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篇
——蒙古族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v^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零零零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五八一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一四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关于,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篇
我的家乡在阳江,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大人小孩都要“拜月亮”。
中秋节前几天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好月饼、水果等东西,准备中秋节时“拜月亮”。凡是认识的人都会互相送几盒月饼,说上一句“中秋节快乐”的祝福。
当中秋节晚上到时,家家户户都拿一张桌子放在能看见月亮的地方,把月饼和水果等食物放桌子里,再拿几支香点起来,插在桌子前头,然后,一家人轮流的站在桌子后面,抬头看着皎洁的圆月,就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并拜几拜。拜完了月亮,就到吃东西了,把桌上的东西搬到屋子客厅里,津津有味的吃着月饼水果。
吃完吃饱了!就到了小孩子的天堂了!小孩个个都提着闪闪发光的灯笼,成群结队的走在一起,互相比比谁的灯笼最亮。有时,还三五成群提着灯笼走夜路,像冒险似的,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那些比较胆小的马上跑出来,只有比较胆大的小孩继续“冒险”,真是有趣极了!
我爱我家乡的中秋节,因为有趣、热闹。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中秋节!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v^熬年^v^。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v^劈劈啪啪^v^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v^烧田蚕^v^、^v^烧田财^v^,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篇
我的家乡在宁夏市、和政县,那里有大山风景如画,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对面,以前家门前只有一条不宽不窄刚走过一两车的大路,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乡彻彻底底的变化了,以前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宽大的柏油马路了。
以前听奶奶说:“这里曾经打过仗”,怪不得我家对面的大山上有几处像堡垒似的“怪物”呢,原来这是打仗留下的。
我们*的风俗有很多很多,而且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还要闭斋什么的,妇女们还在头上戴纱巾。
我们的这些风俗是很特别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妇女们是必须戴纱巾的,妇女们不能光着头露着身体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们可以戴也可以不带戴。
先说说我们的饮食习惯,比如盖碗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才会把这些盖碗的茶端出来,让客人品尝,还会做些馍馍来招待客人,馍馍的花样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锞锞、馓子、酥馓……,它们各个有特色,不过制作它们就难了,比如锞锞,把面和好,还要发面什么的,锞锞里面的图形有很多,比如:龙、青蛙、小鸟……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是我们*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张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摆上各种好吃的东西,还要倒上盖碗茶,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还比如我们的闭斋习俗,斋要闭一个月,早晨的时候必须在六点以前吃过,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点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闭斋,那么就得补六一天的斋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就有这样的习俗啊!
闭斋还有一个风俗,男的一二岁就要闭斋了,一二岁以下可以不闭斋,女的八岁就要闭斋,八岁以下可以不闭,我就想不通男的闭斋和女的闭斋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呀!可是没办法,这就是习俗呀!必须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闭那么就要补六一天的了。这很不划算,还不如把那一天的斋闭够了,闭斋的风俗就是这样。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一三岁或一四岁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么的了,也不能穿短袖,你们说说:“我们的习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么封建也得遵守呀!”因为习惯了也就觉得这个习俗很好,在*看来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吗?
我们*家乡的习俗就是这样的。家乡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呀,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来家乡旅游,我们家乡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篇
提起枞阳,人们会想起鲜脆可口的大萝卜,巍峨壮阔的浮山,油润细腻。香甜浓郁的麦陇香墨子酥,但我还是比较怀念小时候枞阳陆家湾的老龙灯会。听爷爷奶奶说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的陆家湾及周边地区传统的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陆家湾龙灯属于板龙,共一二节有一三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须点上香烛,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换。陆家湾龙灯有诸多表演,大多己失传。现有套路有倒板,螺丝。旋顶、金龙抱柱,龙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和黄龙出洞等。陆家湾龙灯正月初七、十四不出灯,十三正灯,一般在正月十八上灯复,上灯复是在长江边的矶头上,火化龙皮送龙上天。龙架依旧供奉于龙屋,每日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
老龙灯会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唐末时长江发洪水,漂来一付龙板。小湾的渔民捞得龙头,大湾的渔民捞得龙板,各自供奉家中后,小湾的龙头被大湾村民抢得,由大湾组织掌管。成立龙灯队。但龙头确实是小湾先得,经协商龙灯以小湾为娘家,每年初二出灯必先去小湾拜年。
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寄托着广大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虽然前几年开始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已经取消了龙灯会,但爷爷奶奶还是经常会提起我也记忆深刻,这就是家乡的龙灯会。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篇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一种节日要赛龙舟,吃粽子,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那就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相传这天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每当端午节,老百姓就会赛龙舟、吃粽子。老百姓为了找到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时候,就会扔粽子给汩罗江的鱼虾吃,生怕鱼虾咬掉屈原的尸体,人们以此来纪念屈原。从古至今赛龙舟这个习俗保留下来,已经成为了中国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事情了。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不干的事情。粽子分为很多类,有豆沙粽、红豆粽、肉棕等等一些香甜可口的粽子。如今,吃粽子、赛龙舟来过端午节已经成为家家户户不能不过的重要节日,国家特别规定端午节这天为全国法宝假日,就是要让这个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这就是我了解的端午节,这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节日。每当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吃粽子、赛龙舟;想到诗人屈原;想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丰富,我们要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当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小使者!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篇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到,就表示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又来了。每次过春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而我的家乡临泽也有不同的过年方法。
先是要过腊八节,在腊月八日那天,我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八粥食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每个人都要喝。腊八蒜就是用缸子,把蒜瓣用蒜泡小荷里面,在过年吃饺子的时候吃。在腊八节之后的几天,我们要买过年穿的新衣服,小孩子要买炮。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黑,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就是把灶王爷接来大吃一顿,代表着年年有余。我们灶干粮和水果摆在灶台上,点上蜡烛,还要杀一只鸡献上,厨房的墙上贴一张灶王爷的画像。祭完灶就开始放鞭炮。送走灶王爷。
过了二十三,必须要扫房,把屋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还得把被套,床单,衣服都洗干净。除此之外要办年货和买新衣服。
到了除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这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门上贴着对联和门神,房间的门上贴了各式各样的“福”字。店铺也全关了门。到了晚上八点,全家守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等到十二点,钟声响起家家户户放弃了鞭炮,迎接新的一年。这一夜,出了很小的孩子,没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我们要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过春节孩子最开心,因为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到中午时,一家人团圆吃一顿团圆饭。到了晚上,家家户户有放起了鞭炮。然后我们一一到亲戚朋友家给他们拜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要看花灯,街上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花灯由各个单位制作的:有“福”字灯,春灯,老虎灯……有红色,黄色,还有蓝色……在路旁还有漂亮的火树银花,看的人眼花缭乱。过了一会儿,开始放花炮,天空中的花炮犹如天女散花一样,有圆形的,有五角星形的,还有椭圆形的……美丽极了。元宵节我们还要吃汤圆,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正月十五就是春节的闭幕式,元宵节一过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静,孩子上学,大人上班,农民干活,各做个的事。春节,真是我心中的最爱啊!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篇
一大清早,一声声吆喝声便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小街上人很多,多得好像容不下这么多人,虽然有些嘈杂,但也十分的热闹。每个人从身边路
过,伴随着一阵阵香气,伴随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什么东西令他们如此幸福?早点。
孝感早点并没有上海那样食物美味,又不如重庆那边辣得有特色,也没有国外那边满街的芝士味。我们孝感的早点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淳朴的。
孝感米酒,应当属于最出名了,由于它选才考究,制法独特,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沾,稀而不流,又闻着有种隐隐的酒香,却怎么也喝不醉,食用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品种也很多:枸杞米酒,槐花米酒,桂花米酒,樱桃米酒,银耳米酒......,种类繁多,但样样都十分美味。
老人带着小孩去吃热干面,老人呢,在旁边点壶龙井品茶,小孩就在旁边吃着,吃完抬起头来,满嘴都是芝麻酱,用小手一擦,却越擦越脏,热干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后,再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葱等配料,更具特色.吃起来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中午,吃早点的人们都散了,但卖早点的人们又忙了起来,准备着第二天要卖的早点。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九篇
踩高跷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热闹的东北二人转,绚丽的舞狮,甚至东北特有的大秧歌中,都多多少少会有高跷的影子。
记得很小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房间铺了一层垫子,就像拼图一样的,在那里我最早接触到的高跷。
我们看着老师踩着高跷后,仿佛跳一下就能触碰到天花板。心中便按耐不住,纷纷想玩儿高跷。老师分给每一个同学,一个高跷。想到舞台上的演员踩着一人高的高跷。在普通的木地板上,行云流水的走来走去,来去自如。好像步子再大一点,不就可以从舞台一边一直迈到另一头,便迫不及待地迈开步子。
虽说高跷但也差不多只有三十公分,可是对于我们来说也够困难的了。手抓住上面的把手,脚在下面走,感觉步子沉重了许多。如果手与脚配合不好,就会失去平衡;如果左边和右边配合不好,双脚就会拌在一起;如果同学之间配合不好,两个人的高跷碰在一起,两个人就会同时摔在软垫上,可是我们仍然玩得不亦乐乎。
而舞台上的演员就不一样了。几个踩高跷的人走在舞台,各式各样的衣着各有不同。高跷高矮不同,但都只有一个特点——很高,简直无法估计。如果像我们那样总摔倒,那就会摔得很惨吧,然而他们走起来却毫不费力。人们抬头看他们,他们有的走的很滑稽,有的很严肃,有的走起来很沉重,有的带着轻快的步伐,清了清嗓子,每一个演员都唱出了自己的台词。他们配合的也很默契,完全没有瑕疵。那些踩着高跷的人,从高跷上向台下看,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
但是现在会踩高跷的人也并不多了,高跷渐渐退出了舞台,不再受人们的欢迎,却永远都是我的家乡的民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零篇
以前我们家乡过年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大年初一的前一天,我们家乡的人都把压岁钱放到新衣服里面呢。
现在我们过年还是有这么一个习俗,每当过年都是我最开心的地方,因为我都可以得到很多的礼物,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压岁钱,大年初一也就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妈妈会带我去买玩具,有布娃娃,画板和跳绳,大年初一可热闹了!
元宵节到了也就是正月十五,我可以去买灯笼,我看见的灯笼处处张灯结彩,可真漂亮。有纱灯·冰灯·玻璃灯·还有走马灯,你们家乡有这些灯吗?对了还有的灯里面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可真美啊!
