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多篇)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多篇)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篇摘要:培训中,结合新生代员工的思维特性、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个性化、有效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对提升新生代员工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篇

摘要

培训中,结合新生代员工的思维特性、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个性化、有效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对提升新生代员工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培训;心理学原理

一新生代员工培训中培训思路的转变

新生代员工的心理特征

培训思路和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培训方式一般采用说教式为主的培训,缺少受教者的参与、反馈,不太适应其心理需求,无法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调研,我们对新生代员工的心理特征和培训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分析。在培训中,注重课程的参与性、互动性,采用非经济奖励的方式,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尽量减低学员的视觉疲劳、听觉疲劳,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其心理特征的培训新方式、新方法[一]。

二心理学原理融入新生代员工培训的对策措施

积极心理学原理在培训中的应用

一九九八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格里曼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二]的学说。它倡导关注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和品质,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优秀品质,挖掘自身潜能。积极心理学对个人而言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二是发展积极的人格特征;三是保持并促进生理健康;四是培养创造力。运用其功能,调适新生代员工面对职场的心理状态,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抗各种压力的能力,从内心真正提高幸福感。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绩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点燃新能量,快乐培训,快乐学习,快乐工作。通过挖掘培养新生代员工的素质和潜能,让他们成就自我,获得幸福。优化培训内容,将积极心理学课程融入到培训中,通过心理学团体沙盘体验、拓展训练、角色扮演等课程,传授其如何处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工作、生活和个人情绪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大家在轻松的心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从而提升个人绩效,最终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与此同时,结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建立等指导课程,使员工发展与企业目标相联系,用职业锚测评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让员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激发新生代员工学习工作的自主意识,与企业平台相联系,提升归属感。

运用首因、近因效应打造新生代员工展示的平台

首因效应[三]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第一印象效应,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极为显著。为此,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课堂环境布置和第一堂课的课程设计。一般情况下,第一堂课程多为破冰活动,如何有效地利用破冰活动打破学员的社交恐惧心理和陌生状态,对之后培训过程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新生代员工爱挑战、有热情等心理特征,开展趣味性、互动性强的破冰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中,要求授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进行培训授课,从课件制作到授课技巧,采用最接近新生代员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授课教师自信自然地进行授课。授课教师给学员的第一印象会带有普遍的主观性倾向,直接影响到学员的一系列行为和学习状态。近因效应[三]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通过心理学研究可以证明,培训过程中,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越接近培训项目结束的课程内容印象越深刻。因此,在此次新生代员工培训中,利用近因效应和新生代员工追求自我、表现力强的特点,末尾阶段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闭卷答题的方式,采用个人五分钟展示的形式进行,学员们潜力得到挖掘,积极性提高,个人得到凸显,也提升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将培训管理由被动式管理变为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与人的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潜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这些有利于自我管理的积极主导和内在调控。培训的自我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参与式管理,学员可以对自己的培训过程有更多的控制权,同时也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这种挑战可以提高他们的培训满意度。新生代员工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在自我管理、社会意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则显得较为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在培训的开展阶段,我们由学员自行建立班委、队委,由学员自己制定培训纪律和奖惩规则,学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避免了新生代员工叛逆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大家信守自己的承诺,形成了有效的班级自我管理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生代员工培训中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的思路创新是有效的。将心理学理论与培训工作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提升,促使培训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一]王隽.企业培训新视角—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员工培训与开发[J].现代商业,二零一四,(三六).

[二]孙玉平.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二零一三,(二).

[三]徐金梅.心理学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经营者,二零一五,(一).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篇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三——六、七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三篇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的学科。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处理环境才能符合人的心愿,在这里我将试着通过对生活与设计中的点点滴滴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这几点来探讨一下环境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环境概念;环境心理学;色彩

环境心理学是近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它的研究在于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优点,即:人在什么条件下与环境相处最为融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感觉最为舒适等。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与人产生交融的物理环境,大到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小到室内环境,还包括噪音、空间色彩等方面。

一、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

环境心理学从产生以来与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环境心理学仍在不断的发展,环境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出人的行为和心理在这个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

环境心理学分析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个环境则包含许多方面,主要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像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建筑、家居、室内等等都包含在内。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比如说办公室、学校、卧室等,这些场所的环境氛围会影响人们的感官,对心理产生刺激作用。社会环境则是指我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社会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空间的影响,比如说空间的形状、大小、布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某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你走进一个十分开阔的火车站时,你会很自然的走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而不是坐在整个场地的中心点,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所决定的。再比如说我们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般层高在米左右,不能低于米,其原因在于过于低矮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恋人在一起的时候一般距离为米,这样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距离通常为米,彼此间可以感知对方并且交流。当距离大于米时就是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这是我们人体本能的一种反映,也是空间对于我们的一种影响。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在这些年来所占的地位越发的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心理学涉及到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其影响着室内设计中空间的造型、空间的色彩、主题的确定、隐私性和安全性等。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环境的最小范畴应该充分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来满足户主或者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下面以空间色彩为例。

众所周知空间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以及不同的心理暗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的所在。人们留恋酒吧、KTV的灯红酒绿,也向往着酒店的金碧辉煌,更期待着家一般的温馨,这就是色彩在环境心理学中的作用。

KTV作为一个供人们娱乐、休闲、释放压力的场所,它的空间氛围的营造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通常人们来到KTV的目的就是释放压力,通过唱歌、吼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因此KTV的包间内灯光不会过于明亮,总是显得十分的暗淡,一般所采用的照明颜色为暗红色,暗红色可以给人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具有燃烧感和挑逗感,在这种色彩氛围下人们才会敢于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压力。当然长时间处于这种氛围色彩之下会让人身心疲惫。

家具室内颜色的设计通常暖色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温馨,冷色有时会让人们感到压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来决定了。比如说如果户主有小孩,那么小孩的房间通常会使用一些欢快的颜色,如淡黄、淡绿、粉色等。通常还会配置一些卡通的装饰。因为小孩比较的活泼好动,这种亮丽的颜色比较适合。如果是成年人的话则需要一些较为沉稳的颜色或者是简洁的颜色,比如说年龄较大的人在购买家具的时候大多偏爱一些颜色较深的实木家具,那样会显得的成熟、稳重。

四、总结

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得以在设计中实现,个人的心理需求也通过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得以满足。可以说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程度是一个社会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一]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世界建筑,一九八三.

[二]乐国安.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四篇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是个体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事实上,如今的小学教育并没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其中,反而是进行古板,生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只进行单一维度的量化,对考试成绩相当看重。但是当代小学教育是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已有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应用。将符合孩子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中才是正确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发展心理学;教学模式

(一)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由于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幼儿阶段主要是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为本质的定义。所以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主导活动的转换,幼儿将开始系统的接受教育,取代原来的游戏活动。家长方面,需要在过渡期亲自辅导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设定孩子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孩子认识主要活动已经成为了学习。让孩子有准备的面对学习任务。老师方面,不应该过于强调纪律性的培养而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更不能保证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关注学生言语、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不要强求孩子的听课认真程度,因为此时孩子的生理水平还不能有高度,长时间的注意,老师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适应

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任务往往让低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会怀念幼儿时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那段时光。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是提炼人类的知识宝藏,为未来发展及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做准备,需要打好基础。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他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的额影响主题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些研究发现,学优生的学习策略比学困生更有效,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觉的地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合适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外语将会极大减小他们在以后学习外语的难度。有研究认为,十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如在此关键时期给予个体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儿童语言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中的机能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首要动机在于交流观点和为人理解。所以儿童语言习得以后,老师要给他(她)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其应用,鼓励与他人交流。此外,老师还应尽量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或愉悦的情景活动,这不仅是儿童快乐的来源之一,而且也是培养他(她)们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发展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对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注儿童的学习障碍,在如今如此功利,急切的填鸭式教育当中,如果一个孩子本身就患有学习障碍,而老师给予积极的关心,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日后的发展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该耐心的指导和关心这些同学,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一、三中等年级的发展关注

一般将学生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所以,老师应当关注中等年级的思维发展。老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大关注,增加关心,让孩子顺利发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高年级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分数为导向,过分强调成绩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家长评价孩子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即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长期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应该从生命毕生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实现对孩子的培养。

综上所诉,当今小学教育,并没有注重结合幼儿发展做出教学指导,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结合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二零零五.

[二]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二零零八.

[三]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三零年的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二零零九.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五篇

企业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并且是最难控制的因素是人。铁路企业为加强内部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之“机控”设备的大量应用,安全生产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人”的管理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在部分单位特别是车间班组尤其突出。目前,铁路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谈心活动、联系班组等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管理人员就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职工想什么、理解不理解,考虑很少,在如何倾听职工的心声、如何同职工交流沟通、如何开展心理疏导、如何化解职工间矛盾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技能。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这对化解各种矛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大有益处。

一 、注重与员工交流沟通

倾听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是心理学中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技术。现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在与职工谈心时,只是简单的听几句就开始给职工讲“大道理”,不关注职工所思所想。

正面引导作用

在与职工谈心时既要注意消极、负性的一面,同时通过积极地倾听掌握积极、正性的一面,这对全面掌握一名职工的思想动态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很有帮助。

在与职工谈心时,有些内容是管理人员不愿意听到的甚至是反感的内容,但都需要认真地倾听。如果走神去注意其他事情,特别是出现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会使职工感到管理人员对职工不信任、不尊重,这样就很难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变化。

在倾听时,既要注重职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还要关心解决问题的动机及态度。关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关注的目光和表情,这是倾听的直接具体体现。

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倾听时不应询问过多,要多听,但并不是毫无反应、一声不吭地听,而是应该有适当的参与,这种参与既可以用言语表达,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行为。倾听时应适当地给予鼓励性回应,可以使职工更加主动地述说。交流沟通时不但要听懂职工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不仅听出职工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职工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有时职工说的和实际自己想的并不一致,或者避重就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本质性的问题。

急于下结论会使职工感觉到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地听其讲述,也会使管理人员很难全面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职工在讲述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时一般不希望其他人知道,故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保密。职工对管理措施及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可供管理人员参考而不能做为考核处罚依据,否则该职工将会让大家认为在“打小报告”而受到大家的“孤立”,最终会使管理人员很难掌握真实情况。

二 、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

研究发现,人向外界传达各种信息时,五五%的信息都要由非言语行为传达,而言语成分只占七%,声调成分占三八%。通过非言语行为影响要比言语还要大,会使对方产生信任和好感,因此非言语行为在正常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目光注视

