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上的兴奋剂与反兴奋剂战役
运动员为什么服用兴奋剂?兴奋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兴奋剂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作用上,都有助于暂时性提高运动成绩,但兴奋剂副作用是很大。它到底有什么在吸引着我们?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史上的兴奋剂与反兴奋剂战役范文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
杨禁赛八年的消息瞬间引爆网络,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孙杨是清白的,他能够证明自己,并顺利参加东京奥运会。也有人认为孙杨的确违反了规定,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判决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作为历史文作者,我们今天不关心孙杨,我们来聊聊兴奋剂与反兴奋剂。兴奋剂可是人类的老朋友了,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为什么要服用兴奋剂?围绕兴奋剂,发生过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了解了解~
老朋友,旧相识
说起人类服用兴奋剂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传说耶稣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有些地方就已经开始服用了。古代雅典的奥运会,有些运动员自知胜算不高、实力不强,就想借助非常手段取得胜利,他们服用从蘑菇、仙人掌提取的某种物质,或者在赛前喝葡萄酒,起到兴奋剂的作用。斗兽场是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建筑,古罗马的斗兽武士也喜欢服用兴奋剂,他们一般喝菌类植物与芝麻混合酿造的饮料,当面对猛兽时,可以增强体力。由于古人知识匮乏,掌握的药材非常有限,使用的兴奋剂比较原始,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很难说。
从近代开始,随着竞技体育逐渐流行,影响力日甚一日。人们服用兴奋剂的次数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妙。18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人们在运河举办游泳比赛,有好几名运动员服用了兴奋剂。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会因此"千古留名",之前提到的希腊、罗马兴奋剂,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说,而此次阿姆斯特丹的游泳作弊事件,却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兴奋剂案件。
1886年,法国自行车比赛,一名英国运动员中途退场,好像是生病了。两个月后,他死了在一家医院,享年二十九岁。理由呢?服用了过多兴奋剂!虽然人生苦短,人们还是记住了他的名字:阿尔蒂尔·林顿。历史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死于兴奋剂的运动员。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一个叫希克斯的运动员实在是跑不动了,累地瘫倒在地上,气喘吁吁。眼看败局已定,教练却心平气和,成竹在胸,拿出含有兴奋剂的美酒,给希克斯服下。"奇迹"出现了,希克斯仿佛"诈尸"一般,突然跃起,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拿到了冠军。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正要向希克斯欢呼,他又倒地了,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医护人员赶紧抢救,总算是捡回一条命,众人搀扶着他,登上领奖台,享受雷鸣般的欢呼。
1987年,西德女子七项全能冠军特雷赛尔猝死,年仅26岁。为了迅速提高成绩,她服用了大量兴奋剂,有些兴奋剂是通过针管注射进体内的,特雷赛尔先后挨了四百多针,相当"敬业",为了财富、荣誉,真是豁出去了。因为有药物加成,特雷塞尔的成绩突破很大,进入了世界前十名,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当人们期待她夺得更好的名次时,传来心力衰竭猝死的消息。
鲜花、掌声与金钱
服用兴奋剂属于作弊行为,一旦真相败露,等待运动员的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使用方法不当,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林顿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尝试?他们真的不怕悠悠之口?不怕阎王索命?
怕!当然怕了!但是和潜在的收益比起来,某些运动员还是愿意尝试的,"富贵险中求",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奥运会比赛、世界锦标赛,决定运动员水平的因素是什么?无外乎日常的训练与身体的天赋,像奥运会这种世界级别的大赛,报名的都是六大洲的佼佼者,个个身体天赋一流,训练水平高超,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了。可一旦获得金牌,马上就成为世界名人,什么广告费、代言费、出场费,接踵而至,豪门的帅哥、美女更是争着抢着要娶你、嫁给你,说是个名利双收的好差事。原先默默无闻,突然间大红大紫,一夜暴富,岂不美哉。因此,服用兴奋剂表面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实际上是为了无形的"名"与有形的"利"。
1988年汉城奥运会,男子100米冲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项目,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美国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是本场比赛的关键人物。当时体育场只有7万个座位,却涌入了10万名观众,美国人、加拿大人很多,他们都想见证本国运动员在这里夺冠。随着一声枪响,约翰逊以47步、9秒79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世界纪录。作为胜利者,他挥舞着加拿大国旗,绕场一周,享受着观众的欢呼与掌声,加拿大人把他视为国家英雄,学习的榜样,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给他颁发金牌。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写的都是:人类"第一飞人"本·约翰逊。记者招待会上,约翰逊更是豪言:未来50到100年,我的记录没有人可以打破。
就在加拿大人都为之疯狂的时候,约翰逊却与检测中心发生了冲突,工作人员要求他提供尿样作为检测依据。约翰逊就是不给,说现在没尿,提供不出来。不做尿检,这怎么行呢?工作人员就不断催促他,你可以喝点水什么的。双方就一边走一边僵持,还发生了口角。无奈之下,约翰逊喝了几瓶啤酒,勉强提供了75毫升的尿样。这个过程,竟然耗费了两个小时。
3天过后,又一则震惊世界的新闻传出来了。男子100米金牌获得者约翰逊,兴奋剂检测不合格,国际奥委会决定剥夺他的参赛资格,禁赛两年;金牌自然也没了,归第二名选手刘易斯。这样的消息实在是太重磅了,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加拿大总理感觉非常失落,声称这不仅是约翰逊及其家人的悲剧,也是所有加拿大人的悲剧,萨马兰奇怒批约翰逊是个骗子。欺骗了全世界。
1991年,约翰逊解禁重返赛场,成绩很一般,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更是连决赛都进不去了,他自己说是因为拉伤,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个借口。1993年,约翰逊又一次"突飞猛进",跑出10秒以内的好成绩。兴奋剂检验机构赶紧出手,结果是阳性,不合格;一犯再犯,约翰逊的名声彻底败干净了,被终生禁赛。为此,约翰逊感觉有点委屈:"服药的运动员数不胜数,为什么偏偏我最倒霉?"