还有除夕的时候,我们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我们还可以喝出了香喷喷的酒肉,门外和门上都贴好了又红又好的对联,屋里面有美丽的画,可漂亮了,鞭炮的声音非常的大,我也很喜欢除夕!
我的家乡又美又漂亮吧!我喜欢我的家乡!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一篇
黄海之滨,苏北平原,有一座盐城。那里历史悠久,盛产海盐,因此得名盐城,我的老家就在那里。要说盐城过年的风俗真是不少,除了贴对联、贴福字、放烟花,还有那年夜饭上的一道食品,就与众不同。
记得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刚记事。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邀请很多亲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团圆饭。上菜了!红烧肉、炖鱼、烤虾、炒青菜……嗬!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桌。还有一道菜!我静静地等着,只见奶奶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我奇怪地问奶奶:“为什么上馒头呀?”奶奶笑着说:“咱们苏北有个传统,过年蒸馒头,象征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飞黄腾达!”啊!原来如此。我看见在座的宾客都在吃馒头,我也赶紧拿了一个吃起来。大馒头又白又软,真香啊!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北年夜饭要吃大馒头!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过一次大馒头。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已上小学了。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带着我来到石磨边,一起来磨麦子。只见奶奶把半袋小麦,一股脑儿倒进石磨顶上的小孔里面,然后开始推石磨。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从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面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说道:“大品啊,快来帮奶奶磨麦子啊!”我赶紧小跑过去,与奶奶一起推起小磨来。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小麦还没磨完。奶奶看见我的样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会儿吧。”当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满头大汗,实在不好意思停下,于是回答:“奶奶,不用,我还好,我们继续吧!”奶奶夸奖我:“好孩子,真能干!”
大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把小麦磨完了。奶奶将磨好的面粉装进袋子里,捆紧袋口,准备离开。我赶紧接过面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后面。回到家,奶奶将面粉倒在盆里,用凉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在面板上,使劲地将面糊揉成面团,再放进一个大盆里。我见奶奶没有做馒头,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做馒头啊?”奶奶回答:“现在需要醒面,否则蒸出来的就是面坨,不是馒头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让面团发酵呀!那我有一个法宝——发酵粉。”说着,我找出妈妈带来的一袋发酵粉,递给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说明,拿出一些发酵粉撒到面团上,重新揉了一遍面团,在盆口铺了一层薄薄的布,对我说:“好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做馒头吃了!”
傍晚,奶奶掀开盆上的布:“乖乖,发酵粉的效果真的厉害啊!这面团发得足足比原来大了一倍!现在可以开始做馒头了。”奶奶先把面团分成小份,然后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起揉馒头。最后,将馒头装在笼屉放进锅里,点火蒸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磨面、蒸馒头。
每次年夜饭,奶奶都把白馒头摆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围绕着馒头,形成“一朵花”。可见,传统的白馒头,是永远的C位摆台。大馒头平淡无奇,且又朴实无华,但是人人都爱吃,人人争着吃。过年蒸馒头,日子蒸蒸日上有奔头!原来,蒸馒头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二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
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
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小孩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
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三篇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四篇
春节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从古至今她都保持着独有的文化风俗。春节风俗多彩多姿,让我们用心去体验春节风俗吧!
一年中我最爱的节日就是—春节,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外公总会拿起他的大毛笔,把他所收藏的红宣纸拿出来展示他的才华。外公最喜欢教我们写“福”字,他说,福字是我们老百姓呀,在春节最喜欢的一个字,写完后贴在门上,来年呀才会有福气,家庭呀,就会更顺利。外公呀,几乎每一年过春节都会这么说,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呀总不会腻。外公终于写好,再在纸上弄上浆糊,倒贴在门上,这时外公就会说:“这才是真正的福到了嘛!”从外公的福字中,我感受到了春节的风俗。
大街上,很多商贩都摆了一个小摊子来卖年货,那小摊上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呀!你看,那石滩的一角又围满了人,我也好奇的挤在人群中去看。哇,原来铺满地摊的全是春联,人们都在用手翻来翻去寻找他们最喜爱的那一副春联。那春联上满是金色的大毛笔字,金光闪闪的很是耀眼。我无意间听到了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儿说:“妈妈,这一作文幅怎么样,这一副是不是很好看呀!”妈妈微笑的回答,女儿说:“孩子,这副是很好看,但我们要的是既好看,而且还要写的好的春联,写得好的春联呀贴到门前才是最好看的,来年要我们家才会更幸福,更红火。”从这一对母女的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来年的幸福。
说起春节,我最喜爱的当然是大年初一了,这一天也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小孩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们走亲访友,去拿我最喜爱的压岁钱。我第一个拜年的人是我的奶奶,我见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奶奶,新年快乐!祝你今年幸福快乐,长命百岁。”这时奶奶就会说:“好,那我祝你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给你的。”一个大大的红包亮在我的`面前,我心里那股高兴劲就甭提了。看着红包上“新年快乐”那几个大大的金字,我情不自禁的也对自己说上一句:“新年快乐!”从拜年给压岁钱中我也感到了春节的风俗。
这就是*的传统节日,我最爱的节日!从外公的“福”字,母女的对话,奶奶给的压岁钱中我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春节风俗,感受到了百姓们的心愿。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五篇
我们这里的民间风俗有很多,不过我想说的是过年贴福字这个风俗。
每逢过年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很多人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帖,表示福倒(到)了。
当然,我们家过年也要贴福字。而且每次贴福字都少不了我,只要爷爷贴福字,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事,去和他一起贴。
今年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爷爷手里拿了一堆福字,招呼我和他一起贴。我赶紧跑过去,爷爷把福字一一摊开,准备挑一张最大、最漂亮的福字贴在我们家的大门上面。看着大大小小的福字,突然,一张大大的带着鲤鱼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帘,这应该是最大的福字了吧?我对爷爷说:“爷爷,我们把这个大福字贴在大门上吧。”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准备贴了,要知道这贴在大门上的福字走过路过的邻居都能看到,因此一定要贴得端端正正的才好。爷爷在前面帖,让我在后边帮他看着,这可马虎不得,要是贴歪了可不行!我在后面指挥着爷爷:“爷爷,向右一点……”“奥,好……”“不对不对,再向左一点点,好,停——。”就这样,我们把最大、最漂亮的福字都贴在了我们的大门上了。爷爷走得远一些,又端详了一下,对我的指挥表示很满意。随后,我们把其余的福字一一贴在了门、窗、柜的上面。整座房子装饰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过年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这里过年最重要的风俗,当然,我也喜欢这个风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六篇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然后便是烤制。将月饼一个个整齐的搁置在一块巨大的长方形铁板上,几个人合力把它平放进巨大的、用红砖垒成的炉子里,下面烧着旺旺的木柴。月饼慢慢烤熟的香味儿会漂的很远很远,烤制月饼的时候周围总会围着像我这样的一群小孩,一边好奇的盯着师傅在根据月饼的色泽掌控火候,一边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饼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时间拿几个在小伙伴们一起尝尝,那时的月饼总是搁置了几个小时,还是留着火炉里带着花生油香味的余热。
中秋节快要到了的时候,各家都是要要走亲戚的。我有一个叔叔一个姑姑,六个小姨还有一个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妈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们都渐渐各自成家,所以阖家团圆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热闹非凡。
中秋节那天天将黑未黑的时候,爸爸就会帮我拎着好多好多酒还有月饼,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开^v^奶家还有三奶奶家的门,给她们送去这份礼物。这个时候的她们总是很开心,挽留我留下来吃饭。
最后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还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会来。一家人将吃饭的饭桌搬到小院子里,吃完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拿出每年都会给分给我们的超大石榴,我们一家人围着饭桌,吃几块月饼,听爷爷给我们讲叔叔爸爸们小时候的事,讲小时候爸爸带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从树上摔下来,讲叔叔有一天离家出走只是因为看了李连杰的电影想出家当和尚,讲曾爷爷在村子里埋藏的至今还未被找到的几杆枪,讲以前村子里被挖出来的一罐银元,讲爷爷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几把斧头成功敲击发射的一颗子弹。
过去的时间即是传统,这样传统的中秋永远在记忆中鲜活,笔记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现在在学校,也已是有几年不曾动口吃一口月饼,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乡的亲人能和我在心里一起吃一口月饼吧。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七篇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傣家的竹楼、苗族的银饰。下面我就给大家关于一下几个民族的服饰吧!
