同时,读者也在好奇并猜测作者有着怎样的职业经历,怎么就能把官场写得如此吸引人?
出人意料的是,黄晓阳“一天官也没做过”,而他在写《二号首长》之前,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是当年自己所写《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一书的主角魏文彬,当时此人任湖南省广电局局长,是位厅级干部。
1962年,黄晓阳出生于湖北黄石市大冶县的农村,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县农委工作,1957年被打成右派。那个时代的烙印深深刻在黄晓阳心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孤僻、叛逆、自闭、自卑”,黄晓阳这样总结自己小时候的性格。
因为家庭出身问题,黄晓阳从小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虽然他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但像加入少先队、当班长这些事全都轮不到他。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组织出去参观,要轮渡过长江,当时他跟同学说“轮渡的时候,船沉了就好玩了”,没想到这句很孩子气的话被报告给了老师,结果给他开了一个月的批判会。
1979年,黄晓阳参加了高考,“那一年的题出得很刁钻,考了270多分,离大学分数线差了几分,考了一个省中专。”不过,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他和其他一批高分学生最后被录取到了十堰师范,属于市级中专。黄晓阳被分到了数学班,而他极其不喜欢数学。
没办法,黄晓阳开始寻找其他出路。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杂志,其中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深深吸引了他,他觉得诗的语言太过瘾了,从此就迷上了诗歌。那个时代文学正热,有大量的文学期刊涌现,如《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只要不上课,黄晓阳就到图书馆看书,把喜欢的诗抄下来,并开始学写诗,给报刊社投稿。
写了很多诗,但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五六年后,黄晓阳才第一次在《武汉晚报》上发表了一组小诗《人》,他至今还记得其中两句:“你把自己砸在地尘,大雁却把你写在天上。”后来,黄晓阳认为自己“可能不适合写诗”,就改为学写小说。
中专毕业后,黄晓阳被分配到武汉市汉阳区一所边远学校教书。这期间的1987年,他在《布谷鸟》杂志上发表了中篇侦探小说——《红牌号小轿车》,共3万多字。他清楚地记得,那期杂志的封面就是根据他的小说内容画的,“红牌号小轿车”几个字很大很醒目,他为自己这篇“成名作”激动了好一阵子。
黄晓阳一直想离开学校,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1989年,机会来了,他考上了武汉大学作家班。“交了4000元学费,算是读了一个本科。”谈及这段读书岁月的最大收获,他说:“班级同学年龄层次比较大,最大的43岁,有些人在文学界已很有成就。经常跟他们交流,学到了很多东西。”
武汉大学毕业后,黄晓阳被分配到武汉市江汉区房地产公司,他当时就傻了,“我一心想当编辑、记者,怎么就给分到房地产公司了呢?这不是离文学越来越远吗?”黄晓阳稍有犹豫,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房地产公司辞职,到一家婚姻家庭类杂志社做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