在传递信息的各个部位中眼睛最重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递最细微的一种感情。在倾听职工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职工的双眼,但不是直盯着不动;目光在职工的面部为好,给职工一种舒适的、很有礼貌的感觉,并且表情应该轻松自然。当自己讲话时,通常视线的接触要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目光可以表达各种的情感和意义,管理人员要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的作用会使沟通的效果更好。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每名职工的内心活动,尤其是情绪密切相关,职工内心的各种情绪都在脸上透露出来。一个职工的非言语行为主要集中在职工的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视其实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在理解职工的面部表情时,要联系其他一系列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表达出来的真实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职工的心态。

身体言语

职工身体和手势的运动及位置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身体言语有着丰富的含义,身体的运动不仅表现其此时的思想、情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态还可以反映职工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职工的心理过程会直接影响人体行为及人体功能。

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及言语速度

职工借助于声音的轻重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职工的个性可以透过声音表达出来,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判别职工声音变化所表达的含义,还要运用声音的效果加强自己所表述的意义及情感。同时,要善于利用声音停顿的功能,停顿有时表达强调、重视或询问,有时是为职工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停顿可以更好地同职工沟通交流。

空间距离

职工在交谈中拥有一个自己舒适的空间,如果不适宜地接近,就可能引起职工的不适甚至拒绝。同职工交流沟通时座位的摆设要以彼此感到适宜为基本原则,相互距离以一 m 左右为好,最好以直角或钝角而坐。例如,面对面谈论会产生太多的目光直接接触,可能会给职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适感,会直接影响交流沟通的效果。

三、 准确把握奖励方法

奖励是心理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主要是研究如何调动积极性。正确地认识奖励,使用适当的奖励方法及手段,对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实施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奖励要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对于奖励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职工总是要将本人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及获得的报酬和其条件差不多的同事、朋友做对比,如果两者差别不大,这样会感到心里平衡,认为公平。如果付出多少和报酬无关,这样会使职工缺乏积极性,产生懈怠。不公平的奖励不仅不能激励职工,反而会引起职工不满,还可能会使矛盾激化。

奖励要注重时效

奖励要把握好时效。奖励不及时,会让职工有怀疑的感觉,职工会表现出对企业的不信任,工作积极性也会明显受到影响;如果奖励过早过勤,这样奖励就不会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反而会助涨了歪风邪气。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

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职工的特点来进行奖励。通常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单位,奖金等物质奖励可能会有较好效果,而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在物质奖励的同时要注重精神鼓励。不论是何地区何单位,收入高低,都应当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奖励要形式多样

单一的奖励形式会使效果越来越低,长时间的单一奖励会失去其本身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想要取消某种奖励或享受多年的福利待遇,即便有充分的理由,职工也会不满。因此,某种单一的奖励措施不仅起不到长期奖励效果,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支出。

给大多数参与者较少的奖励,比给一个人丰厚的奖励要好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习惯,在奖励中如果产生了“马太效应”,则会引起多数职工的不公平感,会使受奖励表扬的职工产生不满的心理,也会让做出成绩却没有得到承认的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有突出成绩及贡献的职工也不可有过多过勤的奖励,给大多数参与者较少的奖励,比给一个人丰厚的奖励要好,这样会调动大多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为了防止“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六篇

关键词:时间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津巴多

时间是切实存在的,人类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计数着时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人类从婴儿到成年,逐渐发展、构建起完整的心理品质。时间又是抽象的,它不能触摸也无法控制,我们时而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而觉得很慢,但时间却是不为我们意志而改变的,它是历史的车轮,固执地向前,不快不慢也不曾停止片刻。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认识时间,形成自己独有的时间观,时间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那么,人类对的时间的认识是何时建立起来的,时间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发展的,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和过程,来简要阐述这一问题。

一 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

书中引用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开启了人们对时间的思考,例如丑小鸭的故事,小时候丑陋的外表却经过时间不经意的操纵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灰姑娘的故事里,她由魔法变来的漂亮礼服和马车却在午夜变回乌有。我们曾经只注意了故事的戏剧性,却忽略了时间的造化。

我们看似无限珍惜却又总是忽视的时间,在形成我们特有的时间观后,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过去时间观

在对过去的阐述中,津巴多指出,过去发生的事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不是被完整记录下来的,它会因为我们的思想、态度而在记忆中发生变形,因此他说“你对已发生的时间的态度比事件本身对你的影响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着积极和消极的事件,因此,大多数人对过去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态度。

具有消极的过去时间观的人会带着过往痛苦的眼光去看当下的生活、看未来的生命,于是天空都被抹上一片灰色。这类人的行为特征会更多焦虑、更易发脾气、抑郁,更少锻炼,缺乏自控力、自觉性、自信心、缺少幸福感。他们对过去的态度总是倾向于痛苦的重现,对过去失败的遗憾和抱怨。而具有积极的过去时间观的人在行为特征方面则表现出更健康、更成功的行为方式。他们对过去的态度是美好的,怀念的,觉得过去的经历大部分是快乐的,回忆过去总是让人心情愉悦,心怀感念。

因此津巴多指出,要培养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过去发生的事,去过就像一盏引导我们前行的灯,为我们积累经验。用乐观的精神去重建对过去的认识,可以放飞自己去追逐现在与未来的美好。同时,不要沉溺于过去,要带着积极的态度去结交新朋友、尝试新事物。

现在时间观

现在时间观导向分三种,现在享乐主义者、现在宿命主义者和现在整体论者。

现在享乐主义者喜欢所有令其愉快的事,而逃避所有痛苦的事。而且他们是主动寻求享乐,追寻新鲜刺激的事物。这种人充满创造力但经常从事危险性的活动,如吸毒等。他们的行为特征是较少考虑未来后果,较少自控,较多精力、创新、愉悦。

现在宿命主义者一般认为命不由己,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现实的命运。他们较少开放、较少考虑未来,较少愉悦。

整体论者完全地关注于现在,既不是过去的努力,也不是未来的手段,现在既是你的意义。

津巴多指出,现在时间导向也是好坏参半的,享受现在对于提高对生活的积极感受是有帮助的,但过分沉溺于现在也会让你迷失而错过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未来时间观

在未来时间观测试量表得分高的人是未来时间导向者,这类人通常来自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受过教育,有工作。未来导向的人生活得更健康,他们会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健身,吃健康食品,定期体检,及时缓解压力。他们更倾向于制定计划,规划未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认真工作,守时进取,认为成功是一步步努力实现的。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后重拾信心,不放弃希望。

但过分专注于未来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过于执着于追求未来的成功会给个体造成很大压力,比如对浪费时间产生罪恶感,每天总是行色匆匆,追求高效率,变得焦虑、易怒。同时,有些人会愿意放弃娱乐时间、和家人朋友欢聚的机会,有时甚至牺牲家庭、朋友、个人爱好而一味追求事业的成功。

超未来时间观

除了上述三种普遍的时间观外,还有一种超未来时间观。对于这类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脱离现世的后世。很多理论分析这与宗教有关,津巴多也认为这与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有关,但更复杂。超未来时间观者大多具有淡薄的过去时间观,宿命主义现在时间观,和消极的未来时间观。

综上所述,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为我们展开了不同时间观念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各类时间导向者的行为特征。他以此帮助我们分析自己的时间观,并通过调整使之更利于我们的心理发展。

二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相关理论

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人类认知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如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世界各国心理学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结构或图式是其理论的核心,他依据认知图式不断建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前运算阶段,儿童就开始了用符号表征外部世界,从而开启了对自我之外的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记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积累,有些记忆稍纵即逝,有些长时记忆也将伴随一生。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出现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萌芽。他们越来越多的去思考,为建立自己的自我认知,道德准则,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打基础,积累经验阅历。

还有很多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华生、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理论等等。随着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儿童的发展是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所共同影响的。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儿童将外界事物逐渐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儿童不是简单的把事物原封不动地刻入自己的世界,而是通过构建的方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形成独特的认知。外部世界影响着儿童,儿童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着对世界的认识。

三 利用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理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时间点

从儿童有简单的思维开始,儿童就已经在构建世界了,因此我认为对儿童进行时间观教育是要贯穿于儿童发展各个阶段的。

构建时间观的顺序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类自始至终都在平衡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当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占据首要位置的时候,会趋于形成享乐主义,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才刚刚开始展现它的广阔,过去是短暂的经历,很快会被眼前的事物代替,而未来是遥远的、模糊的,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因此,我认为,先要给儿童树立正确的现在时间观,然后是过去时间观,最后是未来时间观。

如何建立正确的时间观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首先,建立正确的现在时间观。外部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充满无限新奇的,也是危险的,儿童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会因为恐惧挫折而停止不前。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现在时间观,让他们充分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积极勇敢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给与系统性的引导,使兴趣爱好得到积极的发展,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手段,但又避免了丧志,由于过分沉迷于某一事物中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对于世界是开放的,包容的,面对困难时有勇气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轻言放弃。

第二,建立积极的过去时间观。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童年时期的记忆会影响儿童的一生,成年后的很多心理问题追其原因都来自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因此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过去时间就至关重要。

要给儿童创造和谐的稳定的民主的环境,让儿童在愉悦的氛围内探索世界,当儿童遇到挫折时,要给与他们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从困难中找到方法走出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失败的意义。这样可以使儿童建立开阔的心怀,乐观的精神,更友好的人际姿态。

第三,建立良好的未来时间观。帮助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制定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计划,目标可以是由多个短期目标组成的长远目标,计划也可以是大框架不变小细节可调整。这样既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完善的人生观,同时又不增加过大的压力。

总之,过去、现在、未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互相制约形成三角形,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要帮助其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其互相促进,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伴随儿童成长乃至影响一生。

参考文献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七篇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对于此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了解“人”的第一步,是进入专业心理学分析的重要过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的心理历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个体是否受到成熟、家庭事件、应激等生活经历而发生心理变化,了解每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身心变化特点。根据普遍性的个体的阶段特点,再学会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对自己会造成什么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可以提前去做准备,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

包头医学院的心理学专业选用的是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共九零学时,学期为第二学期,笔者基于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理念,因为学生们要选修一部分医学课程,所以他们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在他们了解了人的生理结构,再来学习个体的心理变化,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容易理解,这也是本学校学习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再结合一些案例和视频让学生们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统一起来,学会把具体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个案分析中。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如下内容。

一、多媒体教学

(一)提高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更适合学生,在传统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偏低,上课单纯听教师讲,容易分心,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方式现在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给学生带来一些直观的图片,生动的画片,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据调查显示在看书和看视频容易记忆程度中,看视频记忆比别人讲述要更容易记忆,所以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充分的发挥这样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二)丰富学生知识背景