先来说说苗族的银饰吧!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v^耳档^v^,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然后来说说白族的服饰吧!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体和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条线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最后再来说说壮族的服饰吧!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而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彩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这就是今天要给你关于的民族特色,怎么样啊?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八篇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九粒、草九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一九篇
又到了冬天了,虽然有些冷,但阻挡不了我对冬天的喜爱。因为到了冬天,就预示着快要过年了。又能吃到奶奶腌的酸菜了。
腌酸菜是东北的传统,临近冬天,家家户户都去买白菜,一买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买,因为有些人家里有那种老式的泡菜坛。大小跟醋坛差不多,大约能装几十颗白菜,大得很。
奶奶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坛子。外表面粗糙,只有一种深棕色。用手轻轻地抚摸,有点像砂纸,摸着有些磨手。但就是这么一个古老的坛子,孕育出一桌又一桌美味。
奶奶先将大白菜去除,用清水一颗一颗的清洗,将烂叶子摘除。用水将坛子洗净,将白菜一颗一颗地铺在坛子中,每铺一层,就撒一层盐,每铺一层就,撒一层盐。每撒一层盐,一大袋粗粒盐就下去大半袋。估计每次腌酸菜都得消耗两斤粗粒盐。看见粗粒盐向下倒,就像下了白色瀑布一样,看着就感觉咸。当然,成品是非常美味的。白菜放置好之后,盖上盖子,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一步,盖子周围有一圈凹槽,将水倒在凹槽中。用来隔绝氧气,让酸菜更好的发酵,如果家里有老盐水,可倒入老盐水,效果更佳。
大约过了一周,奶奶将坛子盖挪开,里面的白菜早已变成,可口的酸菜了。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了。奶奶取出一棵酸菜,用菜刀讲起剁成馅,包成面饼,放在锅里一烙,美味的酸菜馅饼就完成了,一口下去,酸菜的酸和饼的筋道,别提有多美味了。
酸菜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馅饼的味道就成为了我的家乡味道,可是看着奶奶一点一点的老去,我不知道我还能吃到美味的酸菜多少次,看见奶奶斑白的两鬓,不禁鼻子一酸,心中用种说不出的苦涩。毕竟每个人都要面对老去这一件事。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奶奶能健康长寿地生活下去。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零篇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三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
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一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家乡的风俗民情作文六零零字记叙文}.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丽小城扬州。我们家乡过年的习俗大概从腊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时候已经充分感觉新年的脚步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家乡一般腊月二十四这天掸尘,用鸡毛做的掸子将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尘都要打扫干净,然后给灶王爷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送灶王爷上天,禀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况,和我们家的大小事情。记得那时在家给灶王爷上香帖对联要相当严肃的,要诚心诚意的,这样灶王爷才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保我家平安。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
会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们兄妹几个都会起得很早,去放自来水,也叫抢财神水,谁第一个抢到谁今年就会行大运。然后开大门,看见木材,要说发财,讨得吉利,看见芝麻要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好运。然后放鞭炮,拿吉礼。就是每人一个托盘,托盘里有一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一个桔子,寓意运气好,一条糕,寓意甜甜蜜蜜,一个红包,寓意红红火火。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二篇
绚烂璀璨的元宵节紧随着除夕结束的脚步到来了,我的家乡是上海,一个繁华至极而又人人忙碌的都市,但在元宵节那天,却别有一番风景,我始终忘不了那每年元宵节看到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也忘不了明亮宛若星辰般的花灯。
黄昏之时,丝丝缕缕的云霞带来了夕阳,太阳徐徐落下,在天边渲染出粉紫交融的霞光,染了半边天。道路上尽显一派繁忙之景。我们家也如约而至,来到了每年必来的豫园灯会。人流不断地涌动,仿佛吞噬了整座豫园,但依旧能看到花灯那柔和而又炽热的光芒,聚集在一起,照亮了半个城。一路上推推挤挤地好不容易进了豫园,才见灯火通明的街道上挂着花灯无数,柔美绚烂的灯光照亮了栩栩如生的图案,眼花缭乱之际也满是欣喜。还记得小时候赏灯时的懵懵懂懂,只觉花灯散发的光芒,和上面描绘的图案是如此的美丽生动,内心也不禁流露出欢喜,哀求着妈妈一个个都买下来。现在长大了,看到这一番绚丽之景,正应苏味道笔下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般昌盛璀璨,而那花灯的光芒也照亮了我的内心与希望。每当花灯初上之时,众人眼中便是欣喜和希望之情,我便闭眼祈福,期盼来年幸福美满,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睁开双眼,便见万千灯火挤满了整个豫园,灯火明亮映衬着繁华昌盛的街道和驻足观赏的人流,温暖而又璀璨。元宵节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制成兔子样,栩栩如生的雕刻,白色的皮肤上细致地刻上皮毛,放上柔和的白灯,孩童们爱不释手地抱着,捧着,拖着……有的是六边形的,在亚麻布上描摹上优美婉转的景色亦或是古时候传说中的片段,点上黄灯,别有一番风味;更有的是一条大龙盘旋在九曲桥下,一片片的鳞片映衬着湖水的清澈与波光粼粼,闪现出蓝紫色的光芒,精致而又独特的景色引来了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登上九曲桥,驻足观看,留下美好瞬间。逛到那里都是华灯璀璨,人们的交谈、欢笑声掺杂着街边商家的吆喝声,热闹至极。大人们宠溺的看着孩童一手拖着兔子灯,一手吃着街边的零食,尽呈一片幸福美满之景,无尽的暖意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让这一个漫漫长夜变得美好而又短暂,唯有照片留住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赏花灯的由来传说来自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当时的皇帝信仰佛教,恰逢蔡中薜姆鸱ü槔矗称每年正月十五时,印度摩喝陀国众僧云集,瞻仰迎佛舍利,观赏花灯,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明帝听之,为弘扬佛法,决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在寺院宫中“燃灯供佛”,所有人都得挂灯祈福。经过了岁月的流逝,自然而然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赏花灯这一民间习俗经过了岁月的蹉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花灯的璀璨似万千繁星般聚集在豫园,一盏盏花灯宛如人们一个个盛开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驱赶了冬日的寒冷,温暖了人们的内心,似灯塔般照亮了前进的路途,指引了通往幸福的方向。愿将这一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发扬光大,继承真正的中华文化。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三篇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乐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于饺子的飘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间烟火中……家乡的除夕,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处处饱含着朴素的静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谓是这个洛阳小县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街巷上,老旧得有些落魄的白墙黑瓦被红红的对联所装饰;超市里、肉铺那儿,总是排着长队;细细一听每家院子里,总是传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几斤重的饺子肉馅放进铁缸子里,一股脑儿放上许多豆瓣酱,撒上几把佐料,不仅要放葱,还要放蒜,嫌味儿还不够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进去。这可不只是洛阳人的口味重,其实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豪迈,就和流经洛阳的黄河一样,他们并不清澈见底,混杂着泥土黄沙,但也是这红尘中的烟火纷乱、鱼龙混杂让他们有了独一无二的豪爽、包容与开放。
馅料已做好,厨房里的浓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个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面粉倒进另一个大铁缸,放入适量温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软软的、糯糯的面就展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面团白得像瓷,两种香味在空气中相拥相撞,最朴素的食材,在乡里人手中跟变戏法一样,用手一揉,就成功诠释了什么是色香味俱全。
要说什么最有技术含量,那就是包饺子了。因为要做够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几个帮手哩!一个小厨房,黑压压的挤了五六个人,跟上街赶集似的,每个人边包饺子,边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馅料分了家,放到三个大碗里,做成了萝卜馅的、韭菜馅的、虾仁馅的;外公在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每一块面皮都是又大又薄;妈妈、大姨二姨都在包饺子,挑起馅放在饺子皮中间,还不忘捞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动,馅与饺子皮相融合,面皮变得有了颜色,就像一位隐士,落入凡尘,就体会到了人间疾苦,也尝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异乡客,来到这个小城镇,也会沉浸在那红红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热情俘虏了真心,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这烟火人间。经历了寒风的人,总喜欢这样的光明炽热。
冒着白烟的一盘盘饺子端上了桌,轻轻一吹,一咬,一咽,那种美味,迎合着白烟袅袅,恐怕是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但味蕾感受到的满足却是肯定的答案——这是真实,要相信饺子的美味,人间的美好。
除夕的最后一刻,也是压轴之时。提前来到房顶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万家灯火为点缀的喧嚣人间。最后的一秒,烟花在空中接二连三地绽放,五彩斑斓。即使一片漆黑,也仍会有每家的灯火充数,和烟火照亮这个小城镇,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旧如此循环,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旧明亮。月亮与落霞亲吻,来到人间漫步,得以见证这个小城镇豪放、炽热、温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沦陷于家乡的除夕了。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四篇
说到我家乡过年的民俗,那数最隆重的可谓是过年了,过新年了,也可以算是最忙的时候了,也是最快乐时光了,因为可以玩那些只有过年才有的炮啊什么的,还可以拿红包,自己看着那说厚不厚,说薄不薄的红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也有一种奇怪的‘伤感’。
要数最忙的就是过年了。过年的前一两个星期都要准备好过年的必备品——如鞭炮啊,新衣服啊,“祭品”啊,等等所象征过年的东西,都要一一准备好,准备好了以后等到过年了就要去永思堂了。
永思堂?你可能不知道永思堂是什么东西,恩,大概是以前古人为了“祭神”吧?对了蔡氏的人就去蔡氏的永思堂,某氏的人就去某氏的永思堂,反正,只要是百家姓里的一个姓,几乎都有,不过村里有什么姓氏才会建那所属性氏的永思堂,好像早在以前就搞定了这件事。
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除夕一到,早上就要起来准备好今天要拜的东西,到了中午,就是洗澡时间了,你会发现打开水龙头是没有水的,为什么呢,拜托,这是全村,全镇甚至全区全市大家所‘统一的洗澡时间’,好像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了。接下来,去玩永思堂以后就跟其他地方(国内的……)差不多咯,放鞭炮,穿新衣,贴春联,千篇一律的感觉。
我家乡是这样过年的,你的家乡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五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也不例外。
家乡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洁工具,为迎接新年做准备——扫尘。扫尘寓意着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
一大清早,我们个个精神饱满。妈妈像是司令官一样,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开始分配任务,个儿高的爸爸负责打扫房顶和橱柜,细心的我则负责擦玻璃,说干就干,我先打来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后拧干,在玻璃上擦来擦去。可是不管怎么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记。我十分不解,便去问妈妈,妈妈拿给我一块干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发时,再拿干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记”我按照妈妈的方法,不一会儿,玻璃就锃明发亮了。
转眼间,又到了春节的一个高潮“除夕”,除夕吃饺子是由来已久的习俗。
今年,我们家准备包带有红,绿,黄,白四种颜色的元宝饺子。其中有三种颜色分别用胡萝卜,菠菜,玉米打成汁揉进面粉做成。
接下来,是包饺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面”。爸爸把面粉和鸡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温水,用筷子慢慢的搅拌,直到碗里成了面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准备好的三种颜色的蔬菜汁分别倒进面团里,不停地重复揉搓,揉到面团的表面十分光滑时就开始醒面。这时,我们就有了红,绿,黄,白四种的面团。
然后,便是调馅,调馅十分简单了,妈妈把准备好的芹菜,猪肉,芝麻合在一起搅拌,放入佐料调味。
最后,便是元宝饺子成型了,此时,爸爸变得像是司令官一样,一边拿着擀面杖擀面皮,一边指挥我和妈妈包饺子。我拿起爸爸准备好的梯形的皮儿,将馅儿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两圈,可是一卷,馅儿不听话的跑出来了,我一急,手一抖,饺子皮带馅儿全掉地上了,我一脸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过来给我做了一个示范,皮和馅儿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样,服服贴贴的粘在一起,形态像极了一个元宝,爸爸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多试几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来按照爸爸的步骤,小心翼翼的试着包一个,慢慢的一个不太像元宝的饺子包成了,我高兴的拿给爸爸看,爸爸夸奖我真棒,接着一个一个的真正元宝饺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过参加包饺子全过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怕失败,坚持一定会成功”。
夜幕降临,四种饺子排队跳入锅中,锅里先是“咕噜咕噜”直响,“噗”地一下,锅盖就被顶了起来,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锅中倒入凉水,才见那一个个饺子浮出水面,饺子端上桌,妈妈告诉我:元宝饺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财源滚滚。我夹起一个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放入口中,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岁。你听,窗外听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新的一年到了。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六篇
杨成奎
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
小河两旁人山人海围满了观众,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谁输谁赢。龙舟争先恐后的划了出来,三辆龙子实力不分上下,选手们整齐的划着船桨“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拿着手上的鼓锤铿锵有力地敲着,鼓为自己鼓舞士气。
岸上的观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心急如焚地喊着加油,小河上选手们不一乐乎的划着,他们听着观众们强烈的耐喊声,顿时变得充满了信心,更加迈力的划着,锣鼓声变得越来越响,船桨划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河水被搅得汹涌澎湃飞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凶猛地向河岸拍击,选手们越战越勇。就在难解难分之时,蓝队,使劲往前划着,最后一举拿下冠军,其他两队虽然输了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向蓝对庆贺。这时鞭炮齐鸣,人声沸腾为冠军颁奖的,时候到了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是是这次龙舟大赛上最富有动力的的交响曲。
河水*静了下来锣鼓与鞭炮消失影去。刚才热闹的气氛渐渐变淡,隆重的龙舟大赛拉下了围幕。
评:开头直奔主题,“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不见其景,先闻其声,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第三段更是把赛龙舟的场面推向高潮,热闹的欢呼声呐喊声似乎还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结尾自然、简洁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 (菁选三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七篇
一年里,有许多节日要过,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可是在我的家乡,却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枸杞节。
枸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果,我的家乡就是世界闻名的枸杞之乡,据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这里盛产的红枸杞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枸杞节也是因此而来。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枸杞采摘的旺季,鲜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田野里散发着枸杞花果的怡人清香,这时你来到田间地头,到处可以听到杞农们的欢声笑语。红红火火的枸杞节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盛大的节日。
首先是有一个隆重的开幕式,有精彩的文艺演出,绚丽的焰火表演等。然后,从远方来参加节日的客人们可以到枸杞园里去体验采摘果实的快乐,去亲口品尝那鲜美的枸杞果,去欣赏那枸杞园的美丽风光。当然不止这些,由于枸杞的药用价值很大,所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枸杞产品,比如吃的:枸杞干果、鲜果、枸杞糖、枸杞糕等;喝的:枸杞芽茶、枸杞果酒、枸杞咖啡、枸杞牛奶等,琳琅满目的枸杞商品会让你目不暇接,馋涎欲滴,一个枸杞商城,会让你转上大半天!火辣辣的天气,火辣辣的节日!
