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18
[摘要]现行高校后勤产权制度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等经营实体以及相应的承包、租赁、托管等为表现形式的“模糊产权”——搁置产权争议的做法必须被“扬弃”。渐进式深化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扩大社会民间资本的进入,逐渐退出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后勤 模糊产权 产权改革 后勤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01-04
一、实践呼唤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
高校后勤改革经历了如同国企分离社会职能一样的过程,早期主要通过高校后勤部门与其所分离出来的后勤经营实体签订承包、租赁等协议,从事后勤服务。到本世纪初,根据国务院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精神,各高校纷纷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集团)公司。从投资者与后勤(集团)公司的关系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1)由高校单独改制组建后勤(集团)公司。许多高校后勤的早期改革多是如此,也有些高校后勤至今仍保持这种状况。(2)由高校联合民间资本改制组建后勤(集团)公司。其中又有多种模式。比如浙江大学等高校将后勤实体改制注册成独立法人企业,校方控股,员工持股,社会企业参股,因而被称为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国企化”模式。又如河北大学等高校冻结存量资产,从零点起步,学校用现金给职工配股,转制注册法人企业,有的是学校控股,有的是员工控股,有的是社会企业控股,因而被称为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多元化”模式。(3)由高校联合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改制组建后勤(集团)公司。其中也有多种形式。比如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建后勤服务集团或中心,各高校原后勤服务实体采取并入、托管、联合或连锁等方式融入后勤服务集团或中心,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如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等。又如许多高校新校区或新建院校在筹建阶段就由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企业共同投资开发后勤基础设施,并将后勤服务项目交由社会企业运营和管理①。(4)实行后勤(集团)公司整体民营化。比如苏州大学完全引入民间资本,组建“民营化”的股份制企业,学校不参股、不收益,员工自愿入股,按照确定比例共同出资组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民营运行机制,因而被称为后勤产权制度改革的“私营化”模式。
相比较传统的高校直接经营管理后勤服务而言,通过上述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然而,仅仅十年,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已显后劲不足,开始走下坡路。其状态各异,有的发展缓慢,有的勉强运转,有的等待观望,甚至有的已退回老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处于十字路口。与此同时,部分社会企业从事高校后勤服务根基扎实,市场份额迅速增大。透过现象,不难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所有制”关系。
(一)后勤(集团)公司因搁置产权争议而呈现走下坡路趋势
虽然后勤(集团)公司相比较传统的承包、租赁等方式而言,在高校与后勤经营实体分离程度上前进了一步,但许多高校后勤(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却采取搁置产权争议的做法,对校办经营实体中后勤(集团)公司自身积累的资产到底属于国有资产还是集体资产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如果属于国有资产,到底是由学校、当地教育部门还是当地国资部门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现行法律并无明确界定;作为公益性单位的学校、教育部门又能否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法律上尚存有争议。
上述问题使所谓的后勤(集团)公司虽然名义上享有法人财产权,但实质上并没有资产所有权、处置权,只有经营权、使用权。即便成立了后勤(集团)公司,哪怕还有民间资本进入,多数高校对后勤资产仍然采取间接性行政管理的方式,即在模糊所有制的前提下,将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通过承包、托管、租赁等形式控制后勤资产,后勤(集团)公司并没有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学校依然承担着后勤负担。对于由地方教育部门组建的高校后勤集团,姑且不论其能否从事经营性资产经营,即便是肯定的,不但没有彻底解决高校后勤负担问题,还俨然形成了新的更大的垄断经营,挤压民间资本的进入,影响了后勤社会化进程。此外,虽然许多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引入社会企业的民间资本参与后勤服务,较未引入民间资本的后勤(集团)公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在产权模糊的情况下,理性的“经济人”决定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也有一个限度,从而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是以后勤资产产权的明晰为前提的。后勤资产产权不明,高校后勤(集团)公司就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从实践来看,因后勤(集团)公司的所有资产模糊为国家所有,其经营者们没有自己的股份,做大做强后勤(集团)公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拉大与社会企业经营者利益差距的过程,就是“打工者”角色越来越清晰的过程。因而,后勤(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产权不明晰问题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倘若这一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经营者们谋发展的内驱力必然会被不断弱化,后勤(集团)公司走下坡路也就成为必然。当然,后勤(集团)公司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隶属关系、身份(“处级”干部、“正式”职工)、投资等问题,但根本原因是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因为这些问题无不与高校后勤产权制度改革有关。
(二)社会企业因产权明晰呈迅速崛起态势
部分社会企业在早期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参与竞争时,因“水土不服”、“招术单一”,胜少败多,业绩不佳。但到了“十一五”时期,一批优质社会企业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迅速扩张,有的市场份额越占越大,有的把“服务育人”做得有声有色,令后勤(集团)公司刮目相看。这些社会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与高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也没有热络的人脉关系,经营者们并无“仕途”或其他复杂人际关系考量,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服务,其所有制优势决定了内部政策的连续性和机制的灵活性。理性的“经济人”身份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者们凡事从长计议,在追求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追求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