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探索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方法
摘 要 高校学生组织是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它以多种形式而存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组织的类型和现状,对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方法做出了一些探索,最后还列举了对高校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几点意义。
关键词 高校组织 类型和现状 组织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已经可以反映出该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和完善的主体之一,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支撑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展开,如果能对各类高校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对高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高校各类学生组织的类型和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组织主要有校级团委、校级学生会、学生社团、学会、协会、系级分团委或团总支、系级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班委会、以及各类非正式组织。可以说,学生组织种类多样,包纳的人数众多,但是各类组织数量、规模、活动质量都有很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学生组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迅速,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组织建设也在迅速增加、扩大,以满足素质教育与学生众多的实际需求。就在高校大力兴建组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组织的盲目建立,单纯为了提高组织数目而建立,很多组织难于确立统一的组织目标,关乎所有成员成长的活动载体很难挖掘,传统的活动形式与工作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时代的到来,学生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方面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组织成员内部关系难于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十分严重,因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的不良事件在大学校园内时有发生。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组织的领导者,其个人魅力很难形成。加之学分化的普遍实施,造成了学生时间分散,留给学生组织的时间和空间不断缩减,学生组织工作和服务的有效阵地很难发挥作用。
同时,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往往将学生组织定位在了“决定的执行者”,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组织外部环境建设,忽略了对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也忽略了基层学生组织和学生非正式组织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各组织的关怀不够,使学生组织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高校学如何管理高校各类学生组织
各类高校学生组织的涌现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对大学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对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 将各类学生组织建设纳入高校育人工作体系
各高校应提高对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重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的作用,切实强化和提升其地位,将学生组织建设、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素质教育、学风建设等,纳入到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中去,开展寓教于乐的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二)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观上,变革把学生视作未成年人、管理对象的观念,要视大学生为大学校园里的“公民”,给予大学生校园里的公民资格。学生的公民身份意味着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有更明确并制度化的责、权、利,需要教师能够以更平等、理性的方式对待学生,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 优化学生组织外部生态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和谐型学生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为学生组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概念才能在同学中深入学生心中。首先,就是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合适的教师参与机制,用制度和教师的适当投入保障学生组织的和谐发展;其次,要强化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加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特殊关怀,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营造适合特殊学生群体成长的良好的学生组织内外部环境;最后,要加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理念、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优良的校园文化设施服务于学生组织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 健全制度为各类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健全的制度是学生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科学的管理是组织良性运作的基础,创新的机制是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通过制定组织管理细则、组织年审制度、组织档案制度、组织指导老师负责制度和组织星级评估、评比表彰等,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规范和组织工作的全面繁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其主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和自治性,管理者和各组织的指导老师应该尊重和鼓励组织的自主管理,尽量减少干预,给组织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组织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学生组织文化的全面繁荣。
(五) 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性格
组织文化在影响组织行为的同时还塑造了同一组织内个体间的相似性,这种个体性格的相似和趋同构成了一个组织区别与另一个组织的独特性格。组织文化和组织性格并不必然对组织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组织内部的过度同质化往往会导致组织缺乏创新能力,减弱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若不良风气盛行,还会阻碍和毁灭一个组织。所以,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发掘和认识原有的学生组织文化和组织性格,并加以改造、转型或重塑,力求创建一个个学习型、研究性或创新型组织。
(六) 加强基层学生正式组织建设
高校基层正式组织,是影响学生最直接的组织,是高校组织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主要包括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种形式。对此三种基层组织进行充分认识和职能划分,厘清他们的关系,是保障各级学生组织发挥良好功效的关键。
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之间并不是独立和各自为营的组织,而是互相渗透、综合规划的统一整体,只有各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使班级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更加团结向上的方向发展。此处认为,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充分认识和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团支部为主导力量,以班委会为主要执行机构去开展各项组织活动。
(七) 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引导
高校中的学生非正式组织是指在学习、生活中,因为具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或有共同的志向、道德标准、奋斗目标或者能彼此满足自身需要而自发形成的,联系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的学生团体。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它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教学效果的体现,对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他们在学生管理中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对其因地制宜的引导与管理,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在马斯诺的五级需求层次理论中,精神的需求被放在了金字塔的最顶层,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而非正式组织就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而产生的组织,所以它的影响力是不可忽略的。深化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问题的理论认识,有助于促进高校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将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机制完善和创新,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对学生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学生发展多元化背景下,各大高校需要认真思考不同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不断摸索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管理。使学生组织不但能够成为高校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力量,而且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的领军人物和未来精英。
参考文献:
[1]郁阳刚.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
[2]薛文祥,梁茵.灵性管理 个人和组织成长的智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10.
[4]崔海英,王淑仙,粟蕊蕊.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