怎么样?暑假的时候,欢迎您也来到我的家乡,来参加盛大的枸杞节,来品尝我们的美味的枸杞果吧!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八篇
老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一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是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是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了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二九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热热闹闹的春节等等。当然在我的第二家乡:茂名也有自己的节日和风俗,那是茂名的节日,渔民的节日,也是大海的节日——开渔节。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南临南海。由于靠着南海,许多人都靠打鱼为生。但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这样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叫“休渔期”。每年各海区的休渔期时间长短不定。
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结束为“开渔”。博贺的政府和旅游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在开渔节前一天,庆祝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码头舞台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会被停放的很整齐,每条船上都会装上彩灯和大红灯笼。码头也会好好布置一番。
在开渔节当天,上午会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动。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在下午,渔民们会在码头摆开酒席,其实是老板请家人和员工们吃饭,为的是让员工们在开渔后好好工作。
开渔节时候,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瞬间成为汽笛长鸣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头涌动,鼓乐喧天,大家都希望渔船能平安归来。晚上,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的景象!
啊!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风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零篇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的习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一天,他们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就露宿于野外。有几个士兵饥饿难耐,在田里摘了瓜果充饥,于是主帅要降罪于他们,乡亲们得知后纷纷出来劝说,其中有一位老者随口道:“八月摸秋不算偷。”因此,士兵被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从此留下“摸秋”的习俗,丢了“秋”的人家,无论多少,从不叫骂。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是喜欢摸秋的。中秋节的夜晚,圆圆的月升起来了,吃罢晚饭,我和小伙伴们那块棉花地碰头,然后从在土丘上,商量着偷谁家的“秋”,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叶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摸秋啦!”不知是谁在田野里轻喊一声,于是我们便四散于浓浓月色之中。我拽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留在门口放哨,于是我便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我缓缓地抬起脚,脚尖似游鱼一般轻轻放下,我始终提着一口气,可怎知刚要成功这写日志,不知从哪冒出一只大黄狗,“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正当我犹豫恼怒之时,钱奶奶却走了过来 ,边把大狗拉走,“都怪我不好,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便往家里掏出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受宠若惊地接受了。
摸秋、摸秋,悄悄偷走了秋日的欢乐与甜蜜。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一篇
*时没有时间,只能在暑假回姥姥家看看。这次回家,正好赶上村里为庆祝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而唱戏,我激动不已,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啊,太好了!
姥姥家的村子名叫北曲河,顾名思义,是在太谷县有名的象峪河畔。村子里的人淳朴、老实,我来到村里,小朋友都会把我当成“贵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我的一份。
今天,我早早地就和小朋友们来到大戏台前,在戏台的最前面放好高凳,期待着戏的开始。
等到快中午了,还不见演员准备好,就飞速地跑回家中,向母亲要了几元钱,又火速跑到戏台下面的小贩那里买了一杯冰激凌,吃了起来。忽然,一阵周围跑到了我的鼻子里,我顺着臭味望去,原来是臭豆腐,唉,臭死了!过了一会,卖东西的人更多了。
这时,戏台上的红配蓝的步子拉开了——戏开了。我急忙站到高凳上。一个穿济公衣服的人走了出来,说着唱着,我不能完全听懂,只是略微听得懂一些,前后连贯不起来,所以只能认真地看动作。随后,又来了几位姑娘,他们说着说着就打骂起来了,那“济公”老往大姐扑去,让人感到有些不健康。
最让我喜欢的是《王婆骂鸡》,因为有时能听懂一大段,其中有这么一段:姑娘们偷了老婆的鸡,叫你找不到好女婿,无儿无女绝了后,到了老了没人管,叫你再偷老婆的鸡。用淳朴的太谷土话,表现出农村封建社会的落后。
最妙的是在晚上,我买了几串豆腐串和香肠,吃着香喷喷的小吃,看着演员有趣的动作,说说笑笑,真是“两全其美”啊!在最后的晚会上,演员们又和村民们一起唱起了歌,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似乎沉醉其中,久久不得苏醒。晚会结束了,我又和小朋友们玩起了“侦探柯南”的游戏,指导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戏场。
躺在床上,我想,农村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将来要是农村都变成了城市,我还有这些乐趣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二篇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三篇
我们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
正月初一早上,我早早的就起床了。妈妈说,我们一起包饺子吧!我想:“包饺子有什么难的呢?还不是把饺子皮捏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开始包饺子了,我先看着妈妈包饺子,然后我也拿了一张饺子皮,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我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再用另一只手把馅往里放,然后两只手合在一起,使劲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正当我得意的时候,不小心把饺子皮弄破了,我红着脸赶紧拿了一张饺子皮,包住破的`地方,谁知用力过猛,馅从另一边冒了出来,我又赶紧拿了另一张,这下可好,我包的饺子变成”胖娃娃“了。经过第一次的教训,我更加认真的做,不会儿包好了妈妈看见了说:”非常好。“虽然妈妈说我很好,可是我还是比不过妈妈。
很快我和妈妈把饺子都包好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四篇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炼火,又称“踩火”。
一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看炼火,前来观看炼火的人,有来自浙江省电视台,金华、磐安电视台的记者,有来自各乡的广大村民,还有我的同学亲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炼火就要开始了,十一位男子汉赤膊上阵。他们先到小溪洗身子,大概是去邪吧!过了十几分钟,一位老爷爷把“圣水”吸进嘴巴里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把“圣水”吐进“^v^”里,老爷爷带领他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又从北走到南,还从南走到北,绕了一个圈。炼火正式开始了,男子汉们接二连三地冲向“^v^”,赤膊、洗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那动作粗糙有力。好似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炼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短短地二三十分钟时间,就把一堆熊熊“^v^”炼平了。火焰熊熊升起,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这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古老的村庄、传遍了整个磐安县城,传遍了大江南北。
炼火的场面刻在了人们的心理,据道家说“炼火”是修炼成“真果”的必经之途。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去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企图。对民间来说则好愿之意。能保一方平安,所以炼火能千古流传。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民族文化。更为双峰乡质朴勤劳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和谐的乐园。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五篇
我的家乡处在*的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地地道道的潮汕文化的影响,因此家乡有着非常有特色的风俗文化。
在我家那边,风俗文化从小孩子满月酒时,潮汕人家非常热情好客,小孩子满月那天主人家会准备尽可能的丰盛的酒菜来款待客人。亲朋好友们不到万不得已都是会到的,客人还为带来了新衣服或是礼金或是金银饰品。小孩满月后,每年都可以吃到一颗或是几颗红壳蛋,接受神灵们的祝福和好运,这会一直延续到小孩子的*礼。
在家乡还有一个体现风俗文化的重要日子——春节,春节在家乡是一年里最大的节日。每到春节,村子就会请剧团到乡里搭棚唱大戏。这大戏就是潮剧,潮剧也是梨园戏种,与京剧相同又有所不同。每唱大戏都会吸引到村里的老老小小十分日闹。在村子的另一个地方也会有精彩的木偶戏。有时也会有精彩的舞狮、英歌舞,英歌舞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小孩到了十五岁便迎来了*礼,家那边叫的名字很好听“出花园”。一五岁的孩子会穿上红色的衣服,迎接来自亲朋好友们的祝福,那宴会的气派程度是屈指可数的。
如果要说那最具风俗、宴会最盛大,我会直接告诉你说是潮汕的婚礼。家乡婚礼时请的人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除了三姑六婆还有邻居等。那时你会品味到最具家乡风味的食品,也会有鲍鱼、燕窝等名贵食品。那时吃的就集吃奇、吃好、吃贵于一身。
家乡风俗很多,很多场景、细节没身临其境是没办法体会到的。如果有机会希望多来品味博大精深的潮汕风俗,热情好客的潮汕人家会泡一杯满蕴茶道的'功夫茶来欢迎你……
——风俗民情的春节作文 (菁选三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六篇
每到端午节,精彩纷呈的龙舟赛就要开始了,这是我最期盼的时候。
赛龙舟是端午节活动中最隆重的环节。龙舟长约五~一零米,有的更长。为了长久的'保存龙舟,人们就把龙舟埋在水底的泥里,到了端午节再挖出来。祭祀过祖先,人们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擦拭龙头,擦得龙眼怒目圆睁,龙首傲然挺立、威风凛凛。
我来到珠江河畔,河边上早已人山人海,连宽阔的马路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天上灰蒙蒙的,下着毛毛细雨,有的人撑着雨伞;有的拿着望远镜,向远方眺望水面上的龙舟;还有的寻找着个合适的位置。江面上,六条龙舟一字排开,每一条龙舟都代表着一支队伍,每一位队员都紧绷着脸。最吸引我的是第二只队伍,他们身着深色短衣袖,精神抖擞、皮肤黝黑,手中紧握着木桨,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刚开始是你追我赶不分上下,可没过多久就拉开了距离。二号队处于领先位置,一号队和三号队紧跟在后,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二号队队员们的手都开始发麻了,但面前的终点线和观众们的加油声给了他们动力,鼓手也加快了节奏。他们冲过了终点线,夺得了第一。
龙舟赛结束了,观众们兴奋的议论着,陆续散场了,江面恢复了*静,但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静,*人民为什么这么团结?这一场激烈的龙舟赛时刻激励着我,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心气——团结、拼搏、向上!这种
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七篇
