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摘要:水利历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事,在一个农业社会中,排水、放水、轮水制度的公平与否不仅关系着每个田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一个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对陕南汉中盆地城固县堰渠水利考察和碑文解读,力。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

  摘要:水利历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事,在一个农业社会中,排水、放水、轮水制度的公平与否不仅关系着每个田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一个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对陕南汉中盆地城固县堰渠水利考察和碑文解读,力图复原元明时期汉中堰渠水利管理的原貌,通过对堰渠水利与地方社会多方面复杂关系的研究,力图再现乡土社会的结构、组织脉络和生活图景。
  关键词:水利社会;城固县; 乡绅
  一、城固县五门堰与杨填堰
  五门堰与杨填堰,都是汉中古代水利事业中较大型的水利灌溉系统。据万历二十七年《重修六堰记》中载:“汉中为关陕雄郡,城固为汉中巨邑。县西北四十里有高堰,西四十里有上官堰,西北三十三里有百丈堰,三十里有五门堰,二十里有石峡堰,县北十五里有杨填堰。城固堰堤,凡十有九,而六堰之水利居多;六堰之中五门堰十居其六,工程尤为浩大。……杨填堰,城、洋二邑,均被其利……凡此六堰,溉田七万余亩,诚咽喉之重地,民命所攸关也。” 由此可见,城固县六座堰渠中五门堰与杨填堰灌溉面积很广且水利工程浩大。
  五门堰堰首位于城固县许家庙镇东南一公里处,截引湑水灌田,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杨填堰位于五门堰下游10公里处,引水口在湑水河左岸丁家村附近,据嘉庆《汉中府志》载:“该堰截湑水河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亦酂侯、平阳侯所创。至宋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加修浚,民赖其利。”后人为纪念杨从仪遂将堰渠改名为杨填堰。五门堰与杨填堰创修年代久远,由文字记载可知,五门堰相传始于汉代,但最迟至宋代时,就有五洞修筑,元代得名五门堰;杨填堰最迟至宋代时,经数次修筑,已初具规模,得名杨填堰。五门、杨填二堰创修较早,灌溉田亩众多,城固县水利灌溉面积十之八成集中在五门与杨填两堰,城固县的众多堰渠中,五门堰灌溉农田50000余亩,占全县总田亩的66.84﹪,杨填堰在城固境内灌溉田亩6751亩,占全县总田亩的9.03﹪,两堰灌溉田亩相加,占到全县总田亩的75﹪以上。
  现在的五门堰仍坐落在历史遗址上,五洞中东南两个,西北三个,并列横于湑水一侧,与堰坝成90°,东南边的两个进水口仍在使用,西北边的三个洞已被封死,问村民为什么封住三洞时,村民说:“水太多了,用不了。”由此可以联想到历史上五门堰地区的农业发展该是多么得天独厚,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灌溉功用,而且水量充沛。杨填堰则没这么幸运,旧时的堰头已被拆掉,只有一个杨填堰水利管理所伫立在遗址旁边,负责管理该地的水利灌溉事宜。
  二、地方官绅在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 主持修浚
  据史志记载,五门堰与杨填堰皆为官堰,历来灌溉、修浚等事宜都由官府来操持,对地方州县来说,水利是事关一地农业经济发展,保障朝廷税收,维持一方繁荣和稳定的大事,因而各州县官员大都以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为要务。这在早期的碑石资料中都有所反映。元初,五门堰一度废弛,县令蒲庸亲率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修浚五门堰,事见元代贾申立撰《五门堰碑记》中记载:
  秋八月,无故崩溃。……侯(蒲庸)诣彼相视,顾左右曰:“此为湑水正冲之要,虽极殚民力而亿万之计,欲其无害焉,可得乎?如是冀利用厚生犹枉寻直尺,弗忍为。”侯遂登高岗,视于石嘴,盘桓良久,曰:“此可图也。”……命堰长董工役,召冶匠锻器具,率磨夫百余以役其事。应期咸集。或曰:“此神堰也,无乃不可?”侯曰:“我当之。”又有进其说曰:“甲申之间,亦尝大圮,有匠欲凿,酬其缗三万五千,不允,掉臂而去,今幸不动其财,不扰其众,止以若等人力,将敌无量之坚,不亦远乎?”侯勃然而叱之曰:“是非若尔所知!”遽奋袂攘衿,倡锥以击,而众心乐为,月以继日,焚之以灰,淬之以火,皆自暴烈而崩。乃以所取之石,仍塞归渠,示以次成功。及半途,石忍而确,莫不畏难退却,嗔心排沮之者,乘衅而入。侯藐不为意,躬操其器,忾如与敌,一勇皆摧。惊相语曰:“力耶?术耶?天之所辅耶?”愈信服,莫敢后先。……卑者崇,狭者广,曲者直,圮者完,其固莫当,功竟乃还。堰长贾文美、李起宗及耆宿奔告予曰:“我侯,真邑宰也。”……民图一报,无所措施,乃为立祠,绘其坐容,惟旦久瞻仰,而伸敬焉。
  这是元代至正年间县令蒲庸倡修五门堰的一段故事,从碑文可见,县令蒲庸首先是这一浩大工程的倡修者和指挥者,亲自分配人员分工等事务;其次,蒲县令也是这一工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从实地勘察到工程设计,甚至具体到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如以焚淬之法开石凿渠等;第三,蒲县令同时还是该工程的思想保障者和身体力行,为人表率者。当有人以“神堰”之名阻抑工程时,蒲庸的所有冒犯神灵而遭谴咎全由他一人承担而排解之;当有人怀疑以他所有的人力和财力根本不可能开凿这一浩大工程时,他可以亲操其器,“倡锥以击”,攻坚克难,达成意图。五门堰此前的形制我们不得而知,但蒲庸的工作至少完成了修筑溃堤,开凿石渠,使宋之五洞而扩展为五门等一应事务,从而使五门堰更加坚固、系统和便利。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以立祠供其画像的形式表达敬意,这一点很同于秦朝时期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
  明弘治五年,五门堰又经历一次大型的修整:
  渠深广缠,以尺计,加以年久圮毁,始复如砥水弥漫,则反能得一二,以及洼下之地,而高壤仍不可得也,稍旱则皆焦土矣。民甚病之,所以至今民以堰告者无虚岁,尹邑者,类不能为计。弘治壬子,府司理郝公往摄县事,公素有能名,民即以告公。公亲往视,得其方略,即白太守袁公,具以请于宪副朱公、少泰崔公,皆曰:“民之失业,吾属之忧也,可以利民亟为之。”公乃集环邑之民,教以疏导之法,因下令储薪木以万计,丁夫以千计,匠以百计。事既集,即率众往治之,愈月而工告成。峡遂豁然一通,渠水荡荡于田亩。谨具石,愿求言以记治堰之绩,树诸堰侧,以垂永久。
  碑文说弘治五年,五门堰因年久失修,存水能力下降,仅低洼土地在丰水期可以得到灌溉,高处的田地遇旱即成焦土。当地百姓年年反映问题,地方官大多无从谋划。可知地方官吏对水利做修浚并不是人人在意,但官堰的修浚,公共水利的维护还必须由官方主持才行。所幸汉中府司理郝晟出宰城固,将修堰事宜上报府台袁公等人,得允,即付诸行动。郝晟的工作,同样包括踏勘,设计方案,具文上报,组织人力和器材并亲往工地指挥修治。可见,从元至明,地方官在水利兴修中的领导作用十分重大,几乎决定着水事之成败。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1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2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2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2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2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2张
元明时期城固县堰渠水利兴修与管理:堰渠(集锦) 作文大全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