发展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讲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章节时,因为大部分学生们都没有和幼儿相处的经验,不能更好地体会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在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不容易和实际的儿童联系起来。例如讲到“依恋”关系,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们不明白为什么不同儿童对侍父母会出现不同的态度,有的很亲密,有的很疏远,所以在儿童这一章节就出现理论和生活脱节的现象。那么在课上,在学生们不能明白儿童的心理变化的知识点,笔者会找到相关心理知识的多媒体视频,通过视频形象的表演,再进行讲解,能更直观的表达书本上的意思,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心理名词或者心理理论。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视频加上老师讲解的框架,是很容易学懂的,而且这样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会让学生感觉很轻松,因为书本不太容易被记忆,但是视频和框架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视频中不仅仅包括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还会衍生生活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背景,扩展了社会经验。

二、启发式教学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讲授相关理论流派,因为学生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心理学史,已经对心理学流派的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所以在课上,笔者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一部常见的心理学流派,分组进行,每名学生选择一个知识点,互相不重复,这样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复习,同时,学生按照课堂讲授的模式准备一零分钟左右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老师进行总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自己讲课,才能去充分准备,才能去透彻的研究知识的重点,只有熟悉知识的内容才能讲出来。有的学生还会在讲课时使用多媒体,准备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再次牢固记住知识点,这个方法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老师不作过多干预,只在学生讲完之后,进行总结和补充。有的学生有讲解的过程中,边讲边发现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打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

(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是比较内向的,只是低头学习看书,不发言,在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老师的启发性了,若是老师积极去关注这些学生,慢慢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找到他们的感兴趣的地方,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即使内向的学生也会开口回答问题的。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内向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不畏缩,不害怕,这些学生有时候就是害怕说错会被人笑话,但是如果有老师的鼓励那么应该会改变其想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启发这些学生,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让他们重拾自信心。

三、讨论法

(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上课时我们会采取一些分组讨论的方式,在讲解到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或者他们有体会的心理感受,甚至是一些难点,采取先讨论后讲解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就希望学生们都畅所欲言,把问题、疑惑都表达出来,不同观点的辩论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有很多答案,主动去分析答案,明辩原由,这种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等一系列能力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更好地专业学习提供保障。

(二)教学相长模式

这个方法可以充分的体验到在^v^教^v^中^v^学^v^,在^v^学^v^中^v^教^v^,人无完人,老师也是对某些领域有研究,并不会涉及到所有知识,老师也有出错、不懂的地方;虽然学生知识水平不及老师,也没有老师丰富的阅历,但是教学反哺可以让学生在某些方面影响老师,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熟练运用可以帮助老师在多媒体动画的制作中更加生动,从学生身上,老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在对大一学生讲授发展心理学时有这样的体会,每一届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体验都不同,这与他们的生活年代、接触社会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也促使笔者思考,社会环境对不同年代个体的影响,在授课时把年代的因素考虑进去进行心理分析。所以这个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利用课堂时间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既节省的时间,又对课程有了新的收获,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教学中应当结合这些方法的优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注意力以及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促进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不能充分认识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心理,属于灌输式教育,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只是在大环境下进行讲解,也没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以需要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中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喜欢学习,上面述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在某些方面避免灌输式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学生只是为了在期末考取好成绩而死记硬背。

在进行新课改以来,所有的老师都是在课件上以及备课方面下功夫,其实更多的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更改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门课程和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产生钻研的兴趣。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八篇

摘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模式;消极品质;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独特视角研究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幸福与和谐发展并且倡导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对于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主张及德育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在二零世纪末兴起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传播如此快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观点的独特性主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强调积极方面的研究取向,回归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价值

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代表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回归。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对人自身和人的积极潜能的关注充分体现人性论的观点,主张研究人的积极人格并且帮助人们发挥积极力量追求幸福;另外,积极心理学并不认为缺点的改正就相当于优点,人的优点是需要培养的,认为人本身具有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发现人们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人格,并对积极人格进行培养和扩大。

二.主张每个个体拥有积极品质和力量

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以认同和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个人。认为每一个个体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人既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也有自我选择能力,人的生命系统的动态性与完整性决定“人有完善内心冲突的能力”。通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个体一般都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或状况以及周围环境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

三.提倡积极解释所面临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们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认识和积极解释可以获得对问题理解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或创造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特质,但人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解释获得一个发挥和挖掘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时,作为一个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历以及遗传基因的自主自在的个体,每个不同的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说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对问题做出的积极解释有利于增加人们面对挫折时的抗挫折的心理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德育上的价值

一.以积极眼光审视积极和消极

在心理学一贯观点上,人们对“积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积极作为消极的附属物,认为消极和积极是一个整体的,消极的消除就是积极的产生,如果消极减少就能增加积极,那么就没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必要,那就只需要一门解除消极的心理学;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和消极是互不影响的两个独立的客体,各自拥有各自的定义性变量。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想要预防心理问题,仅仅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的改正是不全面的,更应该培养人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亦从而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心。受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和消极关系理解的影响,高校德育同样也应该关注对大学生积极品德的养成而非仅仅校正消极品德的举措来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发现、了解受教育者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并给予积极关注。营造一种积极的受教育环境,以培养积极人格为核心,从积极体验出发,完善个体的积极力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完美契合,渐渐形成个体的积极品质,引领个体的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改善[二]。

二.以积极的视野审视人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欣赏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个人,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积极力量并且强调对积极力量的发现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某些人格特征,还是人们能够准确调动心理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调动自身全部积极能量来得到良好结果的能力,从而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人特质和潜能的培养与塑造方面的关注,调动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自身存在的积极特质和潜能,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去发现和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德育的目的不只是在于思想道德和品质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得以传承。

三.以积极的手段引领和激发人的积极力量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九篇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才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故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应简单地去“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使学生“被动地”为教师工作,而应努力使学生感到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从而主动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應以师长自居、居高临下,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从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成绩并帮助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能作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在获得初步的结果后,教师又应督促学生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并总结得与失;在存在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

(二)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我们平常的备课中,提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前者大多数教师做得好,而后者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备学生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这才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我们不仅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也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后者即是指教师应当”接受”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尽管这些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但因为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内在的”合理性,故教师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认真的理解它们的性质、产生等等,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帮助学生作出必要的改进。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和压制。每个人都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包括不同思想、见解进行充分交流,乐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等等。教师要在尊重学生、服从理性、保持思想的开放性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

(四)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应注意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如适当的提问和举出反例正是两个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思维活动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应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完善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技巧的研究,使各位教师更加熟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加强了教师理论的提高及教学思想的转变,总结自己过去教学的成败,找到根源,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经过学习和研究,教师不仅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情绪、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研究,使教师大胆创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负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学习和研究,通过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一套在数学教学中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零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医患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矛盾常发,纠纷不断,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破坏了医院的秩序。不仅干扰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影响了其他患者的治疗。虽然近年政府出台了维护医院医疗秩序的一些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彻底遏制病人到医院打闹,近期又发生了杀害医生的事件。寻求协调医患关系,为医院营造一个和谐的诊疗环境,是医院、社会、政府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和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研究的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性格特点、生理基本规律和用心理知识解答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与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一],除了运用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领域外,也有效地运用于医患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二]。本文旨在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法。

一.目前医疗纠纷的新特点

客观地讲,只要有了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就会有矛盾,发生医疗纠纷并不奇怪。此外,医患纠纷是古来有之,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近年来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思想观念和对服务质量的内容都有了新的认识[三],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新的需求[四]。这种需求的增加在促使医院改进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期望值,由此带来了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加大,尤其是纠纷不断、居高不下,并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发生频次越来越多在医疗纠纷发生的数量上,虽然由于各家医院统计的标准不同,具体增多的比例也不尽然相同,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量,但总的态势是呈明显上升。我们统计了某院近五年的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不计算科室自己协调处理好的,仅提交到机关处理的纠纷基本上是以二零%的速度增加,且还潜在着有上升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集中在过春节前,除了新发生的纠纷,以往的老纠纷也会卷土重来,包括已经处理过的甚至经过司法部门判决过的。

冲突程度越来越重在医患冲突的强度上,越来越“白热化”,甚至有点“离谱”。有相互争执的,也有恶语相伤的;有相互拉扯的,也有拳脚相加的;有追打医务人员的,也有杀伤医务人员的;有把灵堂设在医院的,也有强迫医生披麻戴孝下跪的。不仅是破坏了医疗秩序,影响了其他病人的诊疗,还污辱了医务人员人格,使医务人员受到身心伤害。有报道南方某医院为防自己医务人员受到伤害,规定上班可以戴安全帽,既滑稽又无奈。其结果是医患间信任感丧失,矛盾也越来越深。据统计,北京市早在二零零一年的前四年就有五零二起患方殴打医务人员事件,一五六七件扰乱医院工作秩序事件[二]。^v^近期通过新闻报道了医疗纠纷的数据,其中二零一一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一七零零零多起,比五年前增加了五倍。

患方要求越来越高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患方对于医院的要求很多,有些很苛刻也非常离奇。有要求赔礼道歉的,也有要求行政处理医务人员的;有要求上法院的,也有要求赔钱的,甚至还有要求医务人披麻戴孝为死者守灵的。陕西榆林就发生了患方借助黑势力强迫医院院长带领全院人员为一年老死亡患者念忏悔书、下跪之事,令人发指。

赔款数目越来越大调查医疗纠纷的所有案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患方都提出要医院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就是开始所言要说法不谈钱的患方,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钱上。赔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百万、几百万,最少的也想要几千元。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还处理过一起要医院赔二十万,结果给了百余元就走了的患者。

二.产生医疗纠纷心理因素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我们认为从反射弧原理来讲,心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活动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剌激,出现心理反应;二是经过心理分析,作出一定的反应(行为)。故有“有其内必行于外”。因此,要协调处理好医疗纠纷,必须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引起医疗纠纷各方面的心理因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患方报怨-看病难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目前对医疗系统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流行的语言。站在患者角度,总希望医院能提供优质、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对于医院目前的现状极为不满。如:排队时间长、服务态度差、收费价格贵等等。尽管患者愿望是要求用高档仪器、特效好药,但结账时总觉得医院为了赚钱胡乱检查、胡乱用药、胡乱收费。

