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简奥斯汀和勒弗罗伊_《劝导》中简·奥斯汀晚年婚姻观分析(集锦)

简奥斯汀和勒弗罗伊_《劝导》中简·奥斯汀晚年婚姻观分析(集锦)

简奥斯汀和勒弗罗伊_《劝导》中简·奥斯汀晚年婚姻观分析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二○一二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2400440084)研究成果之一。 宫桂梅  作为19世纪英国“家庭小说”的启蒙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颇丰。她的作品。

简奥斯汀和勒弗罗伊_《劝导》中简·奥斯汀晚年婚姻观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二○一二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2400440084)研究成果之一。 宫桂梅  作为19世纪英国“家庭小说”的启蒙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颇丰。她的作品平实中不缺乏生命意义,看似传统的故事氛围又富有极为显著的进步理想。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在近现代文学革命的洗礼中,才会永久地被视为经典。
  作为简·奥斯汀的最后一部著作,《劝导》不仅可以看做是其创作道路的技巧性和思想性极具完备的一部作品,而且也真实反映出奥斯汀本人晚年对婚姻态度的突破。在此文中,笔者着重以《劝导》为参照物,对比奥斯汀前期的作品,来揭示其婚姻观的转变。一、从简·奥斯汀前期作品《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看其前期的婚姻观简·奥斯汀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在前期作品《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让埃莉诺最后嫁给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玛丽却被她钟情的男子抛弃。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简·奥斯汀这样的婚姻观:在婚姻和爱情上,感情用事,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只有谨小慎微,理智从事,才会得到幸福,或者至少是成功。在《傲慢与偏见》中,四个女子都是没有丰厚陪嫁的中产阶级少女,但对婚姻的选择、对终身大事的安排却各不相同。从作者对三种婚姻的褒贬,我们可以透视作者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和地位也是愚蠢的。二、从简·奥斯汀晚期作品《劝导》看其
  晚期的婚姻观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简·奥斯汀在《劝导》中为我们讲述了一对真心相爱的男女在经历了长久的思想徘徊后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小说女主人公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虽然早年一直倾心于青年军官温特沃斯并订立了婚约,但安妮的父亲和教母嫌弃温特沃斯的出身卑微,就这样,在父亲和教母的劝导下,安妮最终放弃了与温特沃斯的婚姻。而这劝导也象征了传统社会中中理智思维,实际上,这样的理智思维一直在与安妮内心深处的情感思维抗争着。之后八年的孤独时间里,安妮始终生活在痛苦之中,她内心情感受到理智的压抑,逐渐使其感到无比的愧疚,她内心深处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温特沃斯,以至于在这八年中,她拒绝了其他人所有的求婚。但时间的流逝也让安妮的青春韶华逐渐逝去,更何况内心的思念使其根本没有多少心思去在意穿衣打扮了。
  但这段蹉跎的岁月终于还是在温特沃斯重新归来后结束了。八年后,温特沃斯的归来让经历多年思想折磨的安妮容光焕发。虽然温特沃斯对她还存有误会,但安妮最终还是勇敢地突破了家庭的束缚,突破了理性思维的禁锢,而选择尊重自己的主观情感,再次用博大深厚的爱意去赢回了温特沃斯对她的感情,两人最终还是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这一“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虽然同奥斯汀的其他作品有着一致的相似,但奥斯汀在《劝导》中其实着力想表现的是安妮思想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婚姻观的问题上,安妮由年轻时候顺从家庭意志的理性选择,到后来冲破理智而选择对情感的狂热追求,这一转变集中反映了简·奥斯汀创作晚期对婚姻态度的变化,奥斯汀虽然终生未婚,但她最终还是在创作晚期懂得了爱情的真谛。三、简·奥斯汀作品中婚姻观的
  前后期差异分析作为一个专注于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家,简·奥斯汀对于婚姻的认识充斥于她的作品中。而对于她早期婚姻观的认识,《理智与情感》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该小说通过对理智的姐姐埃莉诺和无限追求浪漫的玛丽的爱情经历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理智在面对爱情危机时的巨大作用。它不仅让主人公玛丽在爱情的失败中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还让家庭重归和谐平静。而这部早期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描述奥斯汀自己早年的婚姻观,即婚姻和爱情问题上,人们只有始终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理智地看待感情,才会得到幸福生活。
  这之后,奥斯汀创作了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这部经典小说中,奥斯汀面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虽然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消除了所有的误会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伊丽莎白在认识达西为人的过程中,其实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态度,她虽然不是一个贪慕虚荣的女人,但达西富足的家庭生活也确实可以算作是她作出选择的理性因素。
  由此可见,在简·奥斯汀的前期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理智与情感》还是《傲慢与偏见》都充斥着女主人公理智的婚姻态度,她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婚姻面前谨小慎微,始终用一种理性的视角来评价自己的另一半。而晚期作品《劝导》则不同,它集中反映了理性思维对纯真爱情的伤害,情感的主观性决定了追求美满婚姻的态度就应该是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而不能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简·奥斯汀晚期婚姻观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背景的渲染
  创作于1816年的小说《劝导》,之所以表现出了一种情感的奔流,实际上也正映照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在经历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界性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后,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新成为社会思想的中心。尤其是在当时的英国,在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系列动荡的外部事件之后,英国人民对和平的生活倍加珍惜。在此社会背景下,英国的传统贵族阶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逐渐对他们生而享受财富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这一状况不仅造成了英国文学界新的革命,也深深触动了简·奥斯汀的创作思维。她在文学理论的自我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重大意义,开始关注人的思想独立性。在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下,奥斯汀逐渐摆脱了前期理性主义思维的约束,她开始集中关注社会普通民众的情绪,关注他们自然而发的情感。此时的奥斯汀认为婚姻是建立在尊重情感意志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理念也恰恰反映了当时文学思潮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新生而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它的出现不仅是经历战争洗礼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阶层的艺术诉求,更反映了社会大众对社会正义和美好情感的无限渴望。而简·奥斯汀本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这一转变的集中表现就是她摒弃了前期受传统束缚的理性爱情观念,转而开始塑造一些努力追求内心情感,尊重情感变化的故事人物。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她受多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的影响,而本文所介绍的《劝导》,之所以能够在婚姻观上有所突破,正是源于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