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在相当长时间里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法国大革命,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有的支持”,“有的先支持、后反对”。但应注意的是,无论是第一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在相当长时间里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法国大革命,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有的支持”,“有的先支持、后反对”。但应注意的是,无论是第一代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还是英国前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都曾对法国革命引发的暴力和战争心存戒惧并有所反思和警惕,他们的诗中有反对暴力与战争、拥护和平的调子。还应注意的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并非后来对法国革命本身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因为法国革命后来被独裁者盗取了胜利果实而偏离了革命的初衷,给法兰西,后来也给欧洲带来了血雨腥风,诗人们找不到出路而理想幻灭才转到自然中寻找创作素材,而且尽管他们后期执著于自然诗创作,但仍关注暴力与战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和战争充满忧虑和警觉,恰恰表明他们对普罗众生的深切同情和浓重的人文关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和平号手的作用。
  长期以来,布莱克一直被认为是在思想上具有浓重革命意识的诗人:“对于法国革命,布莱克不止是一般地赞成,而是热烈地拥护。用行动,也用作品。”但布莱克绝非是失去理智的革命狂热分子,他有着清醒的头脑,极具预见性地指出了革命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布莱克的绘画诗《伦敦》表达了诗人对****的深切忧虑。诗人将对革命暴力的不安与关切隐在画中。画面的右侧一位青年俯身点起了熊熊烈火,黄红色的饰边从下侧蜿蜒而上,像一条火龙自左侧上蹿,火舌舔舐着“London(伦敦)”这个词,而火舌的上方是一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人,一个小男孩正搀扶着老人,在他的前面引路。诗文用红色写就,黄色、红色和烟黑色点染在诗文间。这位年轻人是被压迫的穷苦百姓的代表,他点燃了革命的火种,黄红色的火舌,黑色的烟雾包围了伦敦城,要烧毁这万恶的旧世界。但从老人和孩子脚下上蹿的火舌与浓烟无疑警示革命的怒火可能造成的伤害。不过,革命的烈焰在摧毁旧世界的同时也会祸及无辜百姓,而这正是布莱克最为担忧也是他希望革命要力求避免的。
  有评论认为,长诗《法国革命》以起义武装未攻占巴士底狱,撤离巴黎收尾,这是布莱克对法国革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记忆有误所致。《法国革命》创作于法国革命初期,当时还没有攻打巴士底狱。由于英国政府在法国革命时期对出版物实行严格的稽查制度,这部已完成的诗集直到1791年在修改后才刊印。1789年7月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几乎是当时欧洲人所尽知的,更何况布莱克十分关注法国革命,可为什么他明知诗作不符合历史事实却不予更正?细读长诗《法国革命》,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法国革命》并非是纯历史性的诗作,而是充满历史想象的预警性诗篇。该诗设定的时间并非过去,而是未来的某个时刻。诗中不断重复着代表革命怒火的词语,如“火红的”“深红的”“火焰”‘燃烧”,更有代表血腥、残酷、痛苦和灾难的词语,如“鲜血”“流血”“染红”“恐怖”“哭泣”“流泪”“叫喊”“废墟”。正因为布莱克对革命暴力充满忧虑,才不忍在诗的结尾处呈现历史上血腥残忍的厮杀场面,于是,《法国革命》便以和平而非血腥暴力的方式平息争端收了笔,从而使这首长诗虽然有历史叙事的成分,却有着戏剧化的、有悖于历史真实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布莱克对暴力的敏锐洞察与警觉,也体味到诗人对和平的热情呼唤与殷切期许。
  布莱克对革命暴力的忧虑和恐惧绝非杞人忧天。正因为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感到极度失望,曾极力支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赛对资产阶级革命失去了兴趣与信心转而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以慰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留给他们的巨大心理伤痛。虽然华兹华斯后来写诗已远离了原初的革命主题,但对于自己早年的革命激情,华兹华斯不仅没有后悔,反而颇为自豪。华兹华斯反对的不是****本身,而是借革命之名滥用暴力、过度使用暴力。在《序曲》(法兰西片段)中华兹华斯回忆起当时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与兴奋之情,认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真是无比幸福,一切陈规陋习一扫而尽,令人艳羡。但法国革命后期社会动荡和暴力横行的严酷现实令诗人充满忧虑与恐惧并在《序曲》第十卷中将当时法国的混乱和恐怖的时局呈现出来。华兹华斯在诗中对法国革命后期暴力血腥的描述不仅表明了他对法国时局的深切担忧与关切,而且也表明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
