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代言的服装品牌【韩寒代言了我们的情绪】
我们就是爱吃臭豆腐;他们不仅反复论证臭豆腐有问题,还讥讽我们的品味。捍卫臭豆腐就是捍卫我们廉价的品味,而他们更应该去质疑的,是这些问题臭豆腐如何流向市场,为什么销量还那么大?
他是那个敢捅马蜂窝的愣头青
在韩寒被质疑代笔前,丁林对他的印象并不坏,说是韩粉也不过分,但绝对不脑残。“韩寒是有点痞、甚至有点屌,但他有才,有才的人都那德性。”唯一让丁林不爽的是,女朋友老觉得韩寒比他帅。丁林很羡慕韩寒,“丫的,天下的便宜全让他占了。”
丁林也是1982年出生的,和韩寒同龄。这代人不相信领袖,不相信别人硬生生塞给他们并让他们尊崇的人物,不管活人还是死人。这不完全是叛逆,更多的是怀疑,怀疑外界的同时也怀疑自身。于是,他们渴望有人能告诉他们:关于时代、关于社会的真相,最好能具体的,不要太抽象、太宏大。
2000年秋天,也就是刚进大学后不久,丁林才开始关注韩寒。那时,学校组织的军训刚刚结束。
丁林是学田径的,他对学校的军训科目设置非常不满:体育生是否有必要参加军训且不说,被子为什么一定要叠得方方正正像豆腐块?踢正步是专门给首长们阅兵时看的,还是在实战中可以踢敌人?直到军训结束,他还是没弄清这些问题。紧接着,学校又组织学习“三个代表”。丁林更觉得无聊,这些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差异实在太大了。那段时间,他看当时的畅销书《三重门》消磨时间。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内容,而是腰封上关于韩寒的介绍,关键词是——“初中写作,高一退学”。
“当时很佩服他,我也想退学,我们班一半男生想退学出去混社会,但谁都没勇气。”毕业8年了,丁林至今还经常反思,当初要是退学了,人生会不会大不相同?
丁林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既认为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东西,却又没有勇气冲出课堂,并且还不愿意放弃对文凭作用的幻想。所以,他们特别崇拜那些比自己有行动力的人。刚出道的韩寒以另类的行动表达了同龄人丁林们被压抑的冲动。
“比如捅马蜂窝、掀女生的裙子,小男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但都不敢。这时,一个愣头青冲了出来,不仅捅了马蜂窝、掀了女生的裙子,还尝到了蜂蜜、得到了女孩子的芳心。”韩寒就是我们当中捅马蜂窝的愣头青,丁林打了个比喻。
丁林至今不相信“倒韩派”中的一种判断:韩寒是他爸爸,也就是韩仁均叔叔、《萌芽》、书商路金波、南方系及各路公知、凡客背后的风投们包装出来的,“这个时代的屌丝们需要韩寒,于是有了韩寒。我相信韩寒的作品是包装出来的,韩寒的形象也是包装出来的,但影响力怎么能包装得出来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韩寒开始捅社会的马蜂窝、掀现实的裙子。这些又戳中了刚踏入社会的丁林们的痛点。
韩寒代言了我们的愤怒
1997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由于教育资源跟不上扩招速度,教育质量比以前差很多,丁林觉得大学四年没学到什么。2004年6月,懵懵懂懂走出校门,工作很不好找,他勉强进了一所普通中学当体育老师,还花了几万元钱疏通关系。此后,丁林和陆续走向社会的80后一样,开始从身边的细节关注社会公平及青年人的机会问题。听说以前读大学是免费的,工作是包分配的,没钱姑娘也会跟你睡的。这些真的像神话传说。我们80后的这代人被坑得很惨,少得可怜的收入既孝敬不了妈,也泡不了她,更成不了家。对这个社会,我们满腔怨气,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要什么、该向谁伸手。国家似乎左一个好政策、右一个好政策,但每次都与我们无缘。而不好的事情,无论离我们多远,最终都与我们有关。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每次都是直接从工资卡里将我们的爱心划走,我们还不能有什么怨言,不然就是没责任感、自私。韩寒愿意骂,也很会骂。他那句“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多有力啊,就像在抽那些人的耳光,势大力沉。这不是丁林的原话,却是他完全认同的话,他觉得这表达了他们这代人的心声和情绪。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喊话,他们需要一支麦克风。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是《圣经》里的一句话。在消费时代,有着普遍需求的一群人,也能成为上帝,市场会敏锐地嗅出他们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他们所需要的那种光。
当丁林们被各种压力折磨得关节吱吱作响时,韩寒却顺风顺水,影响力长势喜人。