约翰逊为什么冒着风险,出此下策?他太想改变现状了。童年时期,约翰逊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80年代渐渐有了名气,开始买豪宅、豪车、奢侈品。但是,在与刘易斯的长期竞争中处于下风。短跑项目就是这样,人们往往只关注第一名,第二、第三就没有多大关注,约翰逊的收入远低于刘易斯,心里很不平衡,需要一场胜利证明自己,取而代之。现在,随着职业生涯的提前结束,昔日热情如火的赞助商、广告商都弃他而去,因为约翰逊已经失去了"价值",再也没有投资的必要了。他就像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风光不再。
同样在汉城奥运会上,女子短跑也有一位名将大放异彩,她叫乔伊娜。这个人厉害到什么程度?一届奥运会,拿下4枚奖牌(3金1银),打破了女子100米、200米的世界纪录。能够赢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更令人意外的是,1989年,也就是次年,她突然宣布退隐;十年后,1998年,乔伊娜猝死在睡梦中,年仅39岁。
外界纷纷猜测,乔伊娜是不是服用了违禁药品,留下了后遗症,更有甚者认为:汉城奥运会前夕,乔伊娜突然长出了许多肌肉,成绩突飞猛进,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都是不正常的。为了打破外界质疑,医疗机构对乔伊娜遗体进行解剖,得出她死于癫痫病的结论,而不是禁药。同样处于兴奋剂的风口浪尖,约翰逊当场被查出,身败名裂;乔伊娜没有被查出问题,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被誉为"世界上跑得最美的女人"。一正一反,可谓天壤之别。约翰逊认为乔伊娜肯定吃了兴奋剂,只是她服用的品种比较高级,目前的检测手段查不出来。看到两人在收入上、名声上的差距,约翰逊心里更不平衡。
各取所需
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图的是钱财、名气,按理说,官方机构应及时制止这种不当行为,督促运动员采取健康的方法赢得比赛。可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美国两大阵营不光在经济、军事方面较劲,还在体育赛场上明争暗斗。大到奖牌榜的名次,小到某个项目的冠亚军,都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获胜者,可以扬眉吐气、大肆宣传,打击对方的自信心,提高本国的声望,宣扬政体的优越性。体育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苏联、东德都是以举国体制迎战奥运,把运动员的成绩视为政治目标,那些教练、体育官员,绩效考核的指标就是多少枚奖牌、多少个第一第二,如果完成了,升官发财,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失败了,乌纱帽恐怕都难保。在争夺冠军这个方面,官方与运动员的利益高度一致,背后搞点小动作也是常有的。
1968年至1988年,东德的奥运会成绩相当优秀,赢得了192枚金牌,519枚奖牌,对于一个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国家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用"奇迹"二字形容,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要算人均奖牌数,美国、苏联都得甘拜下风。这合理吗?看起来很合理,你说他们服用了兴奋剂,但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的,白纸黑字,数据都写在上面,怎么能"诋毁"人家呢?
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柏林墙倒塌后,东德奇迹总算找到了原因。他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设立专门机构,用于研制新型兴奋剂。因为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他们的保密工作十分到位,像实验过程、研究成果都不对外公布。运动员什么时候服药,服用多少,都有精确的计划。每次大赛前夕,内部机构会采用国际主流的技术对运动员进行检测,如果查不出服用过兴奋剂,就批准运动员上场;如果查出来,便不去丢人现眼了。
20世纪中晚期,正是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新技术、新方法却被用于兴奋剂的研发,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更无奈的是,官方、运动员竟然沆瀣一气,为了共同的利益合谋作弊,让体坛的水越来越深。在很多项目上,服用兴奋剂甚至成了公开的秘密,谁掌握了更高级别的兴奋剂,让检测机构查不出来,谁就能获得冠军。为了维护竞赛的公平性,兴奋剂检测机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紧跟时代潮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些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比赛结束的时候没有查出来,奖牌得了,钱也赚了。十年后查出来了,正要宣布禁赛,收回奖牌,却发现运动员早已退役,说明当初服用的兴奋剂领先国际检测水平十年,真是太尴尬了。