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0的突破_奥运报道中纸媒如何突破电视镜头与网络的覆盖
【摘 要】从现实平面媒体受困网络、电视的多重包围着眼,就如何突破包围,进而找到生存之路,并且能活得很好,北京青年报社2012年奥运特刊《瞰奥》做了有效的尝试,突破固有的单纯新闻传播功能,而试图在深度、观点、特色上下功夫,尝试获得可观的收获。
【关键词】北京青年报;《瞰奥》;奥运报道;特色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体育健儿竞技的盛会,也是媒体在新闻赛场的比拼。在这场特殊的比赛中,北京青年报的奥运特刊《瞰奥》得到了多方肯定。
一、以富有特色的原创为报道方向
2009年3月26日,央视宣布与国际奥委会正式签署一份协议,内容包括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电视转播权,其中关于伦敦奥运会的转播共5600小时,全球唯一一个买下全部转播时段的电视台。再加上网络及新媒体,奥运新闻主体被覆盖得愈来愈严密。
在这样的条件下,平面媒体功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单纯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弱化,而对大量信息进行梳理、筛选,结合媒体的视角观点,提供并服务于读者,是平面媒体的一个新的功能。对于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新闻报道题材而言,多数内容都是同题下的比拼,时效上还处于劣势。基于对当下新闻竞争的理解,北京青年报奥运报道的策划,以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追求创新,突出特色为奥运报道的主攻方向。
从2011年10月开始,以北京青年报体育版组为主体的伦敦奥运报道筹备工作启动,就如何作出富有创新特色的奥运版面,体育版组做过多次研讨,就报道的步骤取得共识,确定了奥运会“前期”、“赛前”和“赛时”的三阶式报道时段,每一时段以突出特色为本,又相互联系,使报道随奥运开幕的时间临近而逐渐升温,到赛时达到高潮。
二、“前期”报道开特色第一步
伦敦奥运会紧接北京奥运会,两个城市因奥运会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英国是许多现代体育项目的发祥地,现在又是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他们在北京之后,能办成一届什么样的奥运会?伦敦从北京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英国的体育文化有哪些特色?这些都是我们也应该是我们读者感兴趣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由体育版组3名文字记者和摄影部摄影两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小组,在2012年4月24日前往英国采访伦敦奥运前期准备情况。在他们逗留在英国的15天里,专访了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奥组委人事主管、志愿者部门负责人吉恩·汤姆琳等官员,探访了包括伦敦奥运主体育场伦敦碗在内的多个奥运体育场馆;通过租用伦敦公共自行车骑行,体验了伦敦公共交通的发达,和道路交通拥堵的糟糕,也感受了伦敦奥组委对发展绿色奥运的决心。15天的采访内容丰富,从5月22日开始,《伦敦前奏》系列报道在北京青年报体育板块刊发,每天一个整版的报道量,共13期。此系列报道,涉及奥运组织工作、场馆建设的绿色理念、英国体育状况及备战、英国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策划精良,采访深入,行文生动,广受好评,成为本报奥运报道的精彩开篇。
三、“赛前”“赛时”强化特色
在前期报道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6月-7月的足球欧洲杯报道收官次日,7月4日,北京青年报奥运专版“伦敦烽火”以每日一到两个版的规模推出,从7月23日起,专版增加到4个,到奥运会开幕,8个版的《瞰奥》奥运特刊亮相。报道的定位是以特色为上,大量压缩资讯。
1.将自己的“功夫”保持并加以改良。一版封面主打文章是记者李然撰写的言论,其行文讲究,风格独特,独具北京青年报特色,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杯和2012年欧洲杯报道中好评如潮。此次以“燃情英吉利”栏目刊出,文字风格依旧,但观点的分量明显加重,发出报纸 “声音”的功能更为强化。另一个“功夫”是图示,从2008年开始尝试图示,编辑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再亮功夫,力道又重了一个层次:将当日的新闻事件用图和图解的方式呈现,操作难度加大,但收效很好,特刊推出不久,此版便被同行评为“好玩儿”的版面。再一个“功夫”是有奖竞猜。在2006年世界杯、2010年世界杯期间,本报与“燕京啤酒”合作进行的竞猜活动曾引起了巨大反响,读者的参与热情极高,今年与“红牛”合作的竞猜活动推出,成为报道的又一亮色,而以奥运会作竞猜素材,选择题目的难度要远大于足球赛,为此,负责此项工作的记者每天都会为“如何出题”而纠结,最终这一竞猜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起到了与读者互动的目的。
2.加强深度和焦点报道。此次前往伦敦的两名文字记者,报道重点在深度上下功夫。非持证记者杜锐,此次显示出了一个有着深厚积累的体育记者的强势,因为有积累,有敏锐的新闻眼光,还有对体育的理解,杜锐做出了多篇有厚度的报道,如解密伦敦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大本营的《这里是违禁者的地狱》,中国交换选手内幕的《养狼计划养出祖尔菲亚》,参与北京奥运会的转播团队在伦敦奥运会参与转播的《奥运画面的场外竞争》等。这些报道或内容独家,或报道角度独到,总之都是独家的。
3.重创新。 “北京出场”版面将重心放在伦敦奥运会中的北京元素上,既突出了北京特色,更注重了北京与伦敦这两个相继举办奥运会城市间的关联。重点报道在伦敦奥运会上有着感人故事的北京籍运动员,除了介绍运动员在奥运会的表现,还有北京家访等内容,报道在奥运会上执教外国运动员的北京教练、在奥运会上当志愿者的北京人等等。本届奥运会北京选手的成绩并不突出,而这个版面的出现,体现了本报作为北京媒体的责任感,也跳出仅仅关注金牌的旧有理念。另外,在言论版上开设“三侠争锋”,由电视节目主持人董路、电台节目主持人梁言和相声演员徐德亮组成“三侠”,配以本报美编陈彬的漫画,每日就一个话题“争锋”,形式新颖、轻松,使评论版在“严肃”中多了活泼感。此栏目也是本报独有。
4.在同题报道中力争占优。奥运会报道多是同题报道,大家享有的新闻资源越来越同化,在这样的条件下,积累、策划是这类报道占优势的必备条件。在游泳、羽毛球、田径、体操、射击、举重、排球、篮球等项目上,体育版组的专项记者多有较厚实的积累,当属于这些项目的新闻发生时,因为掌握的资源丰富,可以较自如地策划选题,做出一些有视角、有特点、有深度的报道,如羽毛球假球风波后,与羽毛球队业缘关系深厚的记者李晖,能在第一时间与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通话;在叶诗文精湛表现之后,在后方游泳专项记者刘艾林的协调下,前方记者宋翔得到与叶诗文独家对话的机会,体现了报纸的权威性,也体现了前后方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刘翔退赛后,后方记者褚鹏凭借多年采访田径的积累,再加上前方记者的追踪式采访,6个版的“翔伤”系列在6个多小时里,完成了从策划、写作到组版的全过程。这一突发事件是对报道团队综合实力的检验,在题材的梳理、细化及观点方面,本报特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