我的家乡是四川华蓥的一个小镇,说起家乡的风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说的,就算是举办婚礼了吧。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视。在举行婚礼前,双方的父母忙前忙后的,发喜帖办嫁妆等等。买来的嫁妆先放置在女方家里,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里。最热闹的还是举办婚礼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妆打扮,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到来以后,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门时,新娘用手捂住脸轻声的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当接新娘的队伍开始走时,女方家里人就开始放鞭炮。另外,新娘还带去几位年轻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时,一般来说都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如果在同一条街上,有两户人家娶媳妇,谁先娶回来得快,就意味着谁先得孙子,先发财。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过桥的,新娘必须往水里抛几枚硬币。新娘到男方家后,新房里的蚊帐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婶婶帮挂的,一边挂一边还说一些吉利的'话,男方的父母给挂蚊帐的人一个红包。
在喝喜酒的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数目不小的红包。
家乡的风俗除了举办婚礼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节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机会再给你们关于。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八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国家地大辽阔,每个地区的风俗有千千万万,但我想,有一个风俗定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更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桌边,高高兴兴地吃年夜饭。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人们都叫它“年兽”。每年除夕,它都出来滥杀无辜。有一年除夕,“年兽”挣断了铁索,又窜回村中去吃人咬牲畜。村民们与它拼死搏斗,才将它赶走。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门庆祝,这样就有了“拜年^v^的习俗。时间一长,人们逐渐找到了“年兽”的弱点:怕光、怕红色、怕响声。所以,除夕之夜每家每户贴春联、放鞭炮。这样,“年兽”就不会再害人了。这一天,人们称为“过年”,又称“春节”。
到了除夕这一天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飘荡着酒肉的香味。门前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上富有年味的“福”字。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论着趣事。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坐在一起,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五、四、三、二、一!过年啦!”屋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表示对家人的祝福,大人们听了这些美滋滋的话,都掏出腰包,给孩子们压岁钱,顿时,孩子们心花怒放。
春节多么热闹的节日,一个家家都知晓的风俗,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三九篇
我家是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是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了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爸爸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爸爸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民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零篇
七夕这个节日其实没有太多的习俗,这个爱情的节日其实主要是年轻人比较喜欢,也没有太多的习惯传送下来。在七夕的时候很多的男孩子都会带女孩子去一些比较浪漫的地方,当然我们是住在海边的,我们家乡这边有非常著名的滨海长廊,绵延一零多公里的海岸线在这边是七夕佳人的最佳去处。无论是什么节日,只要是跟爱情有关的,这边就会出很多的活动,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情侣来这里玩耍。
我们这里的人许多民俗活动都要用上石榴花枝这种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大多数家庭喜欢在庭院种植石榴,既美观又实用。“石榴”可供入药,树皮、根皮、果肉、果皮对伤寒、痢疾、绿脓、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有一定治疗作用,特别是石榴根皮碱有很好的驱虫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海岛人生活与石榴密不可分。东山岛四面环海,是个重点渔区。七夕这天,渔家人总忘不了准备两样东西,一是前面所说的石榴,二是自家捕捞的小鱿鱼。小鱿鱼蒸熟后连同石榴放在盘碟,摆到床前,敬奉“床公床婆”。床,是哺育人们成长的摇篮。当地人用石榴敬奉“床公床婆”寓意多子多孙。
这也是唯一的一点我们的传统习俗了,毕竟常年生活在海边,需要有一点精神上的传承。不过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能也都是如此吧,毕竟不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确实很难找到有七夕传承的地方。虽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但是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的,因此七夕也慢慢的不受人关注了,也从此开始没落。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一篇
我的家乡在南垒河畔,是人们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名叫“孟连”,这里天气晴朗,湖水清澈,还住着勤劳朴实的傣族人们。
傣族人民都有许多热闹而又有趣的风俗,其中,一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最为热闹。
这一天的清早,天蒙蒙亮时,这里的傣族人民都会去到遥远的山上,采来鲜花和绿叶到佛寺供奉,盛来那澄碧、甘甜的泉水为高大、威严的佛像洗去尘灰。做完这些后,群众们都无一例外地来到中心广场上,那早已布置好的喜气洋洋的广场上,都开满了凤仙花,给人以愉悦的心情。
群众性的互相泼水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老少,像一群群马蜂似的,朝着对方狂奔而去,他们把手上的铜钵、脸盆、木桶……各种各样盛水用的工具都急忙丢到水里盛水,人群欢呼声、笑声……涌出大街小巷,孩童们拿着小桶嬉戏追逐,大人们拿着铜钵、盆,互相泼洒,从头到脚,全身湿透,就像个湿淋淋的落汤鸡,只不过,在他们眼里,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幸福的水,无论是那个被泼的人,还是泼水的人,都喜笑颜开,笑开了花,像阳光一样灿烂无比。
中午,进行激烈的运动竞赛——划龙舟。在宽阔的澜沧江上,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欢呼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深蓝的天空中绽放着无数枝绚丽多彩的,美丽夺目的花,美丽极了!
我家乡的风俗就是那么有趣,那么热闹。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二篇
为准备普通话测试,在图书馆找书,意外地在一本书上能看到我们家乡的风俗,真的很惊讶也很高兴,要知道翁源是多么小的一块土地呀。
我以为会有挺多地方提到家乡的,就把书借回来一页一页地翻,谁知道才只有三处,具体如下:
在翁源这个地方,是在年二十四日祭灶神的。把灶君——用瓦别成U字形,两边插上蜡烛,中间点上香,上面贴上“司命灶君之神位”,清洗干净后放在灶壁上,晚上用香烛供奉,还有一个名字叫“灶君上天”。
在翁源,除夕饭后还要用柑叶泡水洗身,洗后周身都有余香,使人薰醉。
除夕夜,在翁源不但不能熄灯,尤其是女子房内的灯更要燃着。倘若油干了,也要在深夜爬起来加油。如果灯一下子熄灭了,则被认为是极不祥之事。这样日夜挑灯,要一直到初四才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三篇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家乡过年风俗的作文 (菁选三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四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件事写了中国人民过节的主要传统,虽然每个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民俗,但是,每个家庭不能少的就是……
爆竹,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放爆竹烟花的习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管你还在城市里,乡村里,还是等等地方,都能听到爆竹的声音。我的故乡广东,就和所说的一样,每天都有爆竹的声音,虽然这个声音吵得人睡不着觉,但是这也是一种民俗习惯。
爆竹有很多种类,比如有:联排放的小连续放的有冒烟的,有没烟的,有彩色的,又有没颜色的。
小孩子们都争吵着要去放爆竹,大人们也喜欢放爆竹,有调皮的小孩子,喜欢把爆竹点着了之后再跑,十分可爱。
除了放爆竹,过年还有一个不能少的环节,就是发红包。大人们发红包,小孩子们收红包,这种习惯,一直从古至今传承下去。孩子们,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五篇
我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吧,然而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在平凉,在那里我们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民俗,那就是燎疳。
每当正月二十三这天,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准备麦秆、蒿草以及鞭炮、盐巴、五谷杂粮等,准备举行过年的最后一项仪式。
在这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在夜幕降临的时,燎疳的仪式便在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期待中开始了。首先要在堆好的柴火上撒上盐巴和五谷,再放入一串鞭炮,然后点燃火堆。鞭炮、盐巴在火堆里欢呼雀跃,噼里啪啦地炸响开来。男女老少依次跨越熊熊大火。火堆火燎中,烧燎祛除来年的晦气、厄运以及灾难,图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生活兴幸。
跳完自家的火堆,奔向邻家跟高更大的火堆。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暗地里较劲,看谁跳过更高更大的火堆。燎完疳后,当然还要举行最后一项祈求仪式——扬花。即是把烧完的灰烬高高扬起,然后大家齐声祷告,虔诚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虽然城市中并不举行扬花,可是却和农村一起燎疳,而且还比农村更加热闹。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民俗,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来我们家乡参加,我们欢迎您的到来!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六篇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七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外公、外婆是张金人,在他们那里过年可热闹了,放鞭炮、吃鱼糕、吃卤肉,特别是外婆做的炸肉丸子、卤肉最好吃。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会守在外婆的蒸笼旁,等待着外婆新鲜出炉的鱼糕,还没等外婆把鱼糕摆放好,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用小手去偷吃,那刚出笼的鱼糕烫的我“嗷嗷”直叫,那鲜美的香味,让我顾不得鱼糕的烫,一口全放进嘴里,“好吃!”我不禁赞叹到。
过年每家每户贴对联也是必不可少的,那红红的对联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听大人们说过去人们把桃木做成个“符”字挂在门前,每到新年的时候就更换新的,后来慢慢演变成对联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
一天清晨,舅舅和外公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让我和他们下去帮忙贴对联,外公拿着梯子,我拿着剪刀和胶布,舅舅拿着对联,我们一起下楼了。到楼下后,外公把梯子架上,我拿着剪刀和胶布在一旁把胶布剪成一段一段,舅舅拿着对联整理着递给外公,上下左右对齐了,对联贴好了“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羊羊伴福来”对联上的几个大字引人注目,外公站在对联前一个劲的笑,仿佛看见了羊年一家人。这是,灯笼也挂上了,搞定收拾东西上楼去,一上楼,桌子上早已摆放好满满的鱼糕、卤肉、炸肉丸子,我的口水直往外冒,哥哥和我硬是把每个碗里的东西都尝个遍,吃的同时也不忘夸奖外婆做的美味,外婆的嘴都笑的合不拢了。
过年真是一个好日子,为了家人的团员,我们要更加勤奋、努力的学习,让家人们开心,这才叫真正的过年。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八篇
俗话说: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我的家乡在泰州,这里的端午节,在艾香里吃粽子。
端午这天,满街飘着粽子香。家里买了许许多多的粽子,红豆的,红枣的,瘦肉的,花生的,咸蛋黄的。奶奶也亲手裹了些粽子,我在“裹”字上打转。多么生动形象的一个字啊!是给米穿上绿蓑衣呢,像裹着一个白嫩的小娃娃。那架势,有烟火的闹腾,有过日子的隆重。生活如此这般,真是美好。