医方诉苦-病难看所谓病难看,就是站在医生的角度,认为现在的病太难看了,甚至根本没法看。现在有些病人,一到医院来就直接指名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医生如不按其意思办就大发脾气。这就造成了医生根本没有诊疗的主导权,完全成了听从于病人的开单子机器。有些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服务稍不如意,动不动就要投诉或找媒体曝光,这就造成医务人员的两种心理:要么认为我是按制度办,爱去哪告到哪里告去;要么反正病了的不是我,你愿意怎样就怎样。结果都会造成医疗纠纷。

媒体报道-大炒作现时有些媒体有一个很不好的心理,就是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到处猎奇,把小的说大、把大的说玄,把正面的说成反面的。这种报道就像一种催化剂,把本来可能是一件正常的争执搞成非正常矛盾,把一件普通的纠纷搞成了突发事件,一时间闹得个满城风雨、乌烟彰气。搞得医院非常难堪,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也非常被动。现实中因媒体的失实报道给医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乏其例,搞得医院有苦难言。

医闹赚钱-新途径医闹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心理是为了发财,能搞一点是一点,据说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医闹“专业户”。医闹情况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有以暴力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也有以智力在幕后出谋划策的;有出来唱“黑脸”的,也有唱“红脸”的。医闹的介入,就使原本复杂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处理起来耗费的精力更大。

群众从众-一边倒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发生医疗纠纷后,群众心里的这杆“称”就会偏移。一人呼、百人应,借别人的事情诉自己的“冤屈”,同情患者、声讨医院之声“一边倒”。于是间,医院成了害人的罪魁,白衣天使成了杀人的祸首。医院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医务人员在这种氛围中执业,困难可想而知。

三.医学心理学在协调医患关系中的应用

了解了医疗纠纷时矛盾各方面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医患冲突的防范、医患关系的协调和医疗纠纷时的处理。根据我们的经验,认为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诊疗不预许愿医学是科学,医生就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就是在诊疗活动中一切按科学态度办事,除了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实事求是外,在对病人及其亲属交待病情时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病情说得很玄乎,也不能低估病情说得很平淡。尤其绝不能当“算命先生”草率地预卜疾病未来。从我们处理的医疗纠纷来看,有些就是由于医生在诊疗上给病人或家属许愿,使患者在心理上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由于结果未达到患方的期望,患方就认为是医方没有尽职尽责的原因。

言行多作思考医疗服务是医务人员用言行作为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医务人员的言行对患者的影响作用很大。可能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一个用词、一个口气、一个声调,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心理感受和信任程度。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该说的一定要说、该做的一定要做,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也坚决不做。千万不能情绪化,高兴了什么都说、什么都做,不高兴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临床上发生的医患矛盾,不论其主要是什么原因,但都基本上能找到言行不慎的影子。

过错正面应对医疗服务工作是人用技术和设备为人服务的一个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千变万化,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同,病人的状况不同,医务人员的经验水平不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差错或失误是不可回避的。因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当医院出现了问题,应该客观的正面应对,该纠正的要纠正,该补救的要补救、该善后的要善后、该认错的要认错,该赔的要赔,绝不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更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否则将会弄巧成拙、自找麻烦。

媒体主动通报媒体介入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医院左右不了的。但媒体也是“双刃剑”,只要医院能主动寻求媒体的帮助,就完全能为医院所用。因此,发生了难以处理的医疗纠纷,医院完全可以主动召开事件情况通报发布会,请媒体前来报道真相,以求得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当然,医院必须实事求是,没问题就讲明依据,不要贬低患方。有问题就主动曝光,不能遮掩。

维权绝不动摇大部分医疗纠纷通过医院积极主动的沟通、协调,能得到妥善处理。但是,总还是有一些特殊患者再怎么协调也达不成共识。因此,对于那些要赔款数目太大的、有暴力倾向的,或有黑势力背景的、医闹参与的此类情况,医院应该果断借助法律途径进行维权,绝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一退再退,也不能顺从于各方压力答应有损于医院利益的条件,更不能屈从于恶势力而做出有污辱于医务人员人格的事。在这点上必须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法律、相信群众。医院领导面对无理取闹、恶意滋事的人,腰杆要硬,口气要正,做到既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参考文献】

[一]胡佩诚.医学心理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医院课程班讲义(第三册),二零一二:五-一五九.

[二]张伯源.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零一零:一九九-二一三.

[三]赵升阳.现代医院院长管理之道[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九:四五七.

[四]赵升阳,韩宇平,杨人懿.用循证的方法看医疗质量概念的延伸[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二零零六,一三(二):八-一零.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一篇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二篇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产科并发症,这种疾病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情绪障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在一零%~一五%。患者患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易激惹等。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策略显得至关重要[一]。为了探讨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效果。对我院自二零一二~二零一四年一月接收治疗的五零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策略

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五零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选取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五零例,产妇年龄一般在二一~三九岁,平均年龄为岁。高龄产妇五例,初次怀孕的产妇四五例,经产妇五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为五例,高龄产妇二例,初次怀孕的产妇二例,经产妇一例。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具有可比性。

策略 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前后告诉患者相关事宜,让患者能够自己注意。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具体策略如下: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护理措施。并且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等,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对于出现失眠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在百会、涌泉等穴位进行手指按压或者按摩,使其身心放松而诱导入眠。也可以在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起到镇静安神宁心之效。

统计学策略 利用SPSS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χ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理护理后七例抑郁,四例焦虑,少于对照组(P<);实验组SAS评分为(±)分,低于对照组(±)分(P<),见表一。

三、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心理疾病,主要实在患者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种抑郁。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妇心理行为异常,精神恍惚等。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策略如下:①治疗前,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树立信心,端正其心态,使得患者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②治疗过程中,抑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应,部分患者心理素质不好,耐受能力不强,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等,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医护人员要加强药物治疗,必要时给患者注射镇静剂,并根据患者症状联合其他药物治疗。③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日常住院护理工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坚定他们的信念。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理护理后七例抑郁,四例焦虑,少于对照组(P<);实验组SAS评分为(±)分,低于对照组(±)分(P<),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二]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产妇分娩后心理波动较大,临床上产妇心理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三篇

摘要:现在社会不断发展,像取暖袋这样的小产品也是花样百出。面对眼花缭乱的取暖产品,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始终钟爱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那么,怎样的取暖袋产品更适合人们?或者说是人们更需要怎样的取暖袋产品?人们还需要它能做到多少来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本文就结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取暖袋产品进行深入的分类分析。从取暖袋的历史发展,然后到现在被人们所钟爱的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而后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出现新的、更为人接受的、更受人欢迎的新产品,不同的人们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取暖袋产品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行为,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切入点,从而对这个长久以来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冬天的亲密伙伴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提出更加详细的方案和改良办法。

关键词:取暖袋的发展,取暖袋的设计初衷,人们的使用行为,使用心理,改良方案

冬天来了,这时候我们记起了我们遗忘了三个季节的伙伴——取暖袋。而本次设计心理学课程,我的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跟取暖袋有关的一系列产品。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而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像取暖袋这样可以便于携带、用来取暖的产品成为了人们在无情的寒冬里亲密的伙伴。人们在寒冷时会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它——如果我手里捧着一个暖水袋就好了——这就是说明人们对暖水袋不仅有在寒冷时需要用它保暖的依赖,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因为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手不冷了,身上也不是很冷了。我可以这么认为:暖水袋和人们是有情感联系的。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和化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暖水袋家族也不断壮大起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称呼:暖宝宝,电暖水袋,暖手袋,暖手宝,一贴热……每一个新家族成员的出现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那么接下来就取暖袋的发展、设计缘由和使用行为,来深入研究一下取暖袋家族吧。

一、手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手炉的日用品。它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与今天的暖水袋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它多为铜制。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手炉里面装有炭火,所以也叫做火笼。它是用火取暖的。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与暖水袋同类的。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瓷器做的、最吸引人的当属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的炉盖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手炉工艺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工艺品。

但是人们需要保暖的需求没有变。取而代之的暖水袋出现了。

二、暖水袋

暖水袋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为冬天人们抱着火炉取暖的这个行为减少了一点危险,防止人们烧伤。在这个重大的设计中,橡胶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有印象的比较古老的暖水袋是一种个头很大,全身黑色的东西。它似乎使用连片橡胶粘合在一起的,灌水口是用一个形状奇怪夹子夹起来的,有时候夹不好会漏水。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不能随便碰的,一旦松动了就会是一场“水灾”。后来的暖水袋口是拧动的盖,这样在往暖水袋里注水以后密封起来容易多了。但是在使用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使用时容易被热水烫伤。人们对此也有解决方案——给暖水袋“穿衣服”。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暖水袋。后来人们多是被它外表的衣服吸引,很多暖水袋外边套的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动物形状,这比较招女孩子们喜欢。有些是比较普通的,就是简单的一个布袋套在外面,比较适合追求简朴的人们使用。但是不管怎样,它给所有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取暖袋的家族,人们有很多时候需要使用他们。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走动,或者宅在家里的时候,都喜欢把它捧在手里。但是运动起来就不方便了,甚至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不要离开它。有时在睡觉的时候装满一零零度的开水,半夜的时候却发现它冰凉冰凉的躺在自己身边。有时候一觉醒来却发现被它烫伤了……人们就会想如果它拿起来方便就好了,如果它能一直是温热的就好了,如果它不用总浪费那么多热水就好了……随着化学学科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近几年取暖袋的家族壮大起来。不安现状的人们又设计出了更适用、更便捷的储水式暖手宝,液体暖手宝,电热饼,暖宝宝等等。

三、暖宝宝

暖宝宝是在日本,有人基于化学知识发明了的取暖袋。不用火、电、水或其他能源,撕开外袋,填充物遇到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发热,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毒性。可保持八—一八小时左右(平均温度五二℃),因此叫暖身宝又叫便利怀炉。现在,在日本便利怀炉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冬季在户外活动时,可防止肌肉过冷而紧张、防止手部冻伤、预防感冒、或者缓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暖宝宝使用的时候是贴在衣物上的,将暖宝宝的真空包装沿切入口打开,揭去后面的衬纸,贴于内衣的外侧,用手铺平即可。可贴于人体的肩部、背部、腰部、胃部及相关关节部位。之后人们不需要做什么,不用担心它会很快凉了,也不用担心会突然被剧烈的烫一下,便可以享受长达一天的温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质量好的暖宝宝也不会在衣物上留下粘贴过的痕迹。但是对于那些习惯把一些温热的东西捧在手里的人来说,也许是不习惯使用暖宝宝的。这些新产品中储水式暖手宝,电热饼,液体暖手宝就比较适合他们。

