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人际困境 如何处理人际困境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外国留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亲密的美国朋友,而他们希望能广交美国朋友,和这些当地朋友们进行深入地交流。这一问题在来自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中更为严峻。他们的朋友更少,比其他国际留学生更不满意。
美国的大学老师和管理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趋势,而这项针对10所美国南部和东北部公立大学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他们的观点。大批留学生,尤其是近几年猛增的中国留学生在融入课堂和寝室生活中困难重重,这给美国本土学生和这些留学生本人都带来了困扰。
来自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的传播学副教授,伊丽莎白·盖利斯(Elisabeth Gareis)是这次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她说:“大学应当是促进不同文化和种族间交流的最好平台,但是,我们没能实现这一承诺。”与此项研究相关的一篇论文《跨文化友谊:祖国与留学国家的影响》已经发表于美国传播协会的杂志《跨国与跨文化传播》。
盖利斯自己也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留学生,为了进行此项研究,她去到各个大学的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寻找志愿者完成网上调查问卷。参与者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男女各占一半,调查要求他们报出各自美国好朋友的数量,其中有27%的受访者称他们有3个或3个以上的美国好友,17%的受访者有1个美国好友,18%的受访者有2个美国好友,而有38%的受访者,称他们没有关系密切的美国朋友。这一调查也发现,受访者美国好友的数量跟生源地关系密切。母语为英语的受访者有3个以上美国好友的可能性更大,而一半以上的东亚受调查学生称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没有美国人。(受到调查规模的局限,盖利斯按照地区分析调查结果,而不是按照国家。受访者中约有30%来自东亚地区)。
不出意外的是,母语为英语和北欧、中欧国家的留学生对他们在美朋友的数量和友谊的质量表示满意;来自东亚的留学生都表达了对在美人际关系现状的不满,其中一半表示他们对于交不到美国朋友而感到难过,还有30%认为他们友谊的质量低下。总的来说,有38%的受调查者不满意于美国朋友的数量,有27%不满意于友谊的质量。大多数受访者在美国的时间都达到了一到三年。
盖利斯还按照大学位置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成纽约、东北部的非大都市地区和南部的非大都市地区。划分之后的数据表明,在对朋友数量和友谊质量的满意度上,东北部留学生比南部留学生更低,同时,大都市学生满意度低于小城镇学生。盖利斯的硕士和博士生涯都在美国南部的乔治亚大学度过,她认为,这种地区差异可能是因为南方人更加热情,也可能是因为在南部上学的留学生接触同胞的机会更少,结交美国朋友的机会就大许多。
盖利斯要求那些对人际关系不满意的受访者说出他们交友困难的原因。46%的受访人群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比如性格内向,语言不过关等,54%的受访人群认为美国学生应该为此负责。有一位受访者表示:“我希望他们能更开放,并能注意到文化差异。”另一个学生说:“我没想到跟美国人交朋友这么困难,通常我都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我猜他们也不知道该跟我说什么。”
盖利斯说,要了解详细的原因,需要做更多研究,但是她也假设文化差异是原因之一。比如,美国是一个高度强调个体化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更加强调社会关系和社区的纽带作用。留学生可能还未接受美国学生的独立特质和轻松随意的交友态度。相比之下,她认为,欧洲学生和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跟美国人的文化相似性更大一些,在交友方面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另外,盖利斯还提出,有些行为具有自我强化功能。来自那些重视深度友谊文化的留学生会认为美国的人际关系很肤浅,因此更愿意跟本国或本地区的学生打交道。英语差的学生也不太可能接近他的美国同学,反之亦然,甚至不懂如何与人闲聊(Small Talk)这种简单因素也会妨碍学生开展新的人际关系。
这一问题随着留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本科生)数量的急速增长而愈发严重,以堪萨斯州立大学为例,今年年初,该校的学生报纸开设了意见栏,其间将中国留学生称为潜在的“敌人”。因为中国的对美外交政策并不友好,所以中国人不应在美国公立大学就读。这一事件使该校的文化氛围异常紧张。该校留学生项目临时副教务长马塞洛·赛贝特(Marcelo Sabatés)说,校方对此事立刻做出反应,重新思考了该校的文化策略,试图找出既适合本土学生,又适合留学生的教育方法。赛贝特说,这一事件也有好处,至少这两个以前从不交流的团体,现在开始有了对话。
密歇根州立大学留学生委员会的主任彼得·F·布里格斯(Peter F. Briggs)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仅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就涨幅惊人。去年秋天,新入校学生中有800人来自中国,今年,布里格斯预计这一数字会接近1000。该校正努力促进中美学生的融合,培训宿舍管理者如何与外国留学生相处,建立中美学生“对话伙伴”,甚至还制作了有关跨文化差异的视频。尽管这样,布里格斯认为,“隔阂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