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长作业”探微]
摘要:立足于中学语文作业现状来探索作业改革机制,在吸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确定中学语文“长作业”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依据新课改对中学阶段作业内容和要求,从学生发展和语文作业自身规律出发,探讨建立灵活高效的作业发展体系,开展中学生语文“长作业”的组织实施及策略研究,来促使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作业;长作业
一、语文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是学生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使学生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传统的语文作业题型单一,形式单调,内容封闭,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的作业呆板、重复、单一,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已经丧失了兴趣,把作业看作是—种负担。
二、研究内容
在传统教学材料下,作业的来源(题目)总是限于书本或者教材以外的辅导资料;在传统教学观念中,作业的地位是老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训练;在传统的教学评估标准中,作业的功能是让学生更加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的内容是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有关教科书的题目。上面的限定既有巨大的惯性又是非常现实的,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师的考核制度下,传统教育是不可能绕开他们而另辟蹊径的,这使得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没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目的。于是如何在这样的教学困惑中,寻找一种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落实素质教育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业办法,才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我们必须找到两者相融合的突破瓶颈。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即通过改变作业的形式由表及里改变学生的作业观,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因此长作业的作业模式顺应而生,长作业不仅是形式的改变——作业时间跨度由短变长,也是内容的改变——作业由单一、乏味、机械的识记到生动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活动,更是作业主体由单一到可以多人合作、探究的转变。因此,本文从长作业类型、长作业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力求找到一个能让语文作业真正成为辅助课堂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有效行径。
三、语文长作业设计类型
(一)积累型长作业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最基本养料与工具;是知识涵盖面非常广的学科。今天学习,明天就盼望能直观地提高成绩,这样的心态是万不可取的。因此其学科性质决定语文的学习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薄发”。我们的教育家对积累学习也进行了鲜活的注解,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谈及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局面时说:“语文教学要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新课程标准反复倡导学习的“积累”和“积累”式学习,可以说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拓展型长作业
特级教师崔峦老师在《大力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我们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拓展迁移。
拓展型作业是指在新课标指导下设计的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实践性的、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业。拓展型作业是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结合。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因而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要结合生活,面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探究型长作业
探究型作业就是从语文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的探究型作业,要把语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它能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互帮互助,实现共同提高。探究型作业可归纳为课内探究型作业和课外探究型作业两类。课内的主要是课本、名篇、名著等。课外的主要有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等。
四、语文长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1.深化教材内容,落实能力点
这种实践作业是以课文内容为“引子”成话题,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处理,或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与课内学习的相关积累,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进行对比阅读和方法迁移,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2.拓展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迁移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课后拓展往往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如期完成,教师例行公事般地检查与批改。这种单纯的作业训练式的课后拓展仍属教师“教的补充”,课后拓展应有的功效也就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当前理论研究界对课后拓展展开深入研究的很少,教师在理论上也缺乏一定的指导,长期以来教师往往简单地以为课后拓展就是作业训练。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后拓展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通过课后拓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拓展,而且能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拓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