四、充电式取暖袋和超饱和液体取暖袋

这几个产品有电极式和电热元件式两大类。

一、固体电热饼,其填充是保温棉。工作原理是:用双控温电热储能式结构,逐渐释放热能。内设自动过热保护装置及自动保温指示装置,一个由PTC热敏电阻控制的小电炉,PTC是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电流通过时自身会发热,同时电炉的热量也会传导给它的,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它的电阻会急剧增大,可以视为断开,所以,此时它停止消耗电能,之后靠保温棉对电炉的保温来缓慢放热。

二、软质液体电热宝使用新技术储能发热剂,加热升温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独特防爆免烫装置,温控保护;使用寿命长;保温持久等优势。工作原理是在固体电热饼的基础上改进的,采用电极式加热方法,优质控温与热熔断器双重温控保险。正常情况下袋内液体温度达到六五度时温控器会自动切断电路,停止加热;而一旦温控器控制失灵,热熔断器切断电源,终止加热。

电热饼却不是很便于携带,而且它硬硬的不如液体带给人们的那种感觉亲近,那种储水式的更为方便使用更受人们欢迎。那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人们在捧着它的同时还忍不住捏来捏去。还有一种里面填充超饱和液体的暖手袋更有趣味性——轻轻弯曲袋内金属片,袋中液体即出现结晶状(蓝色半透明),变硬成固体。发热温度五零度左右,约一小时的时间。使用后,把其放入沸水煮一零分钟,直至结晶体完全恢复成透明液体,冷却后,可再次使用。虽然它实际的功能没有前几种暖水袋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趣味性是很大的。记得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个取暖带的时候,感觉掰一下铁片它会变成固体并且发热取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结晶的固体给我想要捏碎它的冲动,一直捏着它直到它变成液体,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取暖。

结论

这些所有暖水袋家族的新产品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可以循环再利用,具有独特理疗功能,最重要的是外形美观、充电快速、方便使用。但是我们在使用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温烫伤,比如温度不能自由控制,比如在你睡意正浓时被它冰醒。

结合在暖水袋使用中人们出现的这一系列反应和发现的问题,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两点改良设想。

一、让取暖袋数字化,可以有不同温度的设置。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温度的设置。这样暖水袋就变成了被人驯服的绵羊,需要温温的热量时可以调节到自己想要的温度,适应不同的需求。例如暖脚的时候需要烫一些,就把温度调节的高一点;如果需要暖一下肚子,这些皮肤比较薄的地方,就把温度调节的低一点。

二、让取暖袋的敏感度增强,变得更加容易吸收热量,但是散热缓慢。当它已有的热量用完时,可以吸收皮肤的热量积攒起来,可以使人体适合的温度,不至于在熟睡的时候被失去热量的取暖袋冰到。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中这些取暖袋的家族的要求不断提高,会出现更多更适宜的产品。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四篇

摘要:

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关乎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儿童为研究目标,首先分析了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的同伴关系和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儿童孤独感;同伴关系

对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社会发展心理学中认为,孤独感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存在缺失的时候,主体所体验到的不适感觉。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虽然说一定的孤独感可以培养儿童 独立性的人格,但是长期的孤独感就会导致其巨大的痛苦,随后会在其心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导致难以融入社会,自尊心受损。当前国内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孤独感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一般是针对青年和老年来进行的,本文从儿童角度,分析影响儿童孤独感轻重的个体和外部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孤独感的现状情况,并提出了简单的降低儿童孤独感的建议措施。

一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儿童孤独感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交叉起影响作用,这其中不仅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个体因素: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显示,关乎儿童本身的主观的社会交往自我感知可以更加容易而科学地预测自身的孤独感。不同的社交自我知觉,会产生不同的孤独感,相比较于社会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具有比较高的孤独感。这就说明了自我认知对于孤独感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中间的媒介就是社交自我认知,通过这个媒介,社会喜好和友谊质量等都可能会和孤独感有联系。和社交自我认知这一中介不同的,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孤独感的行为因素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同伴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对外界敏感、问题多的儿童往往因为难以建立融洽的关系而受到冷落,并最终导致孤独感的产生,而内部问题比较多的儿童又会过多的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难以融入群体,难以产生孤独感。

环境因素:

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基本上取决于他在生活中相互交往和产生联系的人和事,其所处的环境,对孤独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环境的最基础因素,具体可以分为家庭功能、类型和父母的培养方法。家庭功能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总体综合性评价,如果儿童缺乏和家庭成员之间必要的交流,或者生活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家庭管理环境中的话,很有可能滋生儿童的孤独感。比如离婚家庭的孩子,会在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时候产生自卑感,导致孤独感大量滋生。父母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样也影响着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否宽容和颜悦色,是否惩罚严厉苛刻,是否不管不问冷淡,是否过度保护宠溺,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阻碍作用。而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不是父母可以代替的,必要的同伴关系可以缓解或者消除孤独感。社交地位和问题行为是两个显著的环境因素,社会地位高的话,孤独感就会减弱,而如同儿童的问题被拒绝或者忽视,就极有可能产生孤独感。而当儿童入学之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孤独感,亲密的师生关系很显然要好于冰冷的师生关系。另外适当表扬可以减轻孤独感,使孤独感的孩子也更加乐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打开心扉。

二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孤独感研究

研究方法和工具: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做社会调查,深入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而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一九八四年asher编制的专用于三-六年级儿童的孤独量表。包含一六个孤独项目和八个和个人爱好有关系的插入项目。(二)一九八二年harter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PCSC)。(三)友谊质量问卷,其中包含四零个孤独项目,不过一般在研究的时候都会对项目进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孤独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所以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综述:纵观国内外的儿童孤独感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结果之间虽然有微小区别,但是却殊途同归,结果在整体上还是彼此相近的。

(一)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对孤独量表中的一六个项目进行问卷打分,一般说来分数和孤独感的高低是成正相关性的。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根据标准化结果把儿童分成三种类型:严重孤独、一般孤独、低孤独。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偏高,孤独感在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其中低孤独感类型的儿童约有一五%左右,一般孤独的儿童则占到了七零%左右的比例,而严重儿童的比例也有一五%左右。

(二)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纪差异通过采取独立样本,对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儿童,其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三)友谊质量分布规律一般从《友谊质量问卷》的四零个项目中,选取部分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评价和最好朋友之间友谊的质量情况。通常包括肯定、亲密、帮助、交流、解决冲突和背叛等几个维度,按照对儿童有积极性影响的方向进行打分统计,分数越高说明儿童的友谊质量越好。当然,对友谊质量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也是必要的。同样采取独立样本,分析差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亲密维度上,不同性别的儿童群体中,差异性较大,相比男生来说,女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亲密程度。从总体来看,除了友谊程度 这个维度,女生要高于男生之外,其他的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儿童群体中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着。从前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降低儿童孤独感的方法。对儿童个体来说,要试着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发展乐观开朗的心灵,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及时交流,有什么困难不要憋在心里,要敞开心扉,迎接成长。对外部环境来说,老师、家长与同学和儿童的关系处理都会影响其孤独感的产生和发展。家庭一定要和睦,家庭管理要正常,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要合理,不能太严格,也不能太宠溺。比如离婚家庭中父母在离婚初期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情况。作为老师,当然也必须尽好责任,为儿童积极健康和谐成长保驾护航。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五篇

摘要: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国外对孤独的研究比较多,我国对孤独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便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pe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diffuse psychological state, if in this state for long-term, child will have maladjustment. There is more loneliness studies abroad; in our county, the study has developed faster in the past ten years. Combined with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data, we found: Subjects age span is imbalance, there are more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and less on young people and children relatively. This research study is to expand from the children.

关键词:同伴关系;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

Key words: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 quality;social self-perception;loneliness

一研究目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的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为缓解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增加在孤独感研究领域中对儿童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设计

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个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交互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本研究选择了同伴关系水平中的双向关系水平和个体特征水平作为考察同伴关系的指标。友谊质量处于双向关系水平,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社交自我知觉处于个体水平,是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

三研究过程

被试在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各平行班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在每个班级中按照同学成绩的上、中、下水平,在各水平中随机选取一一人,即每个班级抽取三三人,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九九人。发放问卷九九份,施测后得到有效问卷九七份。其中四年级三三人,五年级三三人,六年级三一人;男生四八人,女生四九人(见表一)。

研究工具

儿童孤独量表

Asher等一九八四年编制的专用于三-六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儿童自我知觉量表

PCSC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是Harter 一九八二年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

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的简表,共l八个项目,原量表有四零个项目 。

施测程序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做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四研究结果

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儿童孤独感问卷每个项目按照五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从一-五分,这样一六个题目最高分为八零分,最低分为一六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本次调查结果见表二和图一。

由图一可见,较多的儿童集中在分数低的一端,即体验到较低孤独感的儿童比较多。按照Asher的分类方法,现将所得孤独分数标准化,据Z分数将儿童分为三类:高孤独型(Z>一),一般孤独型(-一≤Z≤一),低孤独型(Z二,表明儿童具有严重的孤独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验到低孤独感型儿童占;一般孤独型儿童占;高孤独型儿童占;三%的小学儿童体验到严重的孤独感。此结果与Asher和我国学者邹泓调查结果相近。

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三)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也就是说,男女生之间孤独感体验差异不大。

研究结果(表四)显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F=;)。

友谊质量的整体分布《友谊质量问卷》共一八个项目,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这六个友谊维度,该量表为五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一-五分,将冲突与背叛的项目反向记分后,再将l八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分数越高则友谊质量越好。本次调查结果见表五:

儿童友谊质量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见表六):在友谊质量的亲密与袒露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亲密与袒露程度要高于男生。男女生的友谊质量总分也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友谊质量要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七),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儿童自我知觉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社交自我知觉是选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一个维度,该量表为四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一-四分,计算该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得到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分。社交自我知觉分越高则社交自我知觉水平越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八)男女生社交自我知觉差异不显著(T=;)。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九)社交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

五结论

①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较低。②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儿童的友谊质量越高则其体验到的孤独感越低。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这一主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比友谊质量这一客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更显著。④社交自我知觉除了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背叛)不存在显著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则为显著负相关。⑤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维度得分以及友谊质量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亲密袒露程度和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⑥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一]潘玉进,金笑笑,杨青影,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二零零五,二六(六):一零八-一二零.

[二]“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一九九八,一零:三九-四四.

[三]Asher S.&Renshaw PD,Loneliness in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一九八四,五五:一四五六-一四六四.

