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对孩子“放养”吗】 放养的孩子性格什么样
担心孩子出去玩没时间做作业、参加兴趣班,担心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坏”习性,担心孩子出去玩有危险……因为种种貌似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不少家长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进行24小时监护。
然而,有教育专家指出,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时下,有人提出,进行适当的“放养”式教育,即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锤炼出坚强的性格,更能培养出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从而渐渐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不少家长认为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对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果真如此吗?值得深思。
家长声音被迫“圈养”当下不允许“放养”
邱先生夫妻俩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带孩子,于是把小家伙交托给保姆带。保姆每天都带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后来偶然有一次,邱先生无意中发现,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坏毛病。“我们俩都没有人教孩子这些坏习惯,肯定是在外面学坏的。”夫妻俩反应也非常迅速,吩咐保姆让小家伙不去接触那些有坏习惯的孩子,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很多家长,谈及是否创造条件对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时,大多数家长是不赞成的,认为“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圈养”操作起来安全又省心。简女士和廖先生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反对。今年暑假,简女士尊重女儿的意见,“放养”了女儿一个暑假,不上任何兴趣班。但今天,简女士直言很后悔,“这样做太浪费时间,孩子在暑假啥都没学,竞争力又降低了。”廖先生也认为,“放养”无异于让孩子浪费宝贵时间,丢失培养各项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会安排孩子周六日分别上钢琴班和书法班,‘圈’他在兴趣班提升自我。”
有妈妈更表示,她和丈夫下班回家都累坏了,哪还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大自然。“如果让孩子自己玩,社区又不安全。所以,还是圈养在家里省事点。”
老师说法赞成适度“放养”
如今很多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特别容易沉迷网络和游戏,如果不加以控制,情况很容易失控。因此,老师认为,家长希望孩子24小时在眼皮底下亦无可厚非,但‘圈养’或过度‘放养’都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
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凌老师赞成对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她常提醒家长,工作忙是一个借口,孩子是自己的,务必抽时间教育孩子。孩子从小应有自己的同龄人群体,不要仅仅成为大人的“玩物”和附属品。当然,“放养”不代表就让孩子在街上乱窜、瞎转,这样容易发生意外。
事实上,早有教育专家提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放养”,即是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不但能开阔孩子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更能锤炼出坚强的性格,培养其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让孩子渐渐懂得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专家建议:“放养”不等于“放任”
但有家长对此提出疑问,如今社会条件实在难以允许让孩子经常外出玩耍,接触大自然,而且经常玩耍会不会变成“放任”,没心思学习了?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些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适当的“放养”式教育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一位父亲的教子经验让人反思。他儿子在4岁时,他曾尝试教儿子认英文字,一天教几个,全部可以记住。但后来,他发现孩子不知道学习认字的目的,只是死记硬背,所以放弃了这个“教学计划”。相反,他开始让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专门送回老家去“野”,打野仗,堆雪人,扔泥巴,爱干什么干什么。现在孩子已经读小学了,没有学坏,既不打架,也不骂人,而且变得很开朗,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孩子还要强,而且富有团结合作精神,“这可能与其经常与小伙伴们打野战,堆雪人有关。”该位父亲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