  与华兹华斯那颇具历史现实揭示性的诗有所不同。骚赛因对法国革命后期暴力失控的局面深深失望转而对最能体现暴力残酷性的战争进行了思考。《布连海姆战役之后》一诗颠覆了人们对伟大战役的传统看法。在他看来,所谓的伟大战役不过是用无数惨死沙场魂落他乡的士兵尸骨堆出的胜利,是为指挥官们用将士们的鲜血与生命换取荣誉与赞许而加官进爵的阶梯,伟大的战役说到底就是造就伟大公爵、伟大亲王的战役,别无其他好处。骚赛不仅对殒命沙场的将士无比同情,对无辜百姓失去生命无比痛心,而且点出了战争的残忍现实:战争是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而发动的,它只给统治阶级带来利益,普通将士和百姓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诗的结尾以一老一少的对话尖刻而不无讽刺地点出了所谓的著名战役的可耻和被蒙蔽人们的可悲:“‘人人都对公爵大加颂扬,/是他赢得了这伟大的胜利。’/‘但这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小皮特金又打断他的话题。/‘这我也说不清,’老人喃喃自语,/‘但那是一场著名的战役。’”
  虽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柯勒律治主体上转向了自然诗创作,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暴力和战争的关注。长诗《孤独中的忧思》既表达了诗人深沉炽烈的爱国热情,又犀利痛切地谴责了英国穷兵黩武的海外侵略与杀戮暴行。为了让自己的同胞从对海外战争的狂热中彻底清醒过来,柯勒律治用因果报应论来震慑国人,力劝他们迷途知返,否则难逃罪责,自食恶果,因为天网恢恢,果报不爽。诗临近结尾处寥寥数行点出了诗人平和安静、令人羡慕的生活:远离战争,朋友比邻而居,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面对时局,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赛感到自己的卑微渺小,除了写诗抒发悲愤外,别无它策。随着雅各宾派最终在法国取得政权并实行专制统治,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赛感到革命大势已去,他们原初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被浇灭了,他们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担心法国革命的悲剧结局会重演。对此,雪莱写了一首《给华兹华斯》的诗,表达自己对华兹华斯由最初向往革命,后来又舍弃革命的“哀悼”和“惋惜”。雪莱曾把华兹华斯视作英国文学界引领自己走向革命的精神领袖和偶像,华兹华斯最终背离原初的理想自然会令雪莱备感失望。不过,虽然雪莱没有像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赛那样最终放弃革命理想,但随着法国革命最后沦为独裁统治,这位昔日极为激进的革命号手多了几分冷静与忧虑,这就是为什么在英国上下一心准备对拿破仑决一死战,以捍卫英国民族尊严而同仇敌忾的氛围下,雪莱竞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表了《战争》一诗表明自已反战的立场。该诗揭示的是,即将发动的战争是“君王”的阴谋。人们参战是做无谓的牺牲。雪莱动情地劝那些容易受煽动的年轻人不要到战场上白白送死,让母亲哭念,让妻子成为哀伤的寡妇。诗人把发动战争的国王比做吞噬生命的魔鬼加以谴责并在诗中引入一个声音来揭开战争的虚伪面纱,呼唤世界重回过去的美好时光。雪莱寄望于天庭来消灭恶因,带给世界美好的未来,这颇有些等上帝之手惩恶扬善的味道,但无论如何,诗人那颗时刻记挂芸芸众生幸福的悲悯同情之心在诗中跳动,它呼唤人们猛醒,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正因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雪莱虽然号召推翻专制统治,但又不避谈战争的破坏性和残忍性。在著名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序言中,雪莱写道:“我看到了专制和战争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城市和村庄凋敝不堪,到处是烧焦的房子,没了屋顶,住户衣不蔽体坐在自家凄凉的门口忍饥挨饿。”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1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2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2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2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2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2张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全) 作文大全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