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较强。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口传心授,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学习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假设我们教师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其自身音乐潜能,结果会怎样呢?
一、学生自己动手
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大胆地把“权利”下放,让大家献计献策。
如在《民乐奇葩》这单元的教学时,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中,调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各民族的乐器和歌曲,以及风土人情等各类资料,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寻找所需的内容,互相交流。上课时,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大家非常兴奋,积极发言。还有的同学自发组成民族组合,演唱各个民族歌曲,一些同学即兴模仿该民族的民族乐器进行演奏,有的同学闻歌打节奏。我请学生再次唱奏,随着音乐,我跳起民族舞。学生喝彩之余,也愿意参与进来,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视线。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带领学生欣赏了几个民族的乐器及演奏的乐曲,学生们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又找了几首相应的民族歌曲,我趁机教了学生这几个民族的舞蹈基本动作,让学生自发分组,进行艺术实践。表演交流时,对同学有创意的动作,我立刻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和学习。这样,课堂内容在课外得到了延伸,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以后学习民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引领点拨
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想说的话让学生用心去领悟,课堂上有领有和。在《嘎达梅林》教学时,学生掌握了歌曲基本旋律后,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蒙歌是在广阔草原上放牧时唱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悠远的‘长调’,被誉为蒙古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中、蒙两国为此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认可。我们也为此骄傲!” 学生一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歌曲二度创作中,学生也就有了兴趣,师生互动,效果非常好。
另外,教师要增强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学生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三、巧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使其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如教唱《大海啊故乡》一歌时,我引导学生用讨论法得出:歌曲情绪是中速、抒情的。我故意用缓慢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看到学生无精打采的表现,我适时提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演唱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重复刚才讨论的结果:歌曲应该用中速、抒情的声音表现。这时候再让大家演唱歌曲,既能使他们加深印象,又激活了课堂,效果也会更好。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