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让化学习题课“动”起来] (集锦)

[让化学习题课“动”起来] (集锦)

[让化学习题课“动”起来] 习题课是日常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课型,但很多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习题课缺少了新授课的精彩和激情,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终于使习题课。

[让化学习题课“动”起来]

  习题课是日常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课型,但很多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觉习题课缺少了新授课的精彩和激情,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终于使习题课也“动”了起来!
  一、采用小组合作,使课堂“动”起来
  传统的习题课一般是老师逐题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或机械地记,这种方式极易使学生的思维倦怠,一部分学生便趁机开小差,习题课的效果只是一部分学生有所提高,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收获很小。
  在习题课一般是开始先由同学们自己纠错,然后再组内讨论,这是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那些“好为人师”的同学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往往讲得眉飞色舞,每个各组的四个同学没有一个出现倦怠的表情,跟听老师讲解的效果大不一样。
  有时候,组内的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还要下位去请教老师或别组的同学,看起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有点乱,但效果要比死气沉沉好得多。
  这个时候,不仅同学们在“动”,老师也在“动”:穿梭于每个组之间,参与他们的讨论、解答他们的困惑,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随时点拨、纠正。同时,老师还要及时发现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同学都“动”起来,都有提高的机会。
  二、将习题改为实验,使学生的眼球“动”起来
  化学知识多而凌乱,很多题目一做再做,甚至一考再考,学生却是一错再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很多知识只要理解了,就不容易出错,但仅仅通过做题来理解,效果很差。这时候,如果教师发挥一下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尽量将问题变成实验演示一下或让学生亲自动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这样要浪费多少时间啊!其实,只要学生印象深了,原来要做三遍才能巩固的问题,只要一遍即可,这不是事半功倍吗?节省了学生做题的时间,还给学生减了负。
  如在学习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时,经常遇到下面这个题目: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全班95%的同学选择C。原因是①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而④中生石灰遇到水放热很明显,会有热气腾腾的现象出现,而③中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但现象不明显,老师做这个实验时,往往让几个学生摸摸试管,摸不到的学生便没有印象。
  为了让全体同学都“看到”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的现象,我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效果很好,同学们看后都大声的“哇”!
  如右图所示,将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用带短导管的塞子塞紧,将一个气球绑在导管上,保证这个装置不漏气。将大烧杯内倒入水,倒进固体氢氧化钠,搅拌溶解,将上面的矿泉水瓶,迅速放人烧杯中,由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发现气球慢慢地鼓起来了,呈现如图所示的状态,同学都非常兴奋,思维异常活跃,再也不会忘记“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这一事实了。
  很多化学实验题是综合性问题,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往往无法同时演示所有现象演示,在习题课中补上这一课是非常合适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只要老师在课下将实验设计好,不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但当你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那专注的神态、兴奋的神情以及那惊呼的声音,你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这样的课堂绝不会看到死气沉沉。只会看到一波又一波的精彩!
  三、将探究实验题改为设计实验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化学中考题中的难点是实验探究题,有很多实验探究题反复考查同一知识点,但学生每次都会出错,一看到这些题目甚至会产生厌倦感,大脑不再深入思考,于是凭想当然答题而出错。如何使学生对于重要的探究题能深入思考呢?我又想了一个办法:与其解答别人设计好的实验题,不如自己来设计!
  如:初中化学中“探究干燥剂生石灰变质”的问题是常考点,无非是针对变质的原因、变质的程度、检验变质后的物质等方面进行考查。我提前让每个小组准备—包干燥剂,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干燥剂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也就是证明CaO、Ca(OH)2、CaCO3的存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智慧、联系所学的知识,让同学们对这包干燥剂的物质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进行联想,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很活跃。最后,老师将方案进行评价,找出最好的方案给予表扬或允许他们利用活动课时间去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方案。这种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
  懒惰的老师会教出懒惰的学生。事实证明:只要老师善于动脑、善于创新、课堂上充满激情,习题课也可以“动”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