2004年2月,《时代》杂志以一篇题为《新激进分子》的文章报道了以韩寒、春树、满舟、李扬为代表的中国80后写手。该文记者汉娜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说:“选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个人,说他们个人主义,是非常好、很酷的意思。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现在中国也有了。”2005年9月,韩寒开通新浪博客,他毫无顾忌地点评各种社会事件和影视娱乐,全然不在乎逢迎了谁或得罪了谁。到2007年9月为止,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过亿。2010年5月,《时代》公布当年的“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人物”,韩寒名列其中。而国内,2009年的第364期《南都周刊》更是用《公民韩寒》作为封面文章。这组文章中有一篇访谈,主要内容是讲述韩寒筹办中的《独唱团》,但记者顺便提了与年轻人生存状态有关的问题。韩寒回答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理想和现实都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我们国家特别远,这不正常,让年轻人活得很没理想。如果盖一个房子600万,房地产商挣100万,我们可以接受,但是现在房地产商的收入都是靠剥削来的。内需不应靠牺牲年轻人的理想来拉动,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要更有冲劲。还有,我一个台湾朋友说为什么要禁摩呢?有人买不起汽车,需要摩托车。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有摩托车就可以住得远一些,不用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禁摩是一件非常反人道的事。你不能说摩托车影响市容,如果这样,那有一天政府出个政策说长得太丑不能上街。我们每一步都不自由,学校不自由,社会不自由,结婚不自由。
两年前,丁林看到这段话时,内心非常熨帖,好像从跑道上下来后喝了一瓶冰镇可乐。2007年初,广州禁摩前,他每天骑摩托车上班,一轰油门,15分钟就到学校操场边了。哪天心情大好,还会顺路搭一个女同事。女同事长发飘起时,他会将自己幻想成《阿郎的故事》中的周润发。“禁摩后,这点小乐趣没有了。至于房价,除了脏话,我已经无语了。”丁林觉得,韩寒谈房子、谈禁摩与其他人不一样,韩寒谈得很家常,看得懂《知音》或《故事会》的,都看得懂“韩寒”;更关键的是,他影响力大,人大的张鸣教授说过,全中国教授加起来影响力也大不过韩寒。“当然,要是韩寒多喊喊,将房价喊下来,就更牛逼了。”
福柯说过,话语即权力。对丁林们而言,有了庞大的话语权力后,“公民韩寒”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相当“治愈”。当他的同龄人为白领、金领身份苦苦奋斗时,他已经成了意见“领秀”、媒体圈的宠儿。
偶像从来都是涂脂抹粉的
2011年12月23日、24日和26日,韩寒在博客上发表了著名的“韩三篇”。这三篇引发轩然大波的博文,或许是韩寒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已经被牢牢贴上“左”字标签的《环球时报》发文肯定“韩寒”。不少公知们却对“韩寒”充满了不解和失望,甚至猜测“韩三篇”是他写给体制的投名状。
丁林也看了韩三篇,他隐约觉得“韩寒”跟以前有些不一样,“他似乎在提醒我们要忍、要等,却不要狠。”问题是,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如果不狠,权贵们会发慈悲,将他们的财富和女人送给你吗?但韩寒说得又有道理,如果真闹起来,权贵们一下子逃去美国了,屌丝们自相残杀,就能杀出个理想世界来?
2012年春节前,麦田的《人造韩寒》点燃了倒韩的导火线。后来方舟子杀出,再后来,阵势越来越大,网络上浓烟滚滚、战鼓咚咚,新浪微博、天涯、凯迪社区成了双方交战的三大主战场。
起初,丁林饶有兴致地看倒韩派们写的分析文章,他甚至有一丝幸灾乐祸的心理,他想找一些结论作为谈资,去告诉身边的女人,瞧,你们的偶像韩寒,原来也是有缺点的。然而,看倒韩派的文章远没有看韩寒的文章那样轻松,有些推理过程甚至看不下去,于是直接跳过去看结论。丁林也是愤青,他爱国、仇日。从倒韩派那里,他知道韩寒代言了日本的斯巴鲁汽车,代言的凡客背后也有日资影子。而韩寒说过,他绝不代言日本的品牌。这让丁林十分不爽,他甚至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在朋友圈中骂韩寒时,一位好友问他,“你丫是不是被韩黑们洗脑了?韩寒也是人,他也要养家糊口,广告商将钱捧到你面前,你会拒绝吗?”
30岁的丁林已经知道,这年头,就连业务员见客户前都要涂大宝。这是礼仪,是对对方的尊重。面对粉丝时,偶像们浓妆艳抹过再上场也很正常。方舟子们要求韩寒卸妆,或干脆强拆韩寒的妆容,而他们自己呢,果然是素面朝天的天使吗?
丁林觉得,方舟子们倒韩的意义,其实远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大。方舟子就像一只牙尖嘴利的啄木鸟,中国这片林子里的每一棵树似乎都有问题,但他能啄完整片林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