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困生帮扶任务|学困生帮扶记录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优秀生的培养拔高,同时也要兼顾班级学困生的帮扶,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学困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技巧与积极性都受到制约,对这一群体实施帮扶,需要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中统筹兼顾,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期更加适应学困生学习基础。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针对学困生帮扶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兼顾学困生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引领与线索,全部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组织实施。许多教师没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在整个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要求,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都沿用同样的教学标准与目标,制约了学困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针对这样的实际,笔者从教学设计层面进行改革,开展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以此来适应学困生的学习基础,效果较为明显。在具体实施中,笔者按照教学目标基本要求进行难度降低,侧重于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让学困生按照这样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难度降低以后,教学目标与学困生的学习实际之间更为接近,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同时,教学目标与学习能力基础相适应,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全体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
二、课堂提问体现差异,调动学困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教师借助于提问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判断教学的成效,学生通过提问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参与度。许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设计上,偏向于深奥内容,回答的主体主要为优秀生,这样的提问设计忽略了学困生这一群体,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处于边缘化角色,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长此以往,学困生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专门在提问中设计了一些难度较低的,甚至是一些属于基础性内容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困生在课堂上也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师生互动之中,感受学习的趣味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类型基础学生设计相对应的难度的提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各个层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性。
三、作业考核分别对待,激发学困生学习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与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学困生在这两个环节往往会陷入情绪的低谷,作业难度偏高,考试分数较低,让他们学习动力受到限制。笔者在教学中,对作业布置以及学习考核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作业布置中,针对学困生从难度和数量方面降低要求,重点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避免学困生因作业过难过多而降低学习积极性,要求学困生完成数量适宜、难度适中的课后练习,巩固其学习目标难度之内的所学内容,提高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情绪。在学习成果考核方面,笔者采用AB卷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考核,专门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份难度系数相对较低的B卷,B卷的难度、容量都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技巧相符合,确保学困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转变以往学困生长期在班级垫底的境遇,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产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引领效果,让学困生看到学习的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倡导学生结对帮扶,指导学困生学习技巧
学困生的帮扶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关心与帮助,同样需要其他学生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班级优秀生应当发挥引领帮助作用,在班级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对后进生提供学习基础、学习技巧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笔者在班级语文学习中倡导开展了二帮一、三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每两到三名优秀生负责承包帮扶一名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补习,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指导,通过这样的结对帮扶,让学困生能够得到基础知识与学习技巧、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立体帮助,为学困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高奠定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教师时间与精力有限的不足,而且在班级营造了浓厚的团结友爱氛围,对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结对帮扶的积极性,笔者还在不同的结对帮扶小组之间开展了竞赛活动,将被帮扶对象的成绩进步程度作为考核指标,以赛促学,进一步提高帮扶成效。
终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落实学困生帮扶目标,必须综合着手,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检测的分类安排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等方面入手,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技巧,为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李修文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碾庄镇岱山中学 22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