[四]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九.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六篇

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语文等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比如,在教学一零零以内的加、减口算时我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理由,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策略。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策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

二、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善;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而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我们都能一分为二,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必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搭建表现的舞台,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标准,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建立在了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上,让教师为学生服务,搭建一个展现学生各方面能力与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来唱数学这部“大戏”的主角。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辩论。辩论是相互公平竞争,激烈角逐的唇枪舌剑的口舌运动,它能培养人一种临场发挥的能力,应激能力,敏捷的反应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密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辩论是一种思维的高级运动。小学生尽管还没有那么严密的逻辑,那么锋利的语言,那么详实的材料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但通过互相指出对方的纰漏之处,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种不同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影响学生合作学习成功进行的因素有积极互赖、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群体意识。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极少动手活动的学生,也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欣赏与设计一课中,教师采用分组合作设计图案,那么,小组里的成员为了群体的荣誉,通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协调和达成观点,争取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呈现一幅幅新颖而有美感的作品。开展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人相处的开朗性格,防止学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与人交往的技能。

五、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可能性”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圆的周长》这一课 ,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教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一零零零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七篇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第四,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以及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力与裁节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随时与教师、家长、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有意愿、有机会进行倾诉,改善以往忽视日常教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号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并保证其行之有效。学校应同家长合作,在保证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有利的情况下,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八篇

徐莉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小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儿童对音乐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面的。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因为多变的兴趣爱好

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注重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童年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时期德、智、体、

美的培养与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

的大部分家长,过分的看重所谓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体

育、美术等课程的重要性。笔者现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

展的特点及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爱好是儿童学习新鲜事物的最主要原

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会激发

儿童的探索欲望。但是儿童的心智成长不够成熟,其对事物的兴

趣爱好和好奇心会随着比较枯燥的音乐学习的进行而慢慢消失,

这就说明儿童对事物积极主动的认知能力有限,缺乏理性的判

断,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驱使儿童学习音乐的内

在动力也会慢慢消失。

(二)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更多是感性层次的认识

起初,儿童对歌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他们

只是感性的喜欢其所接触的音乐,对于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精神

层面的感知知之甚少,可能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旋律所以就

对某支曲目甚是喜好,也或许不喜欢某个旋律而一直学不会某个

曲目,通常情况下,儿童都是凭借记忆反复模仿,而不能像成人

那样,对音乐作品的实质含义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多变的兴趣爱好和缺乏自控力,导致学习内容不稳定

由于儿童易变的兴趣爱好和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导致学

习兴趣的多变,加以现今多媒体的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对儿童

选择音乐学习的形式造成了困惑,比如许多成年人的不适合儿童

学习的流行音乐,如果家长不加辨别的让儿童学习,则会对儿童

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

(一)音乐理论教学应当激发儿童的兴趣。由于儿童心理发

展不成熟,对事物的喜好易变。有时候家长或者老师一句表扬或

赞美就能引发儿童对某种音乐的喜好,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

正确引导的话,儿童的爱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兴趣。作为

学习音乐的基础的音乐理论课程如果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

的话,那么对于儿童学习音乐课程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

儿童音乐理论教学中应加入生动活泼的小游戏、制作小模型以及

儿童相互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作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不断激

发引导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由于

小学儿童还缺乏成年人对事物优劣、好坏的辨别能力,所以儿童

容易受到不良音乐的误导,儿童的心理如果优秀的事物不去占领

就会被糟粕填充,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注重灌输积极、

健康、向上的思想,学习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曲目儿歌等。我

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作品,对儿童的音乐

教学中应将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民族

音乐能够使学生热爱和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儿童民族意识

和爱国情操。学习反映热爱集体、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音乐能

够引导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儿童由于心理智力发

育的不成熟,使得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不丰富联想能力较差,在针

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拓宽儿童的想象空间,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强化,从而使儿

童逐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

能够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引导儿童学会在实

践中、在游戏中提出新想法,提高儿童的创作能力。要儿童多参

加音乐方面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儿童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力

相结合,使儿童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在成长过

程中比较注重自我,对于团队协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在集体

中往往喜欢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忽视。注重对儿童团

队合作思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当前儿童教育必须完

成的一门课程,而要想培养儿童协作精神,需要有意识地表演与

音乐有关的情景剧、开展团体演出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强团

结合作意识。为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要借助器乐训练这一教

学载体,有意识的开展团体器乐演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团队

合作互相配合的意识。但是如何在器乐合奏练习的同时中培养学

生的合作呢?团体演奏的训练、演出,课堂上的合唱、多种器乐

配合演奏指导,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手段之一。要始终让儿童

认识到: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团结一致才能

演奏出好的曲调。

总之,少年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人生时期,其独特的心理

特征要求针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要有独特性。儿童对新事物的兴趣

爱好不能持久、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缺乏自控力,导

致学习内容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模式。要针对儿童不同的心

理特点和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创造性的开发不同的教学课程、

方法、模式,注重不断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心

理状态,注重对儿童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开发,使得音乐教育

成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一]李红等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四.

[二]孙志梅著.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

育,二零零四-二,一四三:二零.

[三]朱智贤,林崇德编.儿童心理学史[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一九八八.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一九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心理发展特点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这座高楼大厦的坚硬的基石,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五年,我深知识字教学的重要。如何充分地发挥教材优势,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我通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认为“以人为本,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儿童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使儿童能够在乐中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具体形象教学

有研究认为,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小学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的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为主要形式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水平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一定的教具、事物或者媒体等进行形象教学。

动作展示

有时候动作演示不仅能使孩子理解字义,也能使他们记住字形。把手()搭在眼睛上(目)就是“看”,有很多这样的字可以通过摆肢体动作进行识字解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儿童也摆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不仅增加趣味性,而且会记忆深刻。

借助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字难记、难讲,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讲解,运用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讲“褐”这个字,告诉他们,褐色就像“生栗子皮”一样的颜色,对于农村的儿童可以让其联想到“大酱”的颜色,也就是让学生睹其物,明其色,知其义,儿童一下子就能形象的记住这个字了。

巧用多媒体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我们通过发挥多媒体逼真、直观、灵活、动态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名词、动词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对许多名词所表达的对象,他们可能并没有见过。而对于城市的儿童,远离农村的生活,对于各种谷物或者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那么,用多媒体课件帮助他们感知名词所表达的陌生对象,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用来耕地的“犁”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能不熟悉它的构造和作用,而没有去过大城市的农村孩子可能也容易将“操场”和“广场”的概念混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实物播放出来,让学生形象的感悟到真实的事物,同时教师再针对其进行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儿童注意发展特点,进行趣味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意注意在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到高年级,有意注意才占主导。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颜色的对比,形式的多样性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意注意的培养,如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大家看——”,“你们瞧”等语言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使学生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而不分心。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七-一零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能在二零分钟左右。所以,为了有效利用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让儿童进行持续识字学习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二零分钟这个上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进行学习呢?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一些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找朋友、制作识字卡片、谁是识字大王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就会积极参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但巩固了生字的音形义,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如讲故事、编顺口溜、猜字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性更高,轻松识字。如在学习“图”字时教师可以讲谜语,“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人人喜爱它”。这种方式在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同时,还可激活思维,激发兴趣,有效的开发学生智力。

三、依据儿童记忆发展特点,进行巩固教学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是在幼儿期记忆发展的基础上,在教学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低年级儿童在记忆容量发展、记忆策略发展上的局限性,会对儿童识字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加之他们的意义记忆能力差,所以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他们记忆上的发展特点,当进行完识字教学后,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巩固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巩固

识字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并不是某个阶段能全部完成的,人一辈子都在不断识字,和文字打交道。每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识字教学不再是以前的一步到位的教学,而是一种细水常流的教学。

小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带领着儿童对已经学习过的汉字进行及时有效的巩固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教会儿童识记以及回忆的策略。

其次,课外阅读巩固

让儿童读一些符合本年级识字水平的课外读物,可以让他们先读一些带拼音的,内容浅显的童话、寓言,朗诵一些儿歌,古诗,他们在字与字的千变万化的组合中,能朦胧地感受到了字的丰富内涵,感受到了字的神奇力量。一方面避免“换个地方就忘”的现象出现,同时,通过读课外书,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扩大视野,而且儿童在阅读中渐渐的感觉到自己识字能力的增强,这就会提高儿童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儿童学习识字的内在动机,对提高识字效果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再次,生活处处能识字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广阔 的天地里,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识字资源,拓宽识字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汉字,比如家庭中的衣食住行的用品,玩具的包装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标语,学校的宣传栏等等,都是识字的好教材,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家长、教师、同学、字典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识字老师。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业负担过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进课堂教学,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易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而充实的童年。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零篇

摘要: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管理不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简单的讲,管理就是管理人心,古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经营人心。

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如果你想得到从未得到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要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如果你想收获,那么你首先需要播种,天下没有供你享受的免费午餐,更不会掉馅饼,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来取得的。付出不是失去,而是在播种。

二、笑脸有时候比金钱重要

或许你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其实不然,能够让一个人改观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处处可见,这样的现象,有的公司工资很高但却留不住精英员工,而有的公司工资虽然稍低一点,但却高手云集,经调查才发现,原来工资高的公司老板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经常训斥,甚至辱骂自己的员工,而另一家则正好相反老板,员工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员工在这里没有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工作更有激情,他们团结合作,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三、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

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划定范围,比如说一个销售企业,今年的销售额是二零零零万件,现在请你给这家企业设定一个明年的销售目标,你会设置多少呢?二一零零万?二二零零万?二三零零万?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设,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明年的销售额为五零零零万,八零零零万,甚至是更多呢?你轻易的给自己划定了范围,那么你就被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你的发展空间就会被无情地压榨了。一个价值二元的笔记本卖到二零零零元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如果这个笔记本上有一位明星的签名呢?那么他就变成可能了。所以请不要轻易给自己划限。

四、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一位其貌不扬的员工犯了一个错误,大多数领导都会斥责他一顿,扣罚奖金,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开除他。这时候如果事态不是很严重你当面原谅了他,说:“某某啊,一直以来公司都很看重你,一直都注重对你的能力培养个,你看今天你做的这个事是不是不太妥当啊?”员工会想:“原来公司一直都很看重我啊,我的一言一行公司都是看在眼里的,今天这个事确实是我不对啊,我要好好改,好好干。”这样既给足了员工面子,又显示了你的宽容大度,激励了员工,何乐而不为呢?