吃时,我突然想起一种叫艾嵩的草,叶片灰绿中泛白,茎亦是灰绿中泛白,笔直笔直的,香气从茎叶间散发出来。这种香气很奇特,香的苦苦的,醇醇的,却让人闻着很受用。
街上有卖艾嵩的,一小把一小把地捆扎着,插在塑料桶里。家里随便乱插,大门上,窗台上,家神柜,都插上。甚至蚊帐里,也要挂上一小把,家里处处弥漫着艾嵩苦苦的香。
我喜欢这样的忙乱,这样的张罗,这代表着过节呢,代表着我们有粽子可吃。我们在艾香里吃粽子,无忧也无虑。我一口一口的品着它,味道细腻,香滑可口,又粘又甜,白色糯米里掺着红枣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粽子,我打开电视,观看赛龙舟。龙舟的造型各异:龙头高高扬起,头上犄角格外显眼,龙须随风飘舞。比赛开始了,龙船们像箭一样发射出去。渐渐地,一艘金黄的龙舟超过了别的龙舟,跨过了终点线。
我的家乡的风俗远远不止这些,生活如此这般,真是美好。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四九篇
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七零零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一九七九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零篇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节日,在这天有这个习俗的地方会禁止生活。我们家乡在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种习俗,但是现在已经慢慢的摒弃了这种习惯,主要是因为这一天不能生活做饭,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说,我们不生活做饭其实是很难的。不过我记得小时候还是很多人过这个节日的,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的准备好第二天的食物,在这一天我们全部都是吃昨天剩下的饭菜。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介休的三贤之一介之推的节日。介子推,春秋晋国大夫。因为“割股奉君”之举而名闻天下。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大举封赏功臣,却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耻与争功邀赏者为伍,携母一路跋涉来到介休绵山归隐。有人写出《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情急之下,命属下放火烧山,逼迫素以孝子闻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身背老母,紧抱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重耳万分悲痛,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
不过小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习惯,就是在当天小孩子不能出门,据说是因为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我们也不能出门,要安安分分的呆家在里。小时候我还是很讨厌这个节日的,既没有好吃的东西吃,也不能像其他的节日一样出去玩,所以慢慢的我们这边的镇子也不过这个节日了,从而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俗习惯了。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一篇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二篇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我家乡的风俗也毫不逊色。
过年啦,家家户户都要吃美味的腊八粥和吃那鲜美的饺子。腊八粥有许许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美丽星星,在汤汁这个美丽的“宇宙”中闪烁着。当然,还要吃祭灶神,吃祭灶火烧。祭灶神当然要用十八个祭灶火烧和一些菜,给灶神当上天路上当干粮吃。祭完灶神,就要把这些食物瓜分。过年了,串门可是少不了的啊,到了亲戚家,小的都给老的拜年,还能得压岁钱。过年娱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城市里也有人舞龙。在美丽的夜晚看烟花,在繁华的城市看舞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记住了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三篇
进入腊月,家家都盼着过年。过年的准备忙碌而愉悦。大人们忙着采办年货,打扫除尘,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饭。我们男孩子参与最多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鞭炮,和小伙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我拿出一根“老鼠尾”点燃,随着手臂的挥舞,它开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闪耀除一个个迷离的光圈。它一点点燃烧,不停的发出“吱吱”的声响,我的手指也跟着一点点热起来。看着它慢慢熄灭,只剩一股烟还在不屈不挠的缭绕。
另一个伙伴从裤兜了抓出一把响炮往地上一洒,其他人纷纷冲上去踩,看谁踩的多,踩中一个就发出“啪”的一声。空地上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啪啪”声。伙伴们兴奋的不得了,闻着空气中呛人的烟硝味也照旧乐开了花。
大人们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级的小玩意儿了。他们放的“二踢脚”威力巨大,点着以后,“碰”的一声蹿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巨响,如炸弹爆炸一般。小孩被大人们护着躲着看。震耳的声音还未息,又来一个鞭炮,一而再,接二连三。
爸爸告诉我,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时候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年兽*常在深海里睡觉,到了年底,它非常饿,就爬出海洋,到陆地上面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过年放鞭炮,贴春联。年兽赶跑了,这年也就过了。
春联不仅辟邪避祸,还寄托了人们的企盼和美好愿望。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就贴”金榜题名“;家里有老人的就贴”福寿安康“;家里做生意的,就贴‘日进斗金’。
我看着这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正是过年的真实写照啊。
——中国的风俗民情作文 (菁选二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四篇
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旧时每逢元宵节,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陷者为“糖圆”,大颗有陷如白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处处敲锣打鼓。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什么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据说在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妆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扫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现在呢?每逢元宵节我们还得保留晚上吃“糖圆”或“元宵”的习惯,吃过晚饭,还会去街上参加元宵节灯会,猜灯谜。回家还能看元宵晚会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五篇
你听说过拗九节吗?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个节日哦!
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从清代史学家林祖熹的这句拗九小诗里,你是不是嗅到了这个节日里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来看看这粥为什么能让诗人们难以忘怀吧!
过年回老家时,正是临近正月廿九,总听得家家户户都在说要准备拗九粥了。我当时很好奇,这拗九粥是什么呢?便去问了爸爸。爸爸说这是福州老家的一种习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时候,就要过拗九节、吃拗九粥啦!相传农历正月廿九又称后九节、孝顺节,是福州独有的地区节日,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祈祷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遇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听了这么有情义的传说,我不禁怦然心动。虽说我是个小姑娘,但是为了表达孝顺之情,我好想给爸爸妈妈熬上一碗拗九粥,给他们一个大惊喜!听姑姑说,煮拗九粥可有讲究了,要经过四道工序呢!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等八种材料。桂圆,圆了我的感恩梦;莲子,象征母亲培养我的链子苦心;糯米,表达了母子浓浓亲情;红枣,代表我的一颗红心;芝麻,蕴含着母亲的希望:愿我的成长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糖,让我们泛起甜蜜绵长的思绪……这样煮出来的粥,才会色、香、味、营养一应俱全。
虽然工序有些复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啦!首先,要将糯米浸泡三零分钟,莲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一小时。浸泡过的糯米不仅煮得透也香;而莲子、花生由于比较硬,必须浸泡一小时后,煮起来才容易烂。莲子中间要没心,煮的粥才不会有苦味;花生浸泡后应把上层皮脱去,粥吃起来口感才不会涩。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将浸泡过的糯米用手捞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笼里,用小火蒸一零分钟后起锅,加上适量的水,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一起放进去,用饭勺搅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钟。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开始变黏,放入一定数量的红糖,此时再用小火煮三分钟。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红糖在糯米饭里全部溶解后,用饭勺轻轻搅拌,糯米饭颜色变红,就成功了!这是第四道工序:搅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两碗粥,端到爸爸妈妈面前,道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他们赶忙接过我手中的拗九粥,会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妈妈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莹的泪花。
一个小小的节日,一碗浓浓的甜粥,承载着福州人对亲情最深的牵挂。看到爸爸妈妈泪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乡这个风俗--拗九粥所承载的孝文化感动到了。我承诺:爸爸妈妈,我今后一定要继续孝敬你们,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六篇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漂亮,但是一但到过年,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记!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天虹,大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v^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习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鱼等。让人看了一定会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哦!
过年还真是令人难忘啊!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七篇
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坐落在太行山脚下,一条小溪从村旁流过。从远处看,那条小溪像一条银丝带,缓缓向东流去;走近一看,小溪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两岸山上的翠柏四季常青。我的家乡就像是一个大公园,一年四季都有数不完的美景。
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在嫩绿小草的衬托下,充满生机,香飘万里;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各种鲜花把山坡全盖住了,走近闻一闻,花香扑鼻,令人陶醉,不时有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伯伯正在劳作,更为春天增添了生机。那也是我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每天都能看到鸟儿们在枝头上跳着优美的舞姿,听着它们唱着欢快的歌儿;忙碌了一天的你如果走进绿色的海洋,听听鸟语,闻闻花香,定是你在嗅觉中产生愉快,能消除因整天的工作而带来的疲劳,从而有效地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家乡的风俗民情作文六零零字记叙文}.
