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改文风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实践中拓展提升媒体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特地做了批示,指出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那么做为地方广播媒体,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呢?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都市110频率“走转改”的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做为全国知名的广播品牌,都市110频率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应急、应需、有用”的功能定位,在2003年至2010年的8年时间里,都市110频率成功进行了“2004年2.15中百商厦大火”“2005年11.13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2008年2.21延吉妇女断指急救”“2009年3.6寒江抢救落水父子”“2010年5.13吉长高速抓捕抢劫犯罪嫌疑人”“2010年7.28特大洪水”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充分发挥了都市110空中信息大平台的作用,在及时发布信息、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由此确立了都市110频率在本地广播中的领先地位和在全国的知名度。但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安全生产的持续强化,突发事件明显减少。体现在都市110的节目上,就是缺少亮点、流于平淡,听众的关注度和频率的影响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商家广告的投入,直接威胁到频率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都市110频率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在保证应急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转移兵力,借“走转改”活动的契机,开辟民生新战场,重点在“应需”上做文章、下功夫,在拓展频率服务功能上求发展,在破解社会难点热点上实现频率影响力的再度提升。
如今,我们看到了较之以往大为不同的报道。这不同就是少了点朦胧,多了点透明。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破烂的校舍,孩子们挤在漏雨透风的教室里;可以看到凄风苦雨中,孩子们穿着露出脚趾的破鞋,走在通向学校的泥泞的道路上;可以看到村干部带着幼小的学生,跋山涉水、攀越峭崖去上学,只因僻远的山庄太穷太苦,没法让教师就近办学;我们看到了寄宿学校办不起食堂,孩子们上学得带上一小包米、一小罐咸菜,还得肩上背一小捆树枝,小小的孩子自己捡几块破砖,支起小锅,在中午和傍晚做炊;他们长期营养不良,身高体重都在同龄人的平均线之下。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工艰难的生存状态。不但讨薪之难让人揪心,即如春节团聚这样的快事,也因一票难求,上不了车,而令人郁闷。那回乡之路,实在艰难,他们肩背手提,拖儿带女,那种疲惫、焦躁、无奈,让人心酸。
面对这样的画面,心酸是当然的,遗憾也是当然的。但是心酸、遗憾之中也透出了欣慰——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喉舌,终于大胆地去真实面对了,终于坦诚地去披露了。我们一直在说深入生活,而深入生活的要义,就是关注民生,秉持真实,体现良知和责任。而现在的“走、转、改”,恰恰使我们的深入生活具备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使我们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含义,产生了一种具有时代感的体认。
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误区:把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人为地割裂了、对立了,把前者、后者定性为两个狭隘的概念:歌颂与暴露。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把歌颂、暴露政治化,甚至成为鉴定革命与反革命的标识。近30年虽有改观,但遗风犹存。譬如,仍要在正与负的数量上硬性地分轻重,分主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正与负永远水乳交融,又有谁能在数量上把握得一清二白呢?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艰”是民众的困苦,变成报道则是“负面”的。但是,这负面的背后却是大大的“正面”的意义:那就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大爱,敢于面对的大勇,这大爱与大勇必然引出的是追求人民幸福的大仁和大智。
有了悲情,之后的救赎就能动人心魄。
如果反过来设想,诗人回避这多艰的民生,不为此痛心和哀叹,而如御用文人那样闭起双眼,昧心地歌功颂德,那倒只能引出负面的意义。
而历史的实践反复地告诉我们,真正深入生活,既要歌颂成就,表彰先进,也要关心人民的疾苦,面对人民的困苦。而用透明的方式和人民共同探讨前进的途径,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动力,是党和政府大得人心、威望大升的基础。1978年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主题的对于“**”的民族反思,涉及了以往政治路线的不周甚至失误所带给人民的困苦,但由于主动地面对,透明地展示,带来的恰是最正面的效果: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靠得近了,党、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信任度和威望提升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了。
因为这里表达了一个常识性的能增强信心的逻辑:面对和展示真相,是解决困苦、创造幸福的前提,而回避真相,掩盖真相,则使矛盾的解决变得遥遥无期。就说春运这件事情,经媒体的如实报道,经有关人士坦言无法在一个月里解决数十亿人次的交通需求,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必须另辟蹊径,改变思路。亲人团聚,人之常情,但在后工业时代,需要分散在全年之中,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均衡化。事实上,许多交通部门或与此相关部门的工作者,正因为这样的春运,已经多少年无法与家人在春节团聚了。显然,只有面对真相,了解真相,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说到底,正面、负面,歌颂、暴露,都不是关键。“走转改”和“深入生活”的根本,是真与不真。我们的先人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把一切人生、事业、精神的追求,归结为依次排列的三个字:真、善、美,而真是第一位的。有了真,才有善与美,没有了真,一切美好的希望和承诺,都是空洞的、虚假的。我们常说要有“忧患意识”,而需忧患的当然不是正面的事态,这就尤其需要有直面现实、真实面对的作风和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在那些令人心酸、令人遗憾的报道的事件中,感受到的是欣慰。因为,不论正负,能够正视,能够关注,能够展示,其折射出的是社会的进步,人心的进步。
这项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要着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和维护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切实改进文风,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