五、不要在小事上浪费时间

古人云“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八 九,如果你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那么不但你的时间会白白流失,而且还会影响你的心情,从而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干有用的事情上,特别是作为领导,做事情不必事无巨细,凡是都亲力亲为,领导的职责在于如何给下属分配工作,要充分相信下属的能力,这不仅是对下属的信任,更是一种历练,做领导的要观大局,引领团队正确的方向,适当的放手,给下属留一片广阔的天空。

六、开拓自己的成功之路

大多数情况下,成功人士,都拥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方向,意志坚定,不会随波逐流,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用船载着一船的大蒜,到了一个漫山遍野都是黄金的孤岛上,那里的人从来没吃过大蒜,第一次吃大蒜感觉特别好吃,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们盛情的款待了他,临走的时候,他们用一船的金银珠宝,换取了它的大蒜,这个人满载而归,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邻村有一户人家,听说了此事眼睛一红,想,我种的大葱味道比大蒜还好,肯定能换来更多的珠宝,于是他们载着一船的大葱也到了那个岛上,那里的人感觉到,,大葱的味道确实更佳好吃,于是,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一船大蒜换取了这一船的大葱。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要想成功,光靠学是没有用的,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成功的经历不一定就适合你,走别人的路,发现不了自己的财富。

七、不相信成功,就不会成功

如果你能像渴望呼吸一样可望成功,那么你终将会成功。如果你还没有成功,我想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你不想成功,如果你想干一件事情,家人朋友站出来反对你,你还会坚持吗?如果你这时候放弃了,那么你还不想成功。如果除了家人反对以外,社会上的反响也很大,你走在大街上,别人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你,走在街角低声或高声的嘲讽你,你还认为自己应该走下去吗?如果你放弃了,那么你还不想成功。如果因为你坚持正确的观念,那么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八、不要妄自菲薄

要想成功就要摆脱妄自菲薄的心态。自信是一种感觉是一个希望,自信可以为你添加正能量,只有自信你才敢于去尝试,才敢去挑战,才有更多的机会成功,自信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勇敢的向成功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不自信的人往往使自己产生恐惧感,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财富,然而越害怕失去往往越容易失去。自信要做到自我的肯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来迎接挑战,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一]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二零零二.

[二]李峥等译.工作心理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二零零五.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一篇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新媒体环境特点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二]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让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四]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环境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原则,构建良好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交流环境,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让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想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二篇

一引言

二发展心理学现实转向的国际学科背景

儿童心理学自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间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了由单纯的儿童研究向毕生发展研究的转换,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发展心理学。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二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崛起。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趋势日益明显。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心理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各个心理学流派的框架从各自方向分别向着学术高峰攀登,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等等,都曾各领风骚几十年。从上个世纪五零年代直到八零年代,研究者才开始意识到并试图整合不同学派的范式,这一时期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各个“新”学派的出现,如新精神分析、新皮亚杰学派等,然而,这种整合基本上还是心理学内部的整合。

最近这二三十年,整合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本身,开始了真正的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将最早在物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使用的动态系统方法整合到对儿童动作的研究中。对心理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发展科学”的形成,这是以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由诸多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可以这样说,在一百多年的学科历史中,心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心理学时期(一八八二年到二零世纪中期)、发展心理学时期(二零世纪中期到八零年代)、发展科学时期(二零世纪八零年代末至今)。毫无疑问,发展心理学是发展科学的核心学科,但只把发展研究定义为“(发展)心理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术发展趋势。所以,强调“发展科学”是当前的潮流。目前,各种以“发展科学”为题的刊物和大部头著作纷纷出现。

例如,国际上已经有多种著名的“发展科学”刊物,如一九九八年在美国创办的《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Science),二零零七年创办的《欧洲发展科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Science),还有一九七八年由“国际行为发展学会”创办的《国际行为发展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也是发展科学方面的权威期刊。此外,以“发展科学”为题的著作更是不计其数。“发展科学”的研究特别强调跨学科整合,这种整合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整合: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不同范式、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被整合使用;或者,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以各自的方法和方法论就共同关心的心理发展问题协同攻关。随着跨学科整合的深入,发展心理学已经从纯粹的心理学分支,演变成了庞大的“发展科学”,但无论方法上如何整合,都始终围绕着心理发展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强调以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是方法整合的目的,决定着整合的方向。出于整合的需要,当前很多发展心理学研究机构都突出强调了“跨学科性质”,或者重新组建跨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机构。如在美国,以北卡莱罗那大学为核心,集中杜克大学、北卡莱罗那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者,组建了强大的“发展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有一零零余名来自各种学科背景的发展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的学术影响。

再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发展科学系,是一个独特的跨学科组织,由来自如下领域的发展科学家和临床学家组成:发展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病理心理学,其学科目标是推进人类发展的理解,并将发展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由此可见,国际范围内本学科的基本趋势是: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集中各相关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的发展研究,强调研究为应用服务。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通常是“问题导向的”,这里的问题既包括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比如如何刻画动作、认知演变的动态过程(如非线性演化、自组织临界性),也包括解决共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在美国集中了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美国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和教育问题(因为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很多国家)。总之,在发展科学领域,真正能推动跨学科整合研究的问题,必然是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或者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现实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应用发展心理学,乃至应用发展科学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Lerner,Fisher,&Weinberg,一九九七;Shwalb,Na-kazawa,&Shwalb,二零零五)。在美国,对“应用发展科学”()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所谓“应用”是指为个体、家庭、行动者和政策制定者直接提供有效建议;“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性连续性的变化;“科学”是指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收集可靠、客观的信息,这些收集的信息能够用来验证理论和应用的效度(张文新,陈光辉,林崇德,二零零九)。

这是当前对应用发展科学的一种较为权威的界定。目前这一学科领域已经有了专门的学术刊物,如一九八零年创办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一九九七年创刊的《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DevelopmentalScience)杂志。由此可见应用发展研究领域的繁荣之势。从最新版本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二零零六年的英文版,可参考二零零九年的中译本)内容的增新,也可以反映出学界对应用发展研究的重视。自二零世纪三零年代起,美国每隔九至一六年就修订一次《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该《手册》的第四版出版于一九八三年,第五版出版于一九九八年,而最新的第六版于二零零六年三月出版,如今该手册已经成为国际发展心理学界最权威的巨著。与一九七零年版相比,新近版本出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大幅增加了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它涉及到三方面:第一,教育实践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它包括(一)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二)早期阅读评估;(三)双语人、双文字人和双文化人的塑造;(四)数学思维与学习;(五)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六)空间思维教育;(七)品德教育;(八)学习环境。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三篇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二零xx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关于,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一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四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五零%。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九零%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二零世纪五零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二零世纪八零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九零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二零xx)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一九九四)在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四篇

一、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五一六岁的幼儿较三一五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二、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三、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三-五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五-六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四、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三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三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五篇

一般人听到变态心理学,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变态这个词总是和怪异、恐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觉得翻译成异常心理学会更易让人接受一点。在hk实习的时候,就听说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只有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才能靠咨询解决;如果是脑器质性损伤,再怎么咨询都没用,必须要精神科医生用药物控制病情。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仍然需要了解异常心理方面的知识,原因是辨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案主,作为咨询对象,而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以避免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对待。

听了郭念锋教授的八堂课,真是受益匪浅,他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把枯燥的异常心理学讲述的深入浅出,不仅记忆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国心理学第一人啊。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准心理咨询师来说,很有帮助。比如有些家长称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天才,能记住一年三六五天的天气预报,又或者能记住城市所有的地铁路线。这时,我们就要警惕了,这孩子是否是在记忆方面有所障碍。在记忆障碍里有一种症状叫作记忆增强,这是病理性的,表现为患者只专注于记忆某一件事,而且记得特别清楚,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有可能是偏执狂。作为八零后的年轻家长,如果不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还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还很骄傲的向朋友炫耀呢。读写障碍也是在小学前半阶段常发的思维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过一例,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分不清类似的字词,无法分辨b和d,p和q,对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会写反。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认真读书,反而进行责骂,那对于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hk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在小学前去专业机构进行一些心理测量,防患于未然。

不仅是孩子,我们也要注意身边的大人。比如某个人特别执著于维护社会观念,他每天都在努力寻找单位里的“坏份子”,对人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行为严重的,还会去法院提起诉讼,即使被退回也坚持不懈。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维护社会公义吗,这是典型的带有超价观念的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还有一些老人,年纪慢慢大了,也会有一些异常行为,作为子女,一定要特别关注他们,以便及早就医。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做的除了对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疏解,还要及时发现那些有疑似精神障碍症状的案例,转介给精神科医生尽早诊治。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压力也在不断的考验着我们。面对压力,是独自疏解,还是找人倾诉,各有各招;但切记一定不能逃避,否则日积月累,你不处理它,它会来处理你。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六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二零一四年六月二二日,^v^颁布的《^v^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一]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二]”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二零一二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二.能力目标

(一)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二)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三)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一)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二)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零—一岁、一—三岁、三—六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三)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四)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五)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

(一)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二)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一.主要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二)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四)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六)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二.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七篇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心理这种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它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研究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属于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的范围,与生物学特别是动物学相交叉。

动物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

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属于原始人类心理学的范围,与人类学相交叉。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人类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起来的,它与动物心理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语言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在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中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发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所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是这方面比较有系统的开创性著作。从那时以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专著不断涌现,使儿童心理学成为个体发展心理学中一个员主要的核心部分。

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研究和著作日益增多,他们称之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内容除儿童心理、少年心理、青年心理外,还包括成年心理、老年心理。

一般说来,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但从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因素的消逝和新因素的出现。如新生儿与生俱来的抓握反射在婴儿期会慢慢消逝,这对婴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是有利的。儿童思维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开展到收缩的过程,有些原来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被简化和省略,同时又提高了思维的概括性。

动作技能的发展也与此类似,逐步减少多余动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人到了老年一般感知思维能力会有所衰退,但其中的某些方面,如晶态智力还会有所提高,只是在临终前才出现一种普遍衰降。

总之,心理的发展是生长和衰退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由此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其他变化形式。童年期以生长方面占优势,成年期则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到老年期则衰退方面居于优势。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八篇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一.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二.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三、结语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二九篇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一三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三—六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三零篇

【摘 要】在《护理心理学》课上,我了解了有关情绪的一些内容。姜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情绪的涵义、特征、功能、分类、表现、理论等。愚生在这篇论文中主要就情绪与临床护理展开讨论。在此文中,我主要讲述了情绪情感定义及区别联系、情绪的生理机制、护士高尚情操的培养及与患者之间交流感情等。文中有些是我在心理学中学到的,也有我看书学到的,还有一些我的体会。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姜老师指正。