夏天,清澈的小河终年潺潺蜿蜒着从村旁流过;常常会看见小鱼儿露出头像顽皮的孩子在水里游来游去,时而吹出许多小泡泡。小河滋润着沿途的数万群众。那是我们儿时的天然乐园,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那里追逐嬉戏。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是金灿灿的一片,一阵秋风拂过稻浪滚滚,那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他那挂满汗珠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小河岸边的果园里,一片丰收景象。那金灿灿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还有像小灯笼似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秋风吹来,那熟透了的果子随风舞动,送来一阵阵迷人的清香。农民伯伯正忙着走进果园,去采摘那丰收的果实。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果子摘下来,放在包装箱里,装到三轮车上,运到城市里,让城里的人们一起分享这丰收的喜悦。
冬天,山间、树枝上、小河旁、田野里到处是雪茫茫的一片,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梨花,点缀着那银装素裹的的乡村。使人感受到一种晶莹、洁白、充满童话般的美丽。家乡的气候新鲜,使人感到无比的舒服,但可贵的还是那深厚而浓郁的风土人情,它无时不在。
家乡虽然没有城里发达,但景色特别美丽。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河,更爱家乡的浓浓乡情!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八篇
我的家乡在天平,那里空气清晰,风景优美。灯火节、舞龙、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家乡的习俗。
那我就先讲讲春节,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说实话就是过年,那天有很多人来买菜准备晚上吃,过年早上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过年晚上是小朋友是最欢乐的时候,到了晚上小朋友们匆匆忙忙把晚饭吃好和别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拿出早上买的礼花放,声音很大但是小朋友还是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大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来打牌。到了子时大人把家里的礼炮拿出来放之后就煮饺子吃。
灯火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大人早早起来去买灯笼和香还有纸。晚上大人们走到亲人的坟前就跪下来点一点火,火燃烧的很大再把买的香和纸烧掉一点,再把灯笼挂在树上点亮。
如果有人没有买灯笼可以弄个三根竹子摆成三角形再把纸围住这个三角形在里面点一点火,这样也可以当做灯笼来照亮。在村子的小路上挂上一个灯笼。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爷爷,爷爷对我说这是给孤魂野鬼照明,我一听点了点头。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每一户人家都要包粽子和团子,它们的有不同的口味,粽子有甜的,有红豆味的,团子有甜的有咸的,味道非常棒,不论咸的甜的是白的馅在里面,而红豆都露在外面。团子甜的是白的,咸的是绿的,颜色鲜艳味道好吃……
每一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我家乡的风俗虽然没有说完但是这是我家乡最重要的风俗。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五九篇
回家后,爸爸放了关门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午夜十二点,春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窗外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开门炮声,万朵“莲花”在空中绽开,声音震耳欲聋,三十在喜庆中过去了,预示着这一年红红火火。
初一早晨一起床,就发现妈妈已经准备好了早点,因为妈妈是奉化人,我们家的早餐又跟其他的不一样,我们吃的是发糕和汤圆,吃了这些东西就预示着这一年就会大发、*安。我们全身上下穿戴一新,还穿上了从未下过地的新鞋,以示新的一年可以脚轻手捷。外婆还对我反复叮咛:不要向外泼水,不要扫地,不要打碎碗碟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不好的兆头。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我外婆早早地大门上挂起了喜庆吉祥的大红灯笼。公园里也设置了灯展,游人们在其中观光,合影。一片灯火通明。灯笼造型别具一格。连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纷纷“现身”……衬托着湛蓝天空上的皎洁明月,我恍若身在仙境。
按照我们宁波人的习俗,正月十八春节才算真正的结束了。我们也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之中。这就是宁波的春节。
——春节风俗民情作文 (菁选二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零篇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说起这个习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乡一直流传的传说。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传当年有会喷火的麒麟居住在山里,因为它的火喷到的地方就有财富,可惜这对麒麟并不时常喷火,于是聪明的渔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以鼓声为号,拿起火把,扛起台阁,在山前热闹地活动,引得麒麟也跟着兴奋吐出火来,没有想到,刚吐完火,它们便化身为了这座麒麟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麒麟,也为了让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来越好,便渐渐形成了习惯,演化成了这种庆祝的习俗。在这一天,灿灿的火把、笑声、乐曲,成了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漾起浓浓的幸福,这幸福感,浸润在每一个在外的游子心里……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一篇
我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我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我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二篇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
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
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 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 孝 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三篇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家乡的风俗赛龙舟作文 (菁选三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四篇
重阳节是一个很传统的节日,但是很多地方其实并不会过重阳节而是过清明节。但是我们老家就喜欢在重阳的时候去祭祖,而且那个动静非常的大,几乎是整个村的人都会派一个代表去感谢先辈们迁移到此的恩情,也是因为我们都是同一血脉的人,所以大家也等于是同一个祖先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我们这里都会很热闹的原因。当然重阳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敬老,这天除了祭祖,还有很多别样的花样供我们游玩。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习俗这里没办法列举出来,只有自己亲身来感受才能够明白这其中的乐趣。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虽然比其他的节日没有那么的热闹,但是在晚上也会有很多丰富的活动展现我们的风俗表演,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游玩,喜欢寻找民族风俗的,不妨亲自来体会一下。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五篇
*时没有时间,只能在暑假回姥姥家看看。这次回家,正好赶上村里为庆祝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而唱戏,我激动不已,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啊,太好了!
姥姥家的村子名叫北曲河,顾名思义,是在太谷县有名的象峪河畔。村子里的人淳朴、老实,我来到村里,小朋友都会把我当成“贵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我的一份。
今天,我早早地就和小朋友们来到大戏台前,在戏台的最前面放好高凳,期待着戏的开始。
等到快中午了,还不见演员准备好,就飞速地跑回家中,向母亲要了几元钱,又火速跑到戏台下面的`小贩那里买了一杯冰激凌,吃了起来。忽然,一阵周围跑到了我的鼻子里,我顺着臭味望去,原来是臭豆腐,唉,臭死了!过了一会,卖东西的人更多了。
这时,戏台上的红配蓝的步子拉开了——戏开了。我急忙站到高凳上。一个穿济公衣服的人走了出来,说着唱着,我不能完全听懂,只是略微听得懂一些,前后连贯不起来,所以只能认真地看动作。随后,又来了几位姑娘,他们说着说着就打骂起来了,那“济公”老往大姐扑去,让人感到有些不健康。
最让我喜欢的是《王婆骂鸡》,因为有时能听懂一大段,其中有这么一段:姑娘们偷了老婆的鸡,叫你找不到好女婿,无儿无女绝了后,到了老了没人管,叫你再偷老婆的鸡。用淳朴的太谷土话,表现出农村封建社会的落后。
最妙的是在晚上,我买了几串豆腐串和香肠,吃着香喷喷的小吃,看着演员有趣的动作,说说笑笑,真是“两全其美”啊!在最后的晚会上,演员们又和村民们一起唱起了歌,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似乎沉醉其中,久久不得苏醒。晚会结束了,我又和小朋友们玩起了“侦探柯南”的游戏,指导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戏场。
躺在床上,我想,农村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将来要是农村都变成了城市,我还有这些乐趣吗?
——美好的家乡风俗初二作文 (菁选三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六篇
我的家乡在福建长汀,每年一到清明节我们老家的人都会去上山拜祭祖先,也叫扫墓。
我们清明节一大早就去山上扫墓,带了米粿、公鸡、猪肉、豆腐、墨鱼、酒、茶、香、蜡烛、纸钱、鞭炮。到了墓地我们先用刀把墓地上的草割干净,用锄头把墓前的泥清理干净,墓前的树太高了要砍掉,不能挡住视线。清理完开始把带来的食物放在墓碑前供蔡,在墓地前不能说不好的话,不能大声叫,烧香要说祖先保佑我们平安、健康、发财。
我发现墓碑上刻了祖先的名字,年份,左下角还刻了我们后代男性的名字,女性的就没有。
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习俗按十二生肖分类,每年都有一些生肖不能去扫墓,不然会运气不好。今年是属蛇的生肖不能去。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七篇
壶镇镇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称。传统饮食以“粥捞饭”为主体,配以五谷杂粮。番莳、洋芋为主要副食。特色风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面、橡涂、千层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烧饼、米炮糖……在传统民间娱乐中有演戏、迎灯、迎案,其中规模最大是迎案,队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此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富有特色的缙云壶镇话!
一、 我的发现
一、从家乡的特色小吃中发现了我们壶镇有哪些独特的民俗风情?
二、说说我们家乡话的语言特色在哪里?
一、壶镇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数日后捞起,置饭甑内蒸熟、洒干脱壳即成“发米”,大火将“发米”炒成“米炮”。冷却后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丝,以煎好的麦芽糖搅拌,经压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装。技师专门加工制作最佳。
二、索面卵:家来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面卵招待。索面即土制面条。大碗底垫肉片,索面堆成^v^丘^v^,上封炒肉条,鸡蛋饼盖顶,或置剥壳白蛋一双。
三、迎灯:大多在元宵节进行。种类以龙灯为主,有板龙、鞠龙、布龙等,另有狮灯、台阁、转车以及花样繁多的花灯。板龙少则数十洞,多则数百洞,长达数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时点炮拼接,鸣锣开道,所到之处,鞭炮相迎,外村设饭茶招待,并以糖果,粉干等相赠。其时春苗初秀,龙灯出村,进入麦田,称^v^龙踏麦^v^,谓日后必定丰收。结束之夜,非闹个灯破龙断,精疲力尽,决不罢休,俗称^v^掰龙肉^v^。
四、重阳庙会:每逢重阳节(今老人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全镇各村组织“扭秧歌”、“铜钱鞭”、“唱联欢”、“罗汉”、“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间艺术表演队到赤岩山“会案”表演,然后到各村游行,沿街演唱,以表达丰收喜悦。活动一般持续一零余天,参加人员不分男女老少。据记载,这个传统庙会已沿袭数百年。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八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六九篇
每个人的家乡的风俗都不同,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我的家乡在广西*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关于更多有趣的风俗哦!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零篇
春节是*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着不同的习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讲禹城当地过年的习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当地人叫它“泡子糕”。先用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掺水搅拌均匀,然后切割成小块、下锅油炸,原本小块的米粉团,瞬间变成一个个杏仁般的圆泡。再把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饴糖,搅拌、粘合、擀压成块状,大块的年糕就成型了。怎么样,是不是很诱人呢。而我则有幸吃过一次,那种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红枣的味道,吃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到了现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后必吃的一道美食。这泡子糕的起源还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清朝末年,禹城有一名从事糯米经营的商人。在一次运输过程中,糯米因受潮无法售卖。商人于是将受潮糯米碾成粉后进行油炸食用,没想到风味独特。因其油炸过后称”泡“状,商人便为其取名为”泡子糕“。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春节人们走亲访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过年是多么美好呀,家人们都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这一年的收获,真是静谧又美好。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一篇
放烟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绽开的瑰丽的烟花,那一摔就响的摔炮,想必这是所有人一提起烟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来的场景。
放烟花的由来,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驱赶“年”。“年”十分害怕爆竹声,于是人们就用火烧竹子,发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来驱赶“年”了,而只是供人们娱乐了。
我小时候就没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过许多有趣的事来。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楼底下放烟花,表哥点燃了一种会冒出许多火花的烟花,并拿它对着我和表妹,想吓唬吓唬我和表妹。因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们俩急忙往后退,我一不留神,一只脚没踩稳,而另一只脚就向后退了。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满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头划伤了。事后呢,表哥被他妈狠狠的骂了一顿,骂得他“狗血淋头”、“体无完肤”。从此以后,表哥再也不敢拿烟花吓唬我们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实根本就不会伤人。
不管怎么样,放烟花一直是作为新年风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浓浓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还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了。
但近年来烟花因污染环境被禁止了。对此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研制环保的烟花,让烟花继续绽放在夜空中,继续成为人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二篇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一二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一二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三篇
花灯民俗文化节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这天,人们会放花灯、舞狮、舞龙、踩高跷、打铁花……
节前,爸妈带我和姐姐回到了老家。节日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屋外吵闹的炮声和大人们的谈话吵醒。姐姐催促我快快起床去外面玩。我立马洗漱一番,跑到外面一瞧,果然在老家过节氛围就是不一样。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我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忽然听到一声叫喊:“大家快看啊!”我心想看什么?心中充满了不解,于是我随着大家的脚步向人群中走去。原来是踩高跷啊!一个个表演者穿红戴绿,踩着高跷行走自如,还不时地扭起了秧歌,仿佛是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为节日增添了喜庆。
“看!那有舞龙的!”顿时,人们像潮水一般迅速地转移到了下一个地方。只见舞龙人把两条龙舞得欢蹦乱跳,栩栩如生,好像真龙就在我眼前飞舞一般,多么有灵性啊!听姐姐说,舞龙意味着来年风调雨顺,消灾降幅,得到龙的庇佑。
街上还有卖各种各种炮竹的,有鞭炮、摔炮、窜天雷、烟花,当然我也抵挡不了它们的诱惑,买了很多。一回到家,我就忍不住在门前放起鞭炮啦。“啾!”“砰!”炮声不断,我心中的.欢喜也不断。
晚上还有花灯展览,一个个可爱又美丽的花灯在眼前闪烁,使我们眼花缭乱。最后去看的是打铁花,那铁花飞射到在空中,像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在眨眼睛。
这就是我老家的花灯民俗文化节,真是热闹非凡,令我大开眼界。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四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五篇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富裕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灵台也不例外,比如说我们灵台的一些人或物:灵台宫灯、灵台香包、灵台剪纸、灵台根雕、灵台泥塑、灵台刺绣、灵台碑林、灵台民间社火等等,现在就让我为您讲讲吧!
