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书法
二、明代中期的书法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繁荣昌盛,手工业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统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台阁体书法已渐渐走向穷途末路。书法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台阁体的危害,将兴趣转而追溯到晋唐书法,以畅情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开始重新示人,并逐渐成为明中后期的主流。这一转变的标志,即是“吴门书派”的出现。
“吴门书派”的第一代书法家以沈周、吴宽为代表。他们突破赵孟頫的妍媚书风,抨击台阁体的束缚,师法晋唐和宋人书法,在对古代书法传统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学习后,形成了新的书风追求。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58岁后自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一生家居读书,专事诗文、书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平和近人,极受众望,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他的山水画,博取宋元之长,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水墨浅绛体系,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沈周的画法以骨力胜,用筆沉着劲练,气势雄强。他在绘画上技法全面,功力浑朴,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沈周的书法,《明史》称“字仿黄庭坚”,遒劲奇崛。他师法黄庭坚,秃筆中锋,风格雄浑,筆墨坚实豪放,气势雄浑,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并居明四家之首。只是用筆上较黄庭坚柔和,结构也稍加平淡,书卷气较浓。他的书法和画法相近,结体严整,筆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有自己的面貌,晚年书风更加苍劲老练。他作书喜用狼毫,线条锋利锸锐,结构跌宕开合,中宫收紧而四周开张,遒劲奇崛。传世墨迹有《声光帖》、《化须疏卷》、《落花诗卷》等。
《声光帖》属于颂扬类信札,计22行,全篇书法遒劲奇崛,随意自然。其结构险侧跌宕,筆法苍劲老练,体势挺拔,纵横舒展,是沈周书法佳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匏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会试、廷试都得第一名,入翰林,授修撰。吴宽博学多才,兼长诗文书画。他的书法以行书最佳,师法苏东坡,心摹手追,神形双善,更可贵的是,他的筆法能出新意。吴宽有时也善写草书,喜用狂草体。他常临唐代著名狂草书法家怀素的《自叙帖》,写得亦狂奇豪放,几达乱真的妙境。他的书法专学苏轼,用筆比苏轼迟涩,虽无其沛然之气而尚能得其厚重。其风格面貌虽略显单一,但在直观上对元明之际风靡天下的学赵孟頫之风构成了冲击,在当时自然属于一种新鲜的取向,且书风格调颇高。吴宽的传世书迹较多,如《种竹诗卷》、《题赵孟頫重江叠嶂图诗》等,皆为精品。
《种竹诗卷》,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时年60岁。纸本墨迹。行书长卷。纵28.2厘米,横582.6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藏。
第二代书家的代表是“吴门四家”,即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这批书家皆为苏州人,他们的成就及影响标志着吴门书派进入了繁盛阶段。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生有六个指头,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工诗文,才华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他尤善书法,曾广泛地临学过古人书法,且各体兼能,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大家”。祝允明从二十几岁起便追临钟繇、二王法帖。他的书法博采晋唐各家的长处,并有自家面貌,其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筆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作品有小楷书《出师表》、(《千字文》,行书《致元和手札》,草书《自书诗卷》、《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赤壁赋》、《杜甫诗轴))等。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后又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得贡生,次年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文徵明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他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他的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其小楷精细工整,主要取法于钟繇、二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筆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80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草书千字文》等,其运筆道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对吴门书风影响很大,他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工诗文,追习晋唐,又善书法,名列祝允明、文徵明之后,并称于吴门书坛。
他的书法特点在于能够独辟蹊径,不学宋元书法而直接追溯晋唐书法。他的楷书取法智永、虞世南,拙中带巧,以拙取胜,既秀媚又潇洒。其小楷主攻魏晋,筆法含蓄古劲,结字疏松萧散,似乎拙于点画安排,却又和谐而巧妙,运筆道美而圆劲,很有晋人书法的闲雅韵趣。如《辛巳书事诗册》、《送陈子龄会试三首》、《马遗安七十寿序》等。行草主要取法王献之,王献之书法“用筆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因此形成为一种“神韵独超、天姿特秀”的书法艺术典范。王宠从中获得启迪,并加以重新表现,以拙取巧,创造出自己的特殊风貌。如行书《石湖八绝句卷》以及草书《李白古风诗卷》、《自书诗》等,大多追求朴拙道美的特点。《李白古风诗卷》书于戊子(公元1528年)正月十六日,时王宠35岁。作品宽25.3厘米,长310厘米,为朵云轩藏品。内容为李白五古四首,诗境旷远高迈,意接鬼神,极尽造景抒情之能事。此作行筆从容自在,筆势飞动,气脉流畅。这幅作品也为王宠草书中之精品,既可作为研究王宠书法之珍贵资料,又可作为学习二王书法之借鉴。
陈淳(1483-1544,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自号白杨山人。长洲(今苏州)人。陈淳的性格放逸,书画学于文徵明,擅长写意花卉,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陈淳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早期小字行草受文徵明筆法的影响,用筆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横,追求酣畅淋漓的挥洒,结构飞扬跳荡,意态超迈。他是明朝书法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过渡性的关键人物。
此外,这时期吴门地区的著名书家还有唐寅、文彭、文嘉等。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生性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书派”。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他的山水画雄伟险峻,而筆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唐寅的水墨花鸟画基本上是以水墨提炼形象,墨韵明净、生趣盎然。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但天分也极高。他的书法主要取法赵孟頫,结体端丽,用筆秀润。如他的行书作品《落花诗册》,此为唐寅36岁时所作,用筆凝重,结体雄强,书法追溯唐人法度,力求规范。唐寅晚年的行书则更为率意,并且吸取了米芾率意取势的书风,用筆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直自如。
明代中期是传统行草书的一个活跃期,一方面使赵孟頫的复古思想在实践上继续得到深化,对传统的认识体悟进入更高的阶段,另一方面在新兴起的长轴大幅的创作上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两方面的成果,都有利于晚明时期行草书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