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洪葭管:金融改革“高参”:金融改革(大全)

洪葭管:金融改革“高参”:金融改革(大全)

洪葭管:金融改革“高参”:金融改革2012年春节过后,我随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薛洪玉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有幸拜会了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经担任市政府参事的洪葭管老先生。作为中国金融史学科的开拓者。

洪葭管:金融改革“高参”:金融改革

  2012年春节过后,我随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薛洪玉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祖炜有幸拜会了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经担任市政府参事的洪葭管老先生。作为中国金融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12年1月17日,洪老荣获了“201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金融学界的最高荣誉奖项,被誉为业界的“诺贝尔奖”。
  在位于上海浦东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洪老的办公室,我们如期相见。洪老精神矍铄介绍说,他1921年出生于浙江鄞县, 20岁从浙江宁波来到上海,在“小四行”之一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总行稽核处当一名办事员,后来做到了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的重庆分行副理、南京银行副理。新中国成立后,洪老一直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所属单位工作,先后任合营银行金融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金融史研究和编撰。
  洪老虽然年逾九旬,但知识结构、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洪老既有在民国时期上海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见证了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历史,又熟悉国际、国内金融态势,参与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全过程,经历之丰富,视野之开阔,著作之丰硕,在当今中国甚为少见。而他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幕后故事,鲜为人知,值得回忆和记述。
  上海市委座谈会上为金融创新建言献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被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后卫”,主要任务是支持“前锋”改革。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试点,东北选择了沈阳,西南选择了重庆,华中选择了武汉,华南选择了广州,而华东选择了常州,上海不在其中。这并不是说上海不具备试点的条件,而是上海的权重实在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时任分管外贸外资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话说:“批示别的商埠改革的事容易,批示上海的改革慎重又慎重。”
  洪老回忆:“上海虽然不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但一些金融创新却常常从上海开始。如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票据承兑与贴现、建立资金市场以及金融与宏观间接控制等都是上海率先提出。”由于当时国家刚从封闭体制中解放出来,金融人才是稀缺资源。而洪老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使得他成为当时懂金融为数不多的专家代表。
  洪老对最初参加上海市委的一次座谈会记忆犹新。那是1985年底,市委在康平路召开学术性座谈会,时任市委书记芮杏文和市长江泽民都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包括洪老在内的十多位本市经济金融专家参加,主题是如何发挥金融间接控制经济作用。洪老最先发言,他从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经济角度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由于他的发言既有精辟见解,又有案例分析,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本来20分钟发言一再延长。芮书记对洪老的发言兴趣颇浓,风趣地说:“座谈嘛,就应该畅所欲言,不要话讲一半,你继续讲,大家可插话讨论,来不及发言的同志把材料留下来。”就这样,本来市委领导听取专家座谈意见成了洪老一个人主讲,而洪老颇有见地的观点也给市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年后,洪老去北京给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生上课,在软卧列车上遇到芮杏文书记,原以为芮书记不会认识自己,谁知芮书记不仅一眼认出洪老,还记得他的名字,并进行了轻松的交流。第二天早晨列车将到北京站,在软卧车厢走道上洪老与芮书记再次相遇。芮书记亲切地说:“有车来接否?没有车,可坐我的车一起走。”洪老谢过芮书记说:“人行研究生部会有车来接讲课老师的。”洪老又深情地回忆,那年他68岁,两鬓斑白,一位中央书记带了家眷赴京上任,对老年知识分子如此关爱、如此周到,确实令他敬佩与感动。
  1989年12月2日,上海市委又一次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上午的会议由时任副市长顾传训主持,洪老被推在会上作中心发言。下午的会议起先由时任常务副市长黄菊主持,时任市长朱镕基在处理完其他公务后赶来出席并主持会议,主要研究上海建设金融中心问题。当时还邀请了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多年,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刘鸿儒,洪老在会上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当时,洪老的新著《近代上海金融市场》刚刚问世,洪老向市领导推荐了这本书。由于这本书揭示了旧中国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在上海这个“远东金融中心”运用市场机制的全貌,对改革开放后上海开拓金融市场有现实和借鉴意义。朱镕基高兴地说:“你这本书很好、很及时,我要在今晚把它看完。”就在市委座谈会后的第二天,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做出了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重大决定,这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决一步。
  促成上海金融市场的建立
  上海金融市场的酝酿与建立,洪老起到了思想传播和推动的作用。1985年,他以吴经砚为笔名撰写的《关于建立国内资金市场的设想》一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金融研究》上,这是在全国性金融刊物上发表的最早一篇有关建立资金市场的论文。一石激起千重浪。1986年8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主办的短期资金市场在上海南苏州路195号诞生。1987年,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全市统一的资金市场,1988年改名为上海融资公司,1989年改称上海短期资金调剂中心,1992年又更名为上海融资中心。上海金融市场的建设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1986年7月,日本新闻访华团到上海,上海安排了金融改革专场接受采访。洪老当时担任上海市金融学会秘书长,他和时任市政府财贸办副主任陈恒平负责在会上作情况介绍,并回答了日方的提问。日本新闻访华团回国后,在《产经新闻》上发表了《中国已经破釜沉舟地进行经济改革》文章,其中指出:“关于这一设想(指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干部洪葭管作了以下说明:‘我们的目的是先建立短期资金市场,办理票据贴现和银行间交易。今后计划扩大为长期资金市场,发行中长期的公债,发行买卖企业公司债券和股票。’这一设想可以说是要把上海建成以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为样板的金融市场。”日本媒体的这篇文章,我国新华通讯社编辑的《参考资料》(即大参考)在1986年8月4日第22008期作了刊载,所以影响广泛,当时洪老担心讲得有些“冒”了,但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开拓正是一步一步这样做的,恰恰证明了洪老当时的想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