先说说我们的灵台宫灯吧,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起初流传在富贵人家,通常在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将宫灯挂在房檐角上点燃。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木材到竹子再到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些民间艺人突发奇想,用宫灯代表各种小动物,样式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又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告灯,有色彩鲜艳的孔雀灯。因此,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们的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是祝福老人长命百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戴上可以保佑平安,父母还在香囊里面放入中药,为小孩来年不生病。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你会看到,耗子们的脖子上,大街小巷里,在老奶奶的手推车上,在偏远的小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香包那鲜艳美丽,栩栩如生的造型,香包以他那特有的风韵活跃的人们的生活中。他不仅表达了思想、敬仰、也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
再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著名人物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徒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王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东汉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提起皇甫谧人们就会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其实他还改过各种医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医学家。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们灵台的民间社火了,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要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当大街小巷想起锣鼓铜钹声,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灵台。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六篇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七篇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五篇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八篇
春节期间,东莞常平将与珠玑古巷联手举办首届东莞(珠玑古巷)民间艺术节,有着二零零零多年历史的“舞春牛”将作为古巷民间艺术重头戏被列入邀请名列。但由于“春牛”只剩下旧牛头、队伍难于组织等原因而难以成行。
为让人们欣赏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作之一的“舞春牛”,承办方隐贤山庄又利用元旦假期,走遍了南粤大地。但是“春牛”再也难于舞起来,民间艺术界人士担心舞春牛从此成为绝唱。
古巷“春牛”难于成行
将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东莞(珠玑古巷)首届民间艺术节集纳了装故事、舞春牛、姓氏文化展览、客家婚俗表演等多个文化艺术项目。为确保这些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间艺术早日组团南下,承办方隐贤山庄派出人员专门前往南雄,协助古巷民间艺术团组织表演队伍,修复民间艺术道具。
工作人员来到“舞春牛”的古巷廖屋村,“舞春牛”传人、舞了三零多年牛头,今年已经五零多岁的廖师傅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存放“春牛”的祖屋。工作人员看到,“春牛”只剩二个彩色的牛头与两副木犁,牛身已经难寻踪影了。
据廖师傅关于,牛身先用竹篾扎成框架,再在框架外糊纸贴布制成,极易破烂,几乎舞一次就要重新制作。因为很多年没有舞“春牛”了,“春牛”也只剩下旧牛头。对于此次南下东莞参加民间艺术节,廖师傅表示难于成行,因为修复“春牛”不容易,会扎“春牛”的民间艺人少之又少。而且加上演员、鼓乐队员、唱春牛的艺人,整支队伍人员要有二五~三零人左右。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南下珠三角务工,要等到春节才能回来,村里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队员,根本无法排练。廖师傅颇为遗憾地说,这些年以来,几乎没有舞过“春牛”了。
“舞春牛”已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古巷“春牛”的困境,承办方又致电与派人到省内其他有“舞春牛”的地区联系。记者了解到,隐贤山庄的“春牛”寻找队伍先后到了南粤大地的紫金、罗定、连平、连州、信宜、连南等曾经有“春牛舞”的地方,结果几乎都是一样,难于组织队伍参加。有的像珠玑古巷一样只剩下旧牛头,有的只有“春牛”没有队伍,有的只剩下过去“舞春牛”的相片,除了老一辈艺人口中的记忆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艺术队伍也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老艺人。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七九篇
“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今天中午一一点一五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分吧!一一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一八组参与,其中有一五个村民小组和三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为的是能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简单评语: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由“民风民俗”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对生活的认识。文章叙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人物描写生动,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很精彩!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零篇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的谣,反映了河南过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在我家乡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腊肉的习惯。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这里的腊肉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以后,味道极佳,人们会用腊肉做各种美味佳肴,如:腊肉膳片、腊肉炖萝卜。
我到了家乡,吃的腊肉就没有以前的好吃。因为现在的人很懒,有的人简简单单搞一两下就好了;有的人在外面买现成的腊肉;还有的人是用不好吃的猪肉或者有病的猪做腊肉,吃了一点也不健康。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有的人很早起来去街上玩牌,有的人在家里看电视;还有的人在贴对联。而我和爸爸去买做腊肉的材料。有的人看到我们说:“你们去干什么?”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地说:“去买做腊肉的材料。”他说:“还要做腊肉,现在这个地方都有的卖,你买就行了。”最后我们没有理会他,因为他不懂个中的滋味。我们买完材料回到家开始腌制腊肉。三四天就腌好了,爸爸炒给我吃,那滋味让我回味无穷。
又到了春节,谁还会去做腊肉,全都去买腊肉了,一个“买”字让人们失去了美好的东西啊!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一篇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的时候,他为了检阅自己的军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八零零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七之九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二篇
家乡民俗——拔拔灯我的家乡在南安市英都镇,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家乡一年中最热闹的不是春节,而是每年的正月初九。
这一天,家乡的昭惠庙前都会聚集数万名群众,以“拔拔灯”的形式期盼丰年,场面甚为壮观。听老人们讲,这项民俗活动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了,可谓历史悠久。又逢农历正月初九,下午二、三点,村民们就开始准备“灯阵”。这次,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爸爸允许我跟他去“拔拔灯”,我心花怒放。只见游灯者在一条近百米粗大的缆绳上悬挂几十甚至上百盏红灯笼,称为一阵,共有二十多阵。各阵间还穿插着“大鼓吹”、“拍胸舞”、“舞狮”等。二十多阵的灯队排成了一条长龙,前望不见头,后望不见尾,人心攒动。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灯海之中。夜幕降临时,气势磅礴的“拔拔灯”便开始了,我随着队伍缓缓前进,人潮如流,穿梭于村落之间。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燃放烟花、爆竹,俗称“迎灯”。
霎时间,鼓乐声、爆竹声、人的嘈杂声汇集在一起,震耳欲聋,好不热闹!抬头一看,空中火树银花,绚丽多彩。转身一瞧,两旁的男女老少笑逐颜开,充满喜庆的气氛……“拔拔灯”民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说“英都拔拔灯”还荣登全国九大灯会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呢!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三篇
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我的家乡有非常多的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等等,多的我实在数不清了。
春节最热闹的就要属除夕了。除夕一大早,人们起床后总能听到无数的鹅叫声,这些鹅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九买来做年夜饭的。早晨,人们赶着在门口两边贴春联,在门上贴门神,还要把桔子、蒜,绑在一起挂在门顶上,寓意出入平安,大吉大利。接着小孩子们就要开始放鞭炮,鞭炮声仿佛唤醒了新的一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没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种必不可少,其一,年年有余一一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工作勤劳一一芹菜预示着来年工作勤劳,寓意着吉祥。饭桌上我们一家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朋友则刚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而那些一年未见面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祝愿着。我们小朋友边点烟花边许愿,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地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烟花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饭后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年夜饭,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四篇
春节,*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煮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洗秽气,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看,这就是我国过春节时的习俗,很有趣吧!
那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相传:在*古代,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己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人不再相信春节的习俗和传说了,但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习俗,要继续传承下去。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五篇
元宵节,是一个温馨,充满爱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些特别的习俗,这也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做汤圆是元宵节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吧!开始,我认为做汤圆太容易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让我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糯米粉,些许芝麻,一点面粉,适量的水,还有猪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许糖,再把大块的猪油放入慢慢搅拌均匀。真没想到,磨了十分钟,我就感觉手臂酸得就快断了。接下来,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个大大的球,再发酵三零分钟……
哈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汤圆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汤圆皮上,一边转一边将汤圆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子。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汤圆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下子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汤圆放到锅子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
这就我们家乡的元宵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其乐融融,欢聚一堂。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六篇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关于自己家乡风俗民情的作文 第八七篇
一大清早,一声声吆喝声便传遍了整个大街小巷,小街上人很多,多得好像容不下这么多人,虽然有些嘈杂,但也十分的热闹。每个人从身边路过,伴随着一阵阵香气,伴随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什么东西令他们如此幸福?早点。
孝感早点并没有上海那样食物美味,又不如重庆那边辣得有特色,也没有国外那边满街的芝士味。我们孝感的早点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淳朴的。
孝感米酒,应当属于最出名了,由于它选才考究,制法独特,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沾,稀而不流,又闻着有种隐隐的酒香,却怎么也喝不醉,食用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品种也很多:枸杞米酒,槐花米酒,桂花米酒,樱桃米酒,银耳米酒。种类繁多,但样样都十分美味。
老人带着小孩去吃热干面,老人呢,在旁边点壶龙井品茶,小孩就在旁边吃着,吃完抬起头来,满嘴都是芝麻酱,用小手一擦,却越擦越脏,热干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后,再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葱等配料,更具特色。吃起来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中午,吃早点的人们都散了,但卖早点的人们又忙了起来,准备着第二天要卖的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