【关键词】情绪 情感 生理机制 心理健康

喜、怒、哀、乐是一个人或高级动物的情绪表现,而思乡爱国情结表达着一个人的情感。一次微笑洋溢着阳光,一个眼神充满着信任,一次主动的行为象征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本文就情绪在临床护理,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患者情绪活动的变化,怎样培养积极的情绪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联系;

一.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世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在内产生的体验,使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体验。它们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一.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的社会性。即:情绪是原始的,是任何

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后天培养的。比如饥饿时,有食物就高兴。这是一种情绪反应变化过程,而不能说他热爱这食物。也许他对某种是无情有独钟,这种情况是他长期与这种食物接触的过程,最后他与这食物产生了情感。再比如,一个人爱国,爱民族都是他长期受到该民族的熏陶,以至对民族国家产生了情感。可见:情绪具有先天性的,而情感带有社会性的。

就人类而言,情绪发展在先,而情感体验在后。情绪产生较早,三月乳儿就有表现。情感产生较晚,在社会交往中产生。

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情绪表现的外线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的表达又离不开情绪。首先,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其次,情感是通过情绪形式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也同时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形式。即什么样的情绪暗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状态下集体的内部变化);

个体作出情绪反应时,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描述情绪反应特性和强度的客观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大家可以调适自己的情绪,以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呼吸: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吸次数、呼吸质量是不同的。张家曾做过这样调查:人在平静时,每分钟一般呼吸二零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四零~五零次;突然惊惧时,人的呼吸会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产生;笑时,呼气快儿媳期满,呼吸的比率低到零、三零。因此,大家在平时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有必要的,否则会造成呼吸问题。

血液循环:先打个比方,人在大怒时,脸会胀得通红。这是因为血液循环加快的原因。众所周知,血压、心率、血管容积决定着血液循环。比如人在吃惊和恐惧情况下,心率比平时增加二零次,血压也会升高,血管容积会降低。

皮肤电反应:首先,我先关于一下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时皮肤的电阻变化。皮肤的导电性是波动或任何外来的刺激都能和引起波动的变化。皮肤电的变化使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的变化引起的,是反映情绪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比如运动员在进行比赛前,皮肤电阻降低;过度疲劳时,皮肤电阻增大。

脑电反应:脑电活动的变化也是情绪的生理反应。当人处于松弛状态时,脑电活动表现为每秒波动一零次的脑电α波。随着情绪活动强度增加,这种节律消失,即产生波阻抑。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波幅降低,拨动频率增大,呈低幅快波称β波。个体在病理性情绪障碍时,则会出现β振幅漫波α波。电波各部分的电波活动记录着情绪的变化。

内外分泌腺反应:情绪状态不同会引起各种腺体分泌的变化。悲痛或过于高兴时,使人落泪;焦距或恐惧时会出汗;紧张时,唾液腺等消化腺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会感到口干,食欲减退。所以在重要的前,者有可能会不断的喝水。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中的反应较明显的是紧张和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三护士高尚情操的培养,不良情绪的调适;

高尚情操是推动人事业成功的动力,而不良情绪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开端。护士的服务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性命,印次他们在临床护理中的情绪至关重要。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树立良好的情绪,才可能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这样会对学习、工作才有满腔的热情。像林菊英、王秀英的护理老前辈都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病人,它们是崇高的。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学生要提高护理思想意识,多接触临床。在中,将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结合一起。也要使健康的情绪体验不断巩固,不断表现,让爱成为自己魅力的象征。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试: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促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有促于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要用大学学习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搞好关系。尊重、体贴、真诚、有责任心,学会倾听,善于交谈,常运用非语言技巧等等。护士也要移情的体会患者的感情,以便作出最佳对策。

调试情绪纷扰,根除消极情感。首先校正护理学生的不良情绪,护士被誉为天使。学生不应有护理没有出头之地的想法,更不要有女生才适合护理专业的想法。我们男生也愿全身致力于护理专业,也有为全国护理事业奋斗的意愿。其次,护理学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有义务该正护士在人们心中的意识,抬高护理的地位。

总之,护士应达到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的标准。

四患者的情绪变化:

人敢进入患者角色后,普遍会发生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境不佳,情绪不稳定,对角色迷茫。有些患者常为一些小事大怒或痛哭,常给周围人一些不知所措的疑虑。随着病情加重,病程加长,患者的异常情绪会更加明显。这种情绪会让人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时人们对他们敬而远之。对疾病恢复不利,少数患者会出现情绪反应减弱现象,表现对多数刺激无动于衷。这就意味着患者病情严重或有心理障碍。

五护理人员怎样调试患者的不良情绪:

锯凯农等学者报道,任何易致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等情绪状态的因素,都可能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干扰。大量临床报告,患者常带有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给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护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护士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不应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洒在患者身上。护士的情绪变化对患者及患者家属都有直接感染作用。举个绳老师举过的例子: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晚上在家里生了气。第二体内早上在对病人进行护理前对患者说:“很对不起,我今天情绪调节的不大好,若做出不好之处,敬请谅解。也请您放心,我会尽全力对您做出护理。”这名护士的做法不仅消除了病人的疑虑,而且得到了患者的赞扬。

学会移情,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护士应成为善解人意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首先护士要学会神入式倾听,以博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其次从谈话中别把握患者需求所在,合理的评价他们的想法,弄清楚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背景。最后,运用经验做出合理方案,从心理上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解决问题时,应关注患者情绪改变,调动患者的能动性,不要让病人有忽略的感觉。

综上使我对情绪的理解,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一《护理心理学》韩继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二零零六年八月第一版P一一七第四段;

二《心理学(公共课)》程正明、高玉祥、郑日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零零三年六月第三版 P一五七;

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零零六年七月第五次 P二四五;

四《护理心理学》刘晓虹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零零五年第一版 P一八七第一段。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三一篇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入运用,是保障和支持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事业顺畅有序组织开展,以及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发展心理学作为国际心理学理论研究体系中重要分支,是用于研究分析人类个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事业的实践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最近几年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历史进程的深入推进,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低龄幼儿早期教育干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智力水平和思想品德观念发展,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研究等领域均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展开简要阐释。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分析,独立人类个体在针对现实客观世界展开的认识和分析活动,通常应当具体划分为两种形态,也就是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在现有的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论述和考量视野之下,综合性分析形态和个别化分析形态之间本身具备着较为稳定且充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和互相依存关系。在人类基础性思想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前在背景之下,不管是引入运用哪一种具体化形态展开基础性科学分析实践工作,均能在具体开展的分析实践工作过程中,实现对被研究对象要素的系统化和细节化分析拆解,并在这一具体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保障和支持边缘性学科形态,以及交叉性学科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伴随着《^v^中央^v^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v^中央^v^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官方性政策指导文件的制定发布,以及广泛性引入实施,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逐步获取了充分证实和彰显。在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基础性心理教育知识要素引入呈现,能够有效纠正现有在校学生群体,以及学科任课教师基础性观念认知体系中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保障和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德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基础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充分关注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发展特征、基础性心理发展规律、基础性知识观念接受能力,以及基础性心理体验需求前提背景之下,借由将现代教育学理论和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展开充分结合的历史背景之下,有效改善和优化了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支持和助力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背景之下,为全社会共同进步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支持条件。

(二)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在我国全面素质教育事业的具体化历史发展实践过程中,应当针对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中目前存在的基础性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全面有效的调查分析和教育督导。而切实培养形成指向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优质而且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充分解决和规避我国现有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基础性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优质而健全的基础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建构,是培养和输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前提条件,切实将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引入呈现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实践过程之中,对于改善和优化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素质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实践影响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美育心理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发展心理学早期教育作文 第三二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 科学实施 教育方法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教育儿童这一活动则是促进儿童变化、发展的关键性活动。为此,如何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科学实施小学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学生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时间与空间知觉很不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注意力极其短暂,以无意注意为主;机械记忆占优势;活泼好动,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但却开始由对从父母的同一转向对老师的同一,其明显地表现出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

(二)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一. 应多采用游戏法增添学习活动的趣味,以帮助学生“学会勤奋”。

二. 采用配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如:老师在教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在学校的校园绘制成可活动的组合图片,或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学校。

三. 歌谣+反复诵读法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学“郭”字时,可编成“一点一横长,口字占中央,儿子来拉仗,耳朵拽多长”。让他们在歌谣的形式下诵读,既增加了趣味,又降低了认知难度,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四. 有效控制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发展有意注意。据研究,儿童在七~九岁的注意时间是一五分钟左右,所以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五分钟之内。让放松与学习交替进行,科学地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

五. 抓住“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仍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特点,以身作则完善他们的是非观念。

六. 利用依赖性培养师生感情,增加团体的凝聚力。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感,在各个方面尽心尽责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着想,从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孩子的这种依赖性更加持久,从而便于增加班级团队的凝聚力,为他们的终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相比,小学中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兴趣十分广泛;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趋向正确性,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有意注意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自我尊重的需要比较强烈,开始讨厌家长与老师的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但仍然愿意依靠老师;他们一边继续服从老师的权威,一边又开始重视伙伴间的真诚与法则,可以说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在某些情况下,同伴的规则比父母和老师更有控制力。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出现喜爱某些学科或不喜爱某些学科的兴趣倾向等等。

(二)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一. 学习活动的设置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内容不宜过于冗沓。

二. 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重要,应适当允许他们坚持自己一些合理性的“见解”,而不能简单武断地滥用权威,当然更要适当把握好其中的“度”。

三. 合理利用“伙伴法则”,不断增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进行同伴间的交往,增强团体气氛,以便为他们今后社会化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适时进行学习活动意义的教育,利用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加强他们对每一学科作用的认知,预防他们的偏科倾向的出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也随之迅速发展。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出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到二十五分钟左右;判断力开始理智的发展,同时对老师的批判精神开始萌生,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视约定的事项;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变得更为强烈,但又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等等。

(二)对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所实施教育的看法

一. 激发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勇于做一个探究真知与大胆创新的学生。

二. 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判断力,让他们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分析归纳问题。

三. 在教学中,多对他们赏识教育,不吝啬于表扬他们。多采用肯定和鼓励的言语,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奋发上进的动力,但同样也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

四.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朋友关系。经常和他们谈谈心,密切观察孩子们的思想动向;使学生对老师想说、敢说、乐说,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他们愿意同老师进行